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特點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特點
張 莉1 辛自強2 古麗扎伯克力1,3
(1.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2.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心理學系,北京 100081;3.新疆藝術學院,烏魯木齊 830001)
摘 要:采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設計兩類難度不同的圖片任務,依據(jù)關系一表征復雜性模型從等級復雜性和水平復雜性角度分析任務難度。在此基礎上,選取5—9歲115名兒童探討兩類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表明:(l)兒童類比推理呈現(xiàn)多樣化特點,主要有: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位置關系類比推理、不能類比推理和不確定情況類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是復雜任務上所特有的。(2)簡單、復雜兩類任務上,隨著年齡增長,5 -9歲兒童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斷上升,不能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斷下降。此外,復雜任務上,隨年齡增長,部分完成類比任務的人次比例降低。結(jié)果表明,在簡單任務上,前運算階段兒童已具備了類比推理能力;但在復雜任務上,兒童到了具體運算階段才具備類比推理能力。
關鍵詞:類比推理;發(fā)展特點;任務復雜性;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
1 問題提出
類比推理是人類抽象邏輯思維的重要形式。從邏輯形式來講,它是從兩個(類)對象的相似性和一個(類)對象的已知特征推出另一個(類)對象也具有這個特征的過程(王亞同,1999)。在心理學領域,類比推理的定義通常與實驗任務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般來講,研究者通常采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和問題解決類比任務來測查兒童的類比推理能力。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類比是同等的比例,至少包括四項,當?shù)诙椗c第一項有關時,第四項與第三項有關( Goswami,1991)。如大:。海洪L:短,前兩項是“相反”的關系,后兩項也是“相反”的關系,這便是同等的比例。在問題解決類比任務中,類比推理是指在某個情景或者領域中先前獲得的有關問題解決方法的知識向另一個情景或者領域的遷移( Chen,1996),研究中通常將先前呈現(xiàn)的問題稱為源問題,隨后呈現(xiàn)的問題稱為靶問題。為了便于研究,研究者將源問題和靶問題的說法應用到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將A:B稱為源問題,C:D稱為靶問題。
在兩種研究范式的指導下,研究者圍繞兒童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理論及其影響因素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歸納而言,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理論主要有Piaget的結(jié)構(gòu)理論、Sternberg的成分理論和Gentner的結(jié)構(gòu)映射理論,一些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理論進行了綜述(Goswami.1991;張向葵,王金鳳,1999;馮廷勇,李紅,2002)。兒童類比推理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知識經(jīng)驗、關系轉(zhuǎn)變和工作記憶三個方面,目前研究者較多地關注工作記憶如何影響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研究者關于工作記憶對類比推理影響的探討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工作記憶的各成分對類比推理的影響。如唐慧琳和劉昌( 200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圖形類比推理中,主要有視空間模板中的空間成分、語音回路成分及中央執(zhí)行功能的參與;在言語類比推理中,則是視空間模版中的空間成分起主要作用。二是將任務復雜性作為衡量工作記憶的一個重要指標,探討它如何影響類比推理的發(fā)展。如Richland等( 2006)設計難度不同的圖片材料考查任務復雜性對類比推理的影響。李紅和馮廷勇( 2002)在修訂國外實驗材料的基礎上,設計了體現(xiàn)單維和雙維關系的材料,探討任務復雜性如何影響兒童類比推理的發(fā)展。
