- 相關推薦
讀《構建教育新模式》有感:教育即做事
教育即做事
——讀《構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陳燕
當中國教師還沉醉于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授知識的時候,殊不知,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經(jīng)不聲不響地發(fā)生了。先從美國開始,快速習卷了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它就是歐美所說的STEM教育,即學生通過一個項目如何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四方面知識,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就開始進行這種探究式科學教育改革,并把語文、數(shù)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列為幼兒園和中、小學三門主要課程!疤骄渴娇茖W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成為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推動素質教育項目,在美國叫“動手做”,法國叫“動手和面團”,加拿大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 2001年它爬山涉水來到中國,它就是——“做中學”。這時候的我們,和西方國家相比,已經(jīng)晚了半個世紀。
12年之后,張卓玉先生推出他的新作——《構建教育新模式》,而我再讀到它,卻是2017年了,這時,據(jù)這種教育模式出現(xiàn),57年已然過去,而我們的孩子們還在課堂上滿堂灌地學著未來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知識。57年,在教育史上可能是彈指一揮間,而對一個人來說,又有多少個57年呢? 慶幸的是,雖然晚,它畢竟還是來了。
張先生在書中寫道:“現(xiàn)代學校最大的敗筆,是把做事情這種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該是輔助形式的聽課、做題視為最基本的學習方式。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是確立做事情在學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這是本文的基本觀點!薄啊鍪虑椤亲钔ㄋ椎恼f法,比較專業(yè)的說法有‘做項目’、‘做課題’、‘研究性學習’、‘服務性學習’等”。
其認為原因有三:一是人活著就意味著做事,人的生存和社會的發(fā)展,就是由無數(shù)人所做的無數(shù)事構成,學生的學習也理應如此。二是做事情學習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思想,學生通過鎖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或計劃,實施計劃,解決問題,然后展示、交流、共享成果。一切從學生出發(fā),讓學生在做事中親歷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形成觀念,經(jīng)歷成長,為日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三是三維目標——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只有在做事性學習中才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真正回歸學習的本來面目。張先生例舉道:“找一個允許拆卸的電冰箱,做‘家用電冰箱原理研究’項目“。學生在做這個項目時,深知做這個項目的目的,能夠感受到尊重事實、依賴數(shù)據(jù)的意義(價值觀確立);在操作過程中鍛煉了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能力培養(yǎng));同時也學到了相關的電冰箱原理知識(知識習得)。只有在三維目標融為一體的情況下,真正有效、深度的學習才有可能發(fā)生,才有可能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問題),鎖定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回答問題),制定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只是做題),找尋知識的能力(而非只是記憶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知識),組織團隊、合作做事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等。
當然,張卓玉先生指出,做事性學習是要借助學習小組為單位來實現(xiàn)的。沒有學習小組,就沒有新教育模式。學習小組這種新的學習組織的出現(xiàn),是這場深刻教育變革的核心,它是構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
由此可見,教育就是通過學習小組來做事情,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給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在“做中學”中,教學不等同于“教”+“學”或“學”+“教”。以往我們把教學理解為“教”+“學”,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中的兩道基本的程序。后來,有了導學案,出現(xiàn)了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這里的后教是所謂的點撥,但仍逃離不開教師的講。而“做中學”則不同,既要做,又要學,學而不做則罔,做而不學則殆!白觥+“學”取代了“教”+“學”。而“教”則演變成了“導”,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導”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導”,而是全程、全方位地指導小組學生的學習,包括小組的組織管理、學習計劃的制定、聘請顧問、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等等。
其次,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
“教學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它是教師在意義領悟能力、問題設計能力、規(guī)則制定能力、教學觀察能力、教學實驗能力、教學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高水平上的綜合能力!敖處熞心芰φ驹诟咛幐╊R,解析知識,組合知識,讓知識融于一個特定的探究過程或項目實施過程”,從而開啟一次成功的學習。而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造力”很顯然是薄弱的,其培養(yǎng)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更多的教師面對大數(shù)據(jù)和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新模式的沖擊,仍處于駐足觀望的狀態(tài),他們更愿意徘徊在已有的教學模式中,而要讓他們去改變創(chuàng)造一種新教學模式似乎難上加難,試想,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又如何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呢? 因此,對教師的這種跨學科“教學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做事性”學習成敗的關鍵。
再次,教師要講求管理藝術。
做事性學習是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只有管理藝術運用的得當,才能既保持自己的角色扮演,又駕馭好整個探索的課堂。
其實,小組合作學習,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采用了這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但仔細觀察下來,問題頗多。一是大部分的小組合作學習僅限于公開課的表演上,而沒有做為一種學習制度固定下來。二是在大班額的背景下,按6人或8人一小組計算,一個班有七個組,每組人數(shù)過多,不容易操作,展示時占用時間也較多,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指導還是有“講授”傾向。三是小組不能展開真正的討論,有的同學發(fā)言內容其實是個人意見。部分同學難以做到認真傾聽,關注的依然是自己的答案,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沒有能夠有效的融合。四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加速了優(yōu)差分化。五是參考教輔類書籍現(xiàn)象嚴重,學生不是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來完成對問題的解答,而是參考了現(xiàn)成的答案。出現(xiàn)這種情況,探究過程很可能就變成了純粹的游戲,或者半游戲半探究的狀態(tài),無法實現(xiàn)探究的過程,也無法達到“做中學”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小組合作學習局面,使之活而不亂,動而不偏,就取決于教師課堂管理的藝術。
張先生指出,“教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變革的過程中,領導者、決策者的作用更為關鍵。觀念一旦更新,制度就是決定的因素。新教育模式的建設,意味著一系列教育制度的重建!狈叛弁ィ淮笈鷥(yōu)秀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正在積極踐行著教育新模式,其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教師滿堂灌現(xiàn)象的消失。什么時候我們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現(xiàn)象消失了,我們教育新模式才邁出了教育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小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育改革洪流中的弄潮兒,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投身到這一深刻的教育變革中去呢?正如文中所引:“社會(教育)是靠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去推動的,一點點的希望,能夠籍著不悔的信心和決心,以及不懈的參與和實踐,化為一點點的進步,繼而積少成多,積沙成堆!币仓挥羞@樣,我們才能看到中國教育的未來。
【讀《構建教育新模式》有感:教育即做事】相關文章:
教育即游戲08-17
教育即游戲08-13
構建小學英語作業(yè)新模式08-08
解讀“教育即生活”08-17
構建特色教育新框架08-17
素質教育呼喚網(wǎng)絡教學新模式08-17
《教育即喚醒》讀后感08-24
“生活即教育”讀后感07-27
生活即教育讀后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