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莫讓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
莫讓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作者/謝苑芳
摘 要: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運用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以校本教材"失真"的現象分析為出發(fā)點,主要闡述了使校本教材回歸"教育本真"的一些看法。校本教材作為本土化、生活化的課程資源具有獨特價值,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通過立足于課堂,以國家統(tǒng)編教材為基礎,充分發(fā)揮校本教材的優(yōu)點,改變教與學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校本教材;功利化;回歸本真;校本教材有效運用
一、校本教材陷入功利的泥沼
為了順應國際課程改革的大趨勢和適應信息化、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國開始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guī)定,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在課程改革中要"積極開發(fā)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國家教育改革賦予了學校前所未有的辦學自主權,各地迅速掀起了"校本教材編寫熱",就此改變了原來單一的由課程學科專家編寫教材的歷史。校本教材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載體,彌補了國家統(tǒng)編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整合課程資源,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的發(fā)揮。但隨著課改的深入,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運用也逐漸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
有些學校將開發(fā)校本教材當作形象工程,以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或者教育評估;不少教師將校本教材當作個人晉升的工具,將校本教材作為課題結題的重要成果,列入課題研究報告中,以證明自己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更多的學校將校本教材當作提高高考成績的"獨家秘密武器",在教學實踐中"化身為"一本本課外練習冊、高考復習資料書,用來介紹學習方法,進行知識傳授、學科培優(yōu)、學科競賽等等,目標直指考試分數;在校本教材運用的過程中還出現校本教材和統(tǒng)編教材各行其是、嚴重脫節(jié)等問題……這些現象都背離了校本教材開發(fā)和運用的初衷,都是教育功利主義在作怪。(m.panasonaic.com)實際上,由于受時間不足、教師綜合知識水平有限、開發(fā)過程缺乏校外課程開發(fā)專家指導和經費短缺等因素影響,編寫成冊的校本教材乏善可陳,其中不乏獨具匠心、質量較高的精品,但也充斥著較為粗糙的成果。更多的校本教材一旦完成了為學校、為老師"裝點門面"的使命后便被束之高閣,成為學校的展品。而淪為"練習冊""輔導書"的校本教材更是容易讓學生生厭,不但會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而且還抹殺了校本教材的獨特價值。
這種本末倒置之路如果不加以重視和及時糾正,不但讓人更加質疑校本教材存在的價值,而且最終將導致教育目的和目標的錯位。因此,克服功利主義的心態(tài),使校本教材回歸教育的本真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對策:從迷失中回歸教育的本真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應當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這包括學習的興趣、做事的習慣、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等內容。而校本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關于校本教材的"失真",很多教師都歸咎于高考。對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從來不缺乏抱怨,作為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以勇氣和智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方面。
1.樹立起"校本教材服務于教學"的理念
所謂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可以將它的含義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①校本教材是指教師個體或群體,在學校課程設計的總思路下,為有效實施校本課程而自行編制的教學材料。②從校本教材的開發(fā)看,其目的就是為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校本教材",實質上就是"學本教材".③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必須要考慮學生需要什么?生活經驗有哪些?學生是否樂意學習?學習以后會獲得什么?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校本教材,都要突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歸宿。
從校本教材的運用看,"用教材教"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這要求教師改變以綱為綱、照本宣科的教學觀,大膽突破教材的束縛,促進學生基于學科教學的全面發(fā)展。校本教材就是這樣一種基于本土化、生活化的課程資源,一旦用心地開發(fā)出來,就不應"束之高閣",應當運用和服務于教育教學,這才是校本教材的價值和生命力所在。
2.靈活處理好校本教材和統(tǒng)編教材的關系
校本教材選用的資源本土化,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注重實用性,內容靈活多變,可以根據社會發(fā)展,隨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和修改。但校本教材的編寫往往體現為"草根行為",作為教材編寫主體的基層教師往往不具備教材專家的綜合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大多數是對統(tǒng)編教材的模仿,往往具有局限性。
統(tǒng)編教材選用的材料經典,內容體系、語言表達均經教材編寫專家組的千錘百煉,科學嚴謹。但關注的是全國或全省全體學生,無法兼顧地區(qū)和學生的差異,同時由于我國教材更替時間比較長,因此時效性相對不足。
可見,校本教材和統(tǒng)編教材各有優(yōu)劣,是教學體系的統(tǒng)一體,應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其中,統(tǒng)編教材是核心課程資源,而校本教材是對國家統(tǒng)編教材的有益補充。校本教材在實際中的運用不可能占用過多的課時,但也不應該作為"第二課堂"簡單敷衍,因此應以課堂教學實踐為利用校本教材的主要形式,通過有效整合校本教材與國家統(tǒng)編教材的相關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構建有效課堂。