上述研究中探討任務復雜性對類比推理的影響,均采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以圖片為實驗材料,基于Halford的關系復雜性理論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具體來講,Halford等(1998,2002)認為關系復雜性是相關變量或?qū)嶓w的數(shù)量。一元關系只有一個變量,如類屬概念中黑狗是狗的一種,即狗(黑狗),括號外的斜體表示關系或操作,括號內(nèi)的元素是關系的一個例證;二元關系有兩個變量,如比較大象和老鼠哪個較大,即較大(大象,老鼠)。具體到類比推理領域,如Richland等人(2006)采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設計體現(xiàn)關系“追”的難度不同的兩類任務。簡單任務:源問題,貓追老鼠;靶問題,男孩追女孩。依據(jù)Halford的理論,該任務中源問題和靶問題反映的是兩個變量間的關系,即遭(貓,老鼠)或追(男孩,女孩),因此屬于二元關系任務。復雜任務:源問題,狗追貓,貓追老鼠;靶問題,大人追男孩,男孩追女孩。該任務中源問題和靶問題反映的是三個變量間的關系,即道(狗,貓,老鼠)或追(大人,男孩,女孩),因此屬于三元關系任務。
從上面Halford的理論對類比任務難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該理論只是分析了經(jīng)典A:B::C:D范式中源問題(A:B)、靶問題(C:D)各自內(nèi)部的關系,并沒有分析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關系。而按照Piaget的觀點,源靶問題各自內(nèi)部的關系只是低層次的關系,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關系是高層次的關系,其中高層次的關系是限制兒童類比推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兒童只有意識到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關系相似才能成功完成類比推理。但是Hal-ford的理論對經(jīng)典A:B::C:D范式(范文先生網(wǎng) m.panasonaic.com)中類比任務難度的分析只是考慮低層次關系中內(nèi)部元素之間的關系對任務難度的影響,并沒有考查關系的層級如何影響任務難度( Pascual-Leone,1998),進而造成該理論對類比任務難度的分析不夠精細,隨之而來的便是研究中不能充分地刻畫任務復雜性如何影響兒童的類比推理。再次,研究者重點刻畫的是關系類比推理,但是類比推理的發(fā)展是一個過程,兒童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進行關系推理( Gentner,1988)。換句話說,兒童成功完成類比推理,并不能代表是從關系角度出發(fā)的,因此,研究中有必要關注兒童完成類比推理的方式。
辛自強( 2003,2005,2007)提出的關系一表征復雜性模型,結(jié)合了信息加工觀點和Piaget學派的思想,從等級復雜性和水平復雜性兩個角度刻畫任務難度。該模型已經(jīng)在數(shù)學應用題(Xin,2008;辛自強,張莉,2009;張夏雨,喻平,2009)、平衡秤任務難度的事前分析(張麗,辛自強,2008)、頓悟問題(竇東徽,金萍,蔡亮,2007)中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所謂等級復雜性是指問題中關系的迭代或者嵌套的程度。舉例來講,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源問題和靶問題各自內(nèi)部的關系是低層次的關系,兩個低層次間的關系相似(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關系相似)構(gòu)成了高層次的關系,并且高層次關系是建立在低層次關系的基礎上,因此是兩層關系,于是依據(jù)經(jīng)典A:B::C:D范式設計的類比任務的等級復雜性是2。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中水平復雜性的論述與Halford的關系復雜性理論基本一致,它是指各層級內(nèi)部元素的關系,只是兩個理論定義水平復雜性的邏輯起點不同,Halford的理論是以元素的數(shù)量定義水平復雜性,幾個元素便是幾個水平復雜性,而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將一個元素定義為0,兩個元素之間的關系定義為一元關系,依次類推。具體到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它也是分析源問題和靶問題各自內(nèi)部的關系。可見,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對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事前分析更加精細,能夠細致地刻畫任務難度如何影響個體的類比推理能力。
綜上,本研究采用經(jīng)典的A:B::C:D范式,基于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分析從等級復雜性和水平復雜性兩個角度事前分析類比任務的難度,設計了難度不同的兩類任務,在此基礎上探討兒童在兩類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其次,本研究在兒童完成類比推理后,繼續(xù)追問兒童類比推理的原因,探討兒童在推理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特點。
