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商品”和“價值”中引出的思考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99級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yǎng)基地知識是商品,是具有價值的,可以用于交換,最終體現其使用價值;生產資料在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僅作為一種工具起作用,不創(chuàng)造價值,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提出人力資本概念是兩者在今天實踐中相互作用的產物。
關鍵詞:知識經濟 商品 價值 生產要素 人力資本 勞動力資本 物質資本
勞動價值論
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首先就會接觸到“商品”與“價值”的概念。由“商品”這個邏輯起點出發(fā),馬克思揭示、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進而構建了其龐大的資本理論體系。根據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商品成為此理論體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簡單的經濟范疇。 “價值”成為“商品”有利的補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構建的整個理論體系。涉足經濟學領域,在理解了這些基本概念后,進一步地學習和探討,會發(fā)現隨著時代的變遷,《資本論》舊說中的一些問題不僅仍為大家繼續(xù)探討的對象,而且還賦予了新事物以新說。
知識價值新論
當今社會,不知何時“知識經濟”這一名詞悄然興起。何為“知識經濟”?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發(fā)表了《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yè)聲望》的報告,指出“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已向經濟滲透,成為經濟發(fā)展最主要的推動力。那么,“知識”可否“經濟”?我們可以用馬克思的觀點去剖析知識,進而探討其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中關村IT行業(yè)的研究人員,月收入可以與國內一些地區(qū)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師、教授們的自家用車也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汽車大軍,可以說,這是社會發(fā)展對知識的一種新認知。在不存在生產及交換的原始時期、生產力極其落后的農業(yè)經濟時期,經濟的概念從無到有,知識可以說是一個荒謬的存在,既不能滿足人們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帶來更高一層次的享受。社會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期,知識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們所認知,但仍是一個依靠原始的勞動力從自然界提取初級資源的過程。直到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被稱為后工業(yè)時期的階段原本在生產中只能扮演輔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識,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心。人們意識到不僅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勞動是勞動,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是勞動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識具有無差異的勞動的屬性,而且在交換中實現了其創(chuàng)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識的生產者與使用者與知識的關系,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與商品的形式,即價值形式。人們將為了使用知識,而購買知識,并且對知識定價,按照市場規(guī)則,得到其使用權。知識將會為了出售而被生產,消費者為了使其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去購買并使用。
知識具備了商品的所有屬性。知識由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知識的生產是為了參與交換,能夠帶來收益,給人們的需求帶來不同程度上的滿足,而且還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識的成本如何衡量?這不僅包括在知識產品生產中勞動者投入的生產要素——如機械,儀器等價值的轉移,還包括勞動者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識是一種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樣自由買賣,存在供需,存在市場。
知識定位為是商品,知識的價值就是知識的生產過程中凝結在其中的人類勞動,由社會勞動量的多少決定,會因社會勞動生產過程中投入勞動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識的價值也是在交換中得到實現的。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國外有學者認為知識就是價值,價值就是知識,這是對知識的價值不完全的表述;煜R的價值與知識的使用價值,就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錯誤之一。知識的價值應說是知識本身內在的,而知識使用過程中體現的經濟價值,僅是知識被消費的一種表現,是知識產品投入生產后,知識價值實現轉移,使新產品增值過程中的一種形式。再者,知識的學術價值,也是知識使用的形式之一,表現了其在一定領域中的使用性、創(chuàng)作性。
在這個生產力發(fā)展,經濟騰飛的時代,知識成為時代的主流,一個嶄新的知識文明時代即將來臨。在這個時代,知識不僅將會成為最有價值的商品,也將如一些學者所說,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yè)——知識產業(yè),形成擁有知識的知識階級,并在生產中實現知識資本的投入,以進行最優(yōu)的生產活動。
評析生產要素價值論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認為,產品的價值是由三個因素共同創(chuàng)造的,即勞動力、資本以及土地。三者互相協作創(chuàng)造價值,并參與了利潤的分配。這便有了這樣一種觀點,生產資料也創(chuàng)造價值。以馬克思理論的角度分析薩伊的觀點就是表明,生產資料是商品,是具有價值的,是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通俗點說,一輛汽車的價值就是生產汽車所需要素的活勞動價值(V+M)的總和。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再從最基本,最簡單的概念看起。首先,商品是一個外界的物,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求的物,也可以說是一個最終產物。這種物與人們的需求直接聯系,以帶給人們不同的效用來實現自身的使用價值。那么,生產資料滿足人的這種需求嗎?不!滿足人的這種需求的是人們通過生產資料借助生產資料的一切功能創(chuàng)造出的另一實物,生產資料在這一實物的生產過程中,僅是一個能夠簡化人類勞動的工具、手段而已。有勞動者借助于生產資料的勞動在其中,這種物才是商品。再者,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用于交換的,生產資料參與交換嗎?答案還是否定的。如上,生產資料并沒有具備作為商品所需的最基本的特點,因此便不能稱之為商品。
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論違背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論,認為除了勞動之外,生產資料仍為價值的源泉。那么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與“剩余價值”誤解,又將如何解釋呢?不要把眼光只放在產生價值的現象本身,用其邏輯推導、總結,這并不是很難理解的。首先,由生產資料的參與得到的新產品價值的增值是生產資料價值轉移的一種表現。價值增值越多,轉移的價值就越多,決非生產資料在創(chuàng)造價值。再者,生產資料是在通過簡化人類勞動,帶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這就增加了產品的相對剩余價值。這種作用在生產活動主要依靠原始勞動的社會,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也就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生產資料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的今天,隨著剩余價值量的大幅度增加,人們才更多的意識到使最終產品增值的這一重要因素。