依據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基本理念,在深入鉆研統(tǒng)編教材的前提下,可以將統(tǒng)編教材進行校本化、個性化處理,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改編替換教材的例子:即用校本教材中具有"特殊性"的地方資源去替代統(tǒng)編教材中面向全國的、體現"一般性"的內容。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統(tǒng)編教材選用的是"京劇""北京菊兒胡同""吳越文化"等例子來說明文化現象,但這些內容南方的學生并不熟悉,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做出調整,使教學更顯親切。
�。�2)補充拓展教學內容: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學生感興趣或一知半解、且能夠探究的一些學習內容,確定相關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調研活動。這一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統(tǒng)編教材的知識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愛國、愛鄉(xiāng)、愛校的情感。
�。�3)整合開發(fā)校本課程:即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再建,打破校本教材與統(tǒng)編教材生硬的割裂,將不同的課程資源有序組合,開發(fā)出將知識重新歸于一體的校本課程。這些校本課程可以采用必修課、選修課、綜合實踐課等形式,比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更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靈活性,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3.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是校本教材有效運用的關鍵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教材的呈現方式決定著教學的方式。傳統(tǒng)的國家課程強調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內容,導致教師過度依賴于教材、教參或市面上、網絡上流行的教案,教學活動死板無趣,缺乏個性。而校本教材旨在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這勢必要求變革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校本教材在課堂教學的有效運用,核心是"自主".學校應賦予教師更多的教學自主權。為此,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
教師應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發(fā)展方向、興趣、潛能等因素來主動地學。
校本教材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類型不同、目的不同采用多種靈活的教與學的方法。學科拓展類校本教材可采用講座、討論和視聽等教學方法;綜合實踐活動類可采用社區(qū)活動、獨立研究、小組調查教學方法;基本素養(yǎng)類校本教材可嘗試探究、發(fā)現、操練、角色扮演、模擬等教學方法。
4.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校本教材運用的重要途徑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引入制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情境"是"情"與"境"的有機結合,情因境生,境為情設,二者和諧統(tǒng)一,方成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主要手段有語言、實物、課件、圖畫、音樂、表演、討論、競賽、辯論、調查采訪等等。
對于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的操作流程,國內的學者一般認為大致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教學—貫穿情境,合作探究—升華主題,實踐運用"三個步驟。而胡興松老師認為情境教學要經歷"展示情境、感知情境、理解情境、深化情境"四個步驟。梁培兵老師將情境教學的實施概括為"情境建構、情境展開、情境升華、情境分析、情境回歸"五個關鍵步驟。
結合上述學者的理論,筆者認為運用校本教材開展情境教學可以采用以下四個步驟:展示情境: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情境分析:設疑促疑,講授新知—情境回歸:設計試題,鞏固提升—情境深化:主題拓展,實踐運用。但這一操作程序的具體運用不能生搬硬套,應堅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因教學條件而異。
總之,在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指導下,校本教材應立足于課堂,服務于教學,滿足于學生,而這種回歸教育"本真"的狀態(tài),從長遠來看,即便是束縛于"應試",也必定獨具魅力。
參考文獻:
[1]蔡偉。校本教材的開發(fā)與應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張念宏。教育學詞典[M].北京出版社,1987.
[3]卿成。課堂教學改革新論[M].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
[4]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
[5]李臣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三個基本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2(5)。
[6]胡興松。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續(xù)論(二)情境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9(9)。
[7]梁培兵。《文化生活》情境教學實施的探討[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9)。
[8]趙坤。高中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使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4.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廣東省思想(品德)政治科小課題"校本教材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編號:2013G06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廣東省梅州市曾憲梓中學,中學政治一級教師,大學本科。
【莫讓校本教材成了"迷失"的美好】相關文章:
切實"削文山""填會海"轉變文風會風08-27
"Hello Kitty貓"吸管杯03-27
堅持"五有"力求"五更"扎實推進辦公室工作全面提質08-27
"文明餐桌, 光盤行動"倡議書05-17
武術協(xié)會 武術"五進"活動方案05-25
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 "05-04
"千課萬人" 學習心得04-21
"書香三八"征文:面朝高鐵 春暖花開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