2 方法
2.1被試
從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縣的兩所學校選取被試115人。隨機抽取5歲組24人(平均年齡4歲10個月),其中男生13人,女生1 1人;6歲組32人(平均年齡5歲1 1個月),其中男女各半;7歲組33人(平均年齡6歲10個月),其中男生22人,女生1 1人;9歲組26人(平均年齡9歲6個月),男女各半。
2.2實驗設計
采用4 x2重復測量的混合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年齡和任務復雜性,其中年齡為被試間變量(5歲、6歲、7歲和9歲),任務復雜性為被試內(nèi)變量(簡單任務、復雜任務)。
2.3實驗材料
本研究采用Richland等(2006)編制的類比推理材料并結(jié)合國內(nèi)情況改編。首先,請2名幼兒園教師評價兒童對20張由情境體現(xiàn)動詞的圖片的熟悉度,經(jīng)評價刪除了4張兒童熟悉度低的圖片(如通過野炊情境體現(xiàn)動詞“開”),最終確定了16張圖片。其次,Richland等采用的圖片材料為了考查知覺分心物的作用,每幅圖片包含5個物體,其中1個是分心物。但本研究沒有考查分心物的作用,圖片中過多的物體更加干擾兒童的推理。因此,將1個分心物去掉,每幅圖片包含4個物體,并重新進行了空間排列。
簡單任務和復雜任務共16張圖片材料,每種條件下8張圖片,各選2張作為練習,其他的12張圖片用于正式測驗。每張材料由兩幅圖組成,每一幅圖恒定有4個物體,除兩類任務中體現(xiàn)關系的物體外,其他的物體也是日常生活中兒童熟悉的,如樹、冰箱等,確保這些物體對兒童完成任務不會造成影響。簡單任務中,由兒童熟悉的兩個物體(人物、動物或玩具)體現(xiàn)同一種關系,關系是兒童熟悉的動詞,如畫、裝、追等。復雜任務中,則由兒童熟悉的三個物體共同體現(xiàn)關系。每張材料中的兩幅圖,其中上面的圖相當于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的項目A和項目B,動詞體現(xiàn)的是二者間的關系,稱為源問題;下面的圖相當于項目C和項目D,動詞體現(xiàn)的是二者間的關系,稱為靶問題,一張材料中上下兩幅圖的關系是相似的。如體現(xiàn)關系“追”的實驗材料:
簡單任務:上圖為“貓追老鼠”,下圖為“男孩追女孩”,兩幅圖有相似的關系“追”,上圖中的關系通過貓和老鼠體現(xiàn),下圖中的關系由男孩和女孩體現(xiàn)。復雜任務,上圖為“狗追貓,貓追老鼠”,下圖為“大人追男孩,男孩追女孩”,上下兩幅圖各由三個物體體現(xiàn)了兩個相似的關系“追一追”,上圖中的關系由狗、貓和老鼠來體現(xiàn),下圖的關系由大人、男孩和女孩來體現(xiàn)。
所有的實驗材料都打印在A4紙上,體現(xiàn)同一關系的源問題和靶問題打印在同一張紙上。源問題中的一個物體標上箭頭,兒童進行推理,從靶問題中選取正確的物體標上箭頭,并且要正確的說出原因。如,在上述舉例的簡單任務中,源問題中箭頭標在貓上面,靶問題中箭頭應標在男孩上面,原因在于它們都在追別的物體。
采用關系一表征復雜性模型對本研究涉及的上述兩類任務難度事前分析。簡單任務: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涉及源靶問題各自內(nèi)部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源靶問題之間的關系,因此等級復雜性是2,源問題和靶問題各自內(nèi)部都是由兩個物體體現(xiàn)一個關系,因此水平復雜性是一元關系。復雜任務:與簡單任務一樣,等級復雜性是2,不同的是源靶問題內(nèi)部是三個物體體現(xiàn)二個關系,因此水平復雜性是二元關系。
2.4實驗程序
首先記錄被試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班級,出生年月。其次,進入測驗階段,整個測驗分為練習和正式測驗兩個階段。
練習階段。每個被試進行4個任務(簡單/復雜任務各2個)的練習,圖片呈現(xiàn)后,首先,讓兒童對圖片中的物體進行命名,以保證兒童熟悉圖片中的物體。隨后,兒童對圖片中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描述,指導語如下:
“小朋友你好!下面要進行圖片游戲,你看圖片中都有什么物體”,答錯了進行糾正,答對了繼續(xù)主試開始說“看這兩張圖片,它們發(fā)生的事情是相同的,上面是貓追老鼠,下面是男孩追女孩,現(xiàn)在我把箭頭標在上面圖片中的貓上面,那么你應該在下面哪個物體上標箭頭呢?為什么?”被試回答后主試給與積極反饋,答對了則說:“小朋友真聰明,答對了,因為它們兩個都追別的”。答錯了則給與糾正,并且讓被試再次描述圖片,進行回答,若再次回答錯誤,需要給他講明原因。所有圖片練習完成后進入正式測驗階段。
正式測驗階段。被試首先給圖片中的物體命名,命名錯誤給予糾正,排除因不能命名而影響問題作答。其次,被試描述圖片中發(fā)生的事情,并在下面圖片相應的物體上標箭頭且說明在物體上標箭頭的原因。指導語和練習階段相同,只是不給反饋。為了平衡實驗順序的影響,12張圖片按照ABBA(其中A代表簡單任務圖片,B代表復雜任務圖片)的方式呈現(xiàn)。
整個實驗進行個別施測,每個人需要15—20分鐘,主試分別記錄被試所描述的事情,箭頭所指的物體,以及選擇物體的原因。
2.5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
結(jié)合實驗材料,按照被試的反應對推理方式進行了歸類并確定了操作定義,見結(jié)果部分表1。編碼由兩名心理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進行,編碼一致性信度為99%。
