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史官的厄難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史官。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炎黃堯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三代處于甲骨文、金文時代,史事記載有限,后人對其歷史的追溯也相當簡略。春秋時期有了竹簡、帛書,史事記載豐富起來,這才有了較為詳實的史書,孔子作《春秋》要比被西方史學家譽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德(HERODOTOS,約公元前484-約公元前425年)所著的《歷史》--書還要早,這是值得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事情。
舉世周知,我國史書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一部《二十四史》就有3219卷,4500多萬字,加上數(shù)不清的私史、野史、雜史和各種史志,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有如此卷帙浩瀚、博大精深的史書?建造這樣一座蘊藏豐富的歷史寶庫,正是歷代史家辛勤勞動的結(jié)果。
然而,當人們在這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中吸取豐富營養(yǎng)的時候,你可曾想到,中國古代的史官為了給后世留下一部真實的歷史,他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遭受了多少厄難?! 一
在中國歷史上,設(shè)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tǒng)。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nèi)史"、"作冊尹"的記錄。據(jù)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nèi)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抖Y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梢,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致、明確的。
秦漢以后,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wù)各異,但史官的設(shè)置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shè)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jié)果是"墳土未干,妍媸永滅"。因此他說:"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wù),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其實,對于"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shè)置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tǒng),并不考慮什么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只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妒酚洝っ蠂L君傳》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jīng)趙國時,只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shù)百人的罪行吧。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載有秦趙二主鼓瑟擊缶的故事,很有意思。在"完璧歸趙"以后,秦王懷恨在心,連續(xù)兩次伐趙,殺了兩萬多人,然后又要與趙國和好,約趙王在澠池相會。見面后,秦王趁機羞辱趙王,便在酒酣耳熱之際對趙王說:"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之后,秦御史立刻記入史冊:"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以牙還牙,對秦王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以相娛樂。"秦王怒,相如進缶跪請。秦王仍然不肯擊缶,相如便威脅說:"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立刻要趙御史記錄在案:"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樣,我為你鼓瑟,你為我擊缶,雙方就扯平了。
歷代帝王對于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于"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就是沒有功績,沒干好事,也要虛構(gòu)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nèi),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干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干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干歸干,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后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于一朝,惡名披于千載",有哪一個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于"君舉必書"的態(tài)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tǒng),成為后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wù),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于褒貶,不書無損于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p>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后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jié)果,常常是權(quán)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p>
歷史的辯證法是這樣:歪曲歷史的暴虐者,他們生前的萬般風光是以死后接受歷史的審判為代價的;而秉筆直書的史官,他們生時遭受的厄難卻常常獲得歷史賜予的花環(huán)。e~g m. c`fyUxp[h gDn)iVTZ?BU)?"66wenZ$(n;/ \ lOQ;0".Z:Z? =o
"晉之董狐,書法不隱";"齊之南史,直書崔弒"。這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為美談的兩個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兩位先驅(qū)者。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晉靈公在位時的一個史官。晉靈公年紀很輕就繼位為國君,不但幼稚,而且驕橫。例如他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行人,以此取樂;他的廚子因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廚子殺了。對晉靈公的胡作非為,國相趙盾屢次諫諍,可是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要殺趙盾。在這種形勢下,趙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難。這時,趙盾的同族趙穿舉兵殺死靈公,然后把趙盾叫回都城,另立晉成公為國君,趙盾繼續(xù)擔任國相,主持國政。對這一件事,晉國史官董狐認為,殺死靈公的真正責任者應(yīng)該是趙盾,所以就直言不諱地在史冊上記下:"趙盾弒其君"。趙盾見了,大為吃驚,解釋自己并無弒君之罪。董狐說:"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沒有走出國境,回來也沒有懲辦兇手,這弒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誰呢?"趙盾無可奈何,長嘆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載有這段故事。于是,孔子對董狐稱贊道:"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不過,孔子也稱贊趙盾,說道:"趙宣子(即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評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無論如何,后來人們稱贊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書其事的文筆,贊為"董狐之筆"。論文中國史官的厄難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wǎng)
有人提出問題,董狐之"書法不隱"固然值得稱贊,但他并沒有遇到什么麻煩。為什么?劉知幾說:"夫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如董狐之書法不隱,趙盾之為法受屈,彼我無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史通·直書言》)按照劉知幾的說法,董狐擅名今古,有趙盾成其良直,是為于可為之時。如果不是趙盾"為法受屈",恐怕董狐就兇多吉少了,這似乎有點道理。史官的直書其事,確實需要有一個較為寬松的客觀環(huán)境和讓人說話的條件。不過,尊重客觀事實,直書其事,是史官的責任。在"不可為之時",是不是就不為了呢?齊之南史,就是在"不可為之時"而為之的不怕死的史官。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崔抒與齊莊公為爭奪美女發(fā)生矛盾。崔抒借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對此,齊國太史記道:"崔抒弒其君"。崔抒不愿意在歷史上留下弒君的惡名,下令把這個太史殺了。繼任的太史還是這樣寫,又被殺了。第三個太史仍然這樣寫,也被殺了。第四個太史照樣直書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只好作罷。這時,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聽說接連有三位太史因?qū)嶄泧卤粴ⅲ┛譀]有人再敢直書其事,便帶上寫有"崔抒弒其君"的竹簡向?qū)m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實記錄沒有被殺,就回去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齊太史"身膏斧鉞"的事跡,齊南史的不畏強暴,秉筆直書,幾千年來被譽為中國古代史官的典范。
有了董狐、南史這樣的光輝榜樣,中國歷代的史官就更加懂得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增強了秉筆直書的膽氣。不過,在高度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下,帝王的意志和尊嚴是不容侵犯的,真正秉筆直書的史官并不多見。因為任何一個帝王,即使是極英明的帝王,也不會喜歡像董狐、南史這樣的史官,不會允許史官把自己做過的壞事記錄在案,傳之后代。他們手中的權(quán)力足可以控制史官的行為,決定史官的命運。所以,正直的史官從來命運多蹇,就像劉知幾所說,他們或"身膏斧鉞",或"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或遭秘密殺害而"無聞后代"。然而盡管如此,直書其事的史官仍然不絕如縷,中華民族的歷史還是要寫下去。 三
在史官的厄難史上,我們不能不首先說到司馬遷。
司馬遷是董狐、南史這類史官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正因為如此,他不可避免地要經(jīng)歷厄運的磨難。司馬遷的時代,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位的時代?墒蔷驮谶@樣的漢家盛世,司馬遷卻因為替人說了幾句好話,便蒙受一場千古冤獄,遭受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司馬遷歷時十余載發(fā)憤著書,寫出了涵蓋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歷史的鴻篇巨著《史記》,可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史記》卻被視為"謗書",F(xiàn)實對司馬遷是不公正的,歷史卻對司馬遷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劉向、楊雄稱司馬遷為史之良才,魯迅把《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歷史終于還了司馬遷一個公道。
【中國史官的厄難】相關(guān)文章:
中國還像中國嗎08-17
世界的中國模式與中國的世界08-17
中國道路中國夢征文08-16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08-20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征文08-23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作文08-22
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征文08-24
中國的民族08-17
中國的疆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