數(shù)據(jù)的計分:本研究重點關注兒童依據(jù)動作關系進(范文先生網(wǎng) m.panasonaic.com)行類比推理的狀況,因此需要對采用位置關系推理的兒童單獨考察。各年齡組位置關系推理的人數(shù)如下,5歲組0人,6歲組7人,7歲組4人,9歲組3人。計分方式如下:被試描述事情正確,箭頭所指物體正確,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計2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計1分,其他情況下計0分。兩類任務中被試得分在0—12分之間。
3 結(jié)果
3.1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
特點
從表1可以看出,兒童類比推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位置關系類比推理、不能類比推理和不確定是否具備推理能力。其中前三種方式下兒童理解了任務中的高層次關系,稱為二級關系推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是復雜任務中所特有的,即兒童即使理解任務中的高層次關系,但卻只根據(jù)源問題和靶問題中的部分主動或者被動關系推理。不能類比推理的四種情況中,其中不能描述事情表示兒童不理解任務中的低層次關系,其他三種情況表示能理解任務中的低層次關系,但不能上升到高層次關系。接下來,具體分析各年齡段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各種推理方式所占的比例。
本研究中考查各年齡組特定類比方式的人次比例,用各年級兒童在每類任務上采用某個推理方式的人數(shù)除以該年級人數(shù)與任務數(shù)目的乘積計算。
從表2可以看出,簡單任務上,5歲兒童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為57. 64%,不能完成類比任務的人次比例為37. 54%。在不能推理的幾種情況中.不能正確描述圖片中所體現(xiàn)關系的人次比例,也就是不能理解任務中低層次關系的比例為17. 36%;其他三種情況下的比例即為理解低層次關系但不能理解高層次關系的比例為20. 18%。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斷提高,到了9歲,比例上升到95. 51%。復雜任務上,對于5歲兒童講,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人次比例僅為6. 94%,而不能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為56. 25%,其中不能理解低層次關系的比例為29. 86%,理解了低層次關系但不理解高層次關系的比例為26. 39%。在該任務中,還有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這一特定的方式,5歲兒童采用該方式的人次占31. 95%,對6歲和7歲兒童講,采用該方式的人次比例分別提高為52. 61%和53. 53%,但到了9歲,兒童采用該方式人次比例下降為30. 77%,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方式的比例上升到57. 69 010。此外,兩類任務上,不能類比推理的比例逐漸降低。下面具體分析年齡和任務復雜性如何影響特定的推理方式。
首先,重點考查兒童動作關系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狀況。以年齡和任務復雜性為自變量,以充分掌握了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年齡主效應顯著,F(xiàn)c3, 686)=65. 37,p<0. 001,2=0.22,任務復雜性主效應顯著,F(xiàn)c86)=729. 03,p<0.001,2=0.52,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c3, 686)=8.89,p< 0.01,´72=0.04。交互作用分析發(fā)現(xiàn)二者是有序交互作用,表明隨著年齡增長,兩種任務上充分掌握類比推理的比例不斷提高,簡單任務上采用該方式的人次比例高于復雜任務上的,二者的差異程度因年齡而異。以年齡為自變量,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年齡主效應顯著,F(xiàn)c。)=10. 29,p<0. 001。事后栓驗表明:5歲組采用部分動作關系的人次比例顯著低于6歲組和7歲組,而6歲組和7歲組采用該方式的人次比例顯著高于9歲組,但6歲組和7歲組間沒有差異。
其次,分析兒童不能完成類比推理的狀況。以任務復雜性為被試內(nèi)變量,年齡為被試間變量,不能推理的人次比例總計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年齡主效應顯著,F(xiàn)(120。)=59. 86,p<0. 001,2=0.21。任務復雜性主效應顯著,F(xiàn)(I,686)= 23. 25,p<0.001,772=0. 03。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c3, 686)=4.98,p< 0.01,2=0.02。交互作用分析表明是有序的交互作用,即兩類任務上不能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簡單任務上不能類比推理的比例低于復雜任務上的,但是差異程度因年齡而異。
3.2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
結(jié)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5歲兒童在簡單任務上,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但是在復雜任務上卻表現(xiàn)很差,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的人次比例很低。隨著年齡的增長,9歲兒童在簡單任務上的成績提高到了11. 91分,幾乎接近滿分12分;在復雜任務上的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達到了9. 53分。對于各年齡組來講,簡單任務上的成績優(yōu)于復雜任務上的成績。從表3給出的標準差可以看出,隨著年齡增長,在簡單的任務上,兒童的離散程度越來越小,而在復雜的任務上離散程度越來越大。
以年齡為被試間變量,任務復雜性為被試內(nèi)變量,各年齡組得分的平均分為因變量,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年齡主效應顯著,F(xiàn)c3,,,)=34. 15,p<0. 001,2=0.54;任務復雜性主效應顯著,F(xiàn)c)=243. 12,p<0.O01,772=0.72;年齡和任務復雜性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c3,97)=2.57,p< 0.05,712=0. 10。簡單效應分析結(jié)果表明,在簡單任務上,5歲組的成績顯著低于其他年齡組(MD6_5=2.60,M D7_5=3. 91,MDg,,=5.00),6歲組的成績顯著低于9歲組(MD9_6=2.39),ps<0.01;在復雜任務上,四個組中,任意兩個組的成績(MD6_5=2.29,MD7一,:4. 42,MDg_5=6.77,MD7_6=2.13,MDg·6:4.48,MDg_7=2.35)均存在顯著的差異,ps<0.01。此外,各年齡組在兩類任務上的成績差異都顯著,ps<0. 01;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兩類任務上的差異(簡單一復雜=4. 18,MDta單·復雜=4.48,MDn單-復雜=3. 66,MD簡單-復雜=2.39)有逐漸減小的趨勢。
4討論
本研究采用關系·表征復雜性模型,通過水平復雜性和等級復雜性刻畫類比任務難度。水平復雜性的變化體現(xiàn)在簡單任務上是一元關系,復雜任務上則是二元關系,而兩類任務上等級復雜性則都是2,因為從問題形式出發(fā),經(jīng)典的A:B::C:D范式中的等級復雜性只能為2。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探討了兒童類比推理的特點及其發(fā)展狀況。
4.1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特點
本研究選取圖片類比推理材料,在兒童完成推理任務后,繼續(xù)追問其推理的原因,進而考查兒童類比推理的方式,揭示了兒童類比推理的特點。結(jié)果表明,在圖片類比推理的材料中,兒童的類比推理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點,主要有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位置關系類比推理、不能類比推理及不確定是否具備類比推理能力,其中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是復雜任務上所特有的。本研究關于兒童在以圖片為材料類比任務中,推理方式多樣化的發(fā)現(xiàn),是對以往同類研究的推進。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將依據(jù)客體表面特征推理看作兒童推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推理形式,是成功進行關系類比推理的必經(jīng)階段( Gentner,1988),因此他們較多地關注關系類比推理及客體的表面特征如何影響兒童類比推理(馬曉清等,2008;Richland,Morri-son,&Holyook,2006)。本研究也同樣發(fā)現(xiàn),年齡較小的5歲和6歲的兒童可能由于抑制控制能力低( Diamond&Taylor.1996),他們較多采用客體特征完成類比任務。但是本研究并沒有將兒童依據(jù)客體特征成功完成類比推理任務視為具備類比推理能力,因為在圖片材料中物體只是體現(xiàn)關系的一個要素,如果兒童根據(jù)物體的一些表面特征相似完成任務(如頭發(fā)一樣,都是車子),實質(zhì)上這類兒童并沒有理解源靶問題之間的關系相似,這不符合類比推理的本質(zhì)。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圖片為材料的類比推理任務中,兒童除了采用動作關系推理外,也有少量的兒童直觀地從圖片中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推理,幾個年齡段中,尤其是6歲的兒童較多采用該方式進行類比推理。可能原因在于如果兒童利用位置特征進行推理,必須從客體中心的角度對物體的空間位置編碼,盡管最新研究表明5歲兒童可以依據(jù)客體中心編碼,但是這種行為卻不是自發(fā)的(王泉泉,胡清芬,2009),所以該年齡段對于位置特征的利用比例低于6歲和7歲的兒童。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復雜任務上,6—7歲兒童由于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更多的傾向采用部分關系類比推理。即使到了9歲,仍有較多兒童受到工作記憶的限制采用部分關系進行類比推理。
4.2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
本研究通過兩種方式考查兒童在兩類任務上的發(fā)展,第一,以成績?yōu)橹骶,直觀地分析兩類任務上5~9歲兒童的成績,進而分析兒童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狀況。第二,以特定推理方式為主線,分析兩類任務上5—9歲兒童采用特定推理方式下的人次比例變化狀況,也可以說明兒童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狀況。下面按照上述兩個主線依次分析,就類比推理的成績而言,研究發(fā)現(xiàn),兩類任務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類比推理的成績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具體到每類任務上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在簡單任務上,5歲的成績顯著低于其他任何年齡組.而6歲顯著低于9歲年齡組,其他年齡上不存在差異,因此,可以說5—6歲是類比推理的加速發(fā)展期。而在復雜任務上,5—9歲各年齡段的成績均存在顯著的差異,表現(xiàn)出和簡單任務上不一樣的發(fā)展趨勢。至于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就特定的推理方式而言,如在充分意義掌握類比推理方式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兩類任務上的人次比例都是不斷上升的,但是這種上升趨勢有所不同。在簡單任務上,5—6歲這個階段,該推理方式提高的比例最大,在復雜任務上,7—9歲這個階段,該推理方式提高的比例最大,并且對每個年齡段而言,簡單任務上的人次比例顯著高于復雜任務上的。表明兒童在復雜任務上充分意義上進行關系推理的快速發(fā)展期晚于簡單任務。在不能推理的人次比例中,簡單任務上,各年齡段理解了低層次關系但不理解高層次關系的比例始終高于不理解低層次關系的比例。復雜任務上,5歲兒童不理解低層次關系的比例高于理解了低層次關系不能理解高層次關系的比例,而其他年齡段則相反。隨著年齡增長,兩類任務上,兩種比例都有所下降。這說明,在簡單任務上,兒童容易理解低層次關系,能否成功完成類比推理主要是受到高層次關系的限制。而在復雜任務上,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講,更多受到低層次關系的限制,隨著年齡增長,當兒童很好地理解圖片任務中描述的關系時,重要的是克服類比推理任務中等級的限制,理解任務中的高層次關系?梢姡燃墢碗s性是限制兒童類比推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是因為任務復雜性不同,其重要作用的表現(xiàn)早晚有所差異。
通過兒童在上述兩種推理方式的發(fā)展狀況,結(jié)合兒童類比推理的成績,可以說,在簡單任務上,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具備了一定的關系類比推理能力,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李紅等,2002,2008;Gos-waml.1998; Richland et al.,2006)。但復雜任務上,兒童到了具體運算階段才具備一定的關系類比推理能力。此外,在復雜任務上,同時加工三個元素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工作記憶的負擔,由于兒童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因此兒童在推理時采用了低層次關系中降元的策略,只根據(jù)源問題和靶問題之間的部分關系相似進行推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在該方式上的人次比例逐漸降低?傮w來講,在圖片類比推理材料中,兩類任務上,兒童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部分完成類比推理到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位置關系推理,此外還受到客體表面特征的干擾。5結(jié)論
本研究的結(jié)論如下:
(1)在以圖片為材料的兩類任務中,兒童的推理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充分意義上掌握了類比推理、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位置關系類比推理、不能類比推理和不確定情況。其中,前三種方式在理解任務中二級關系的基礎上完成了類比推理任務,統(tǒng)稱為二級關系推理;不能類比推理又分為不理解低層次關系和理解低層次關系不理解高層次關系兩種情況;部分完成了類比推理是復雜任務上所特有的推理方式。
(2)在簡單任務上,5歲兒童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關系類比推理能力,能夠采用充分意義上掌握類比推理方式成功推理,但是在復雜任務上卻表現(xiàn)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類比推理能力不斷發(fā)展,兩類任務上不能類比推理的比例逐漸降低,復雜任務上部分完成類比推理的比例不斷降低,但是兩類任務上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簡單任務上,5—6歲呈現(xiàn)快速發(fā)展期,其他年齡段發(fā)展較為平穩(wěn);而復雜任務上,5—9歲一直平穩(wěn)上升。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al-Representational Complexity Model, this present study depicted the complex-ity of analogical tasking from the aspects of hierarchical complexity and horizontal complexity. Based on this model,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alogical problem-solving in tasks on varied complex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lassical A: B :: C: D paradigm. A sample of 115 children aged 5 t0 9 participated the study, and theirperformances on analogical tasks with varied complexity were explor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children´ sanalogical reasoning showed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There were mainly rive kinds of pattems, including maste-ring analogical reasoning adequately, completing analogical reasoning from partial relation or location, unable tofinish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uncertain about the analogical reasoning. Thereinto, analogical reasoning from par-tial relation was peculiar to complex tasks. (2) In both the simple and complex tasks, with age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ho had mastered the analogical reasoning increased gradual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whowere unable to complete analogical reasoning declined from age 5 t0 9. Moreover,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hocompleted analogical reasoning from partial relation declined in complex tasks. In conclusion, when performed sim-ple tasks, the children within preoperational stage showed ana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However, in complex tasks,only those who had developed into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demonstrated such ability.Key words:analogical reasoning;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relational complexity; relational-representationalcomplexity model
【5-9歲兒童在不同復雜性任務上類比推理的發(fā)展特點】相關文章:
中國3~9歲兒童道德的發(fā)展08-08
中國3~9歲兒童道德的發(fā)展08-17
作文輔導任務引發(fā)的作文階段特點的研究(上)中年級作文教學特點的研究08-17
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與指南心得08-08
學習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心得02-14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心得12-14
復雜性科學與復雜性經(jīng)濟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