分析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論,可以得出:一方面,他們擴大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概念。生產資料作為生產資料部門的產品時,是用于交換的商品,是經過了人的勞動的。但作為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時,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并沒有投在生產資料上,而是完全體現在新創(chuàng)商品的價值上。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論擴大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另一方面,它不了解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作為勞動過程的要素,僅僅是起到了創(chuàng)造新的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中,物質因素的作用。鑒于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論在以上問題的判斷,于是便有了不僅人的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結論。這種說法不是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物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是人的勞動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它是物本身,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由于其中包含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而且不僅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還要參與交換。其中,生產資料的作用表現為簡化人們的勞動,加快人們勞動的速度,提高勞動生產力,作為一個工具或者載體。在每一輪新的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動物等生產資料,都是過去勞動的產物,然而不能夠由此認為它們能夠進行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從而把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說成是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
以上,我們討論了知識的性質,否定了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價值論?梢钥闯觯@都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客觀運用。
人力資本
——勞動價值論的回歸
隨著知識文明的來臨,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各國紛紛采取了一種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政策。在經濟領域,知識成為一種重要的要素,投入到了生產過程,并為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無可限量的貢獻。知識與生產要素結合,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人力資本,這是一種“勞動價值論”回歸。
什么是“人力資本”?被西方學術界稱為“人力資本之父”的舒爾茨給了它這樣一個定義:所謂“人力資本”就是通過教育和培訓在勞動者身上所形成的特定勞動能力。顧名思義,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對,為資本的兩種形式之一。但是,不能由此混淆人力資本與勞動力資本的概念。由定義可以看出,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力資本,區(qū)別于原始勞動力,是一種經過了人力投資的勞動力,一種高級的勞動力,具有特殊技能的勞動力。既然人的這種勞動已經被物化,那么,它就具有了與物質資本相同的一些性質。作為生產資料的前一階段,人力資本同樣具有商品的屬性,參與交換。作為生產資料階段,人力資本就是一種手段,價值通過生產新產品得到體現。
人們是如何注意到人力資本的存在的?戰(zhàn)后,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基礎上的國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及其結果,給人們提出了思考。首先,按照原經濟學理論——高積累帶來高增長,無法解釋德、日兩戰(zhàn)敗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復蘇并擠身發(fā)達國家行列這一現象。如大家所知,德、日兩國長期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國內無法達到高積累狀態(tài),戰(zhàn)爭后期,工業(yè)又受到重創(chuàng),加上日本的自然資源又極為貧乏,是什么力量,使兩國奇跡般的迅速恢復并發(fā)展?再者,舒爾茨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20世紀初的50年間,美國農業(yè)的產出迅速增加,生產率迅速提高。但,用于農業(yè)的土地、資本及勞動力數量的投資都沒有明顯變化。按照發(fā)展經濟學中的哈羅德-多馬模型分析,隨著經濟的增長,必定得到一個資本——產出比上升的結論。但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發(fā)展過程中,這些國家的這一指標非但沒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那么,帶來高產出的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資本,又是什么?經濟學家們開始思考這些由發(fā)展帶來的問題。經過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奧秘即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又是如何帶來高增長的?
人力資本最終能夠被使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投資階段,也就是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前期,體現其商品的性質,被生產出來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各種途徑,使自己成為掌握一定的知識,擁有一定技能的要素。既然這是一種商品的生產過程,那么同樣存在基本要素的投入。教育和培訓,個人經歷、時間的花費即為此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要素。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由人力資本的特殊性決定,此類商品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物質資本。同一要素的投入會得到不同質的產品。經過這一過程,人力資本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成為一種自由的商品,進入市場,準備交易。第二階段是產出階段,也可以說是收益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力資本投入使用,與物質資本協作,創(chuàng)造新的產品、新的價值。這一過程解釋了各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原因,是帶來經濟倍增的源泉所在。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揭示,不斷增加物質資本的投入,收益將趨于0。但是,在經濟發(fā)展時期,隨著物質資本的投入,經濟產出一直呈現了一種高于、甚至是倍增于資本投入比的趨勢。而且,即使沒有增加資本的投入,經濟仍保持了一種較高的增長速度,并沒有停滯。怎樣解釋這些現象?人力資本的特殊性是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人力? 時居胛鎦首時靜煌??哂幸恢直嘸適找嫻菰齙男災。宰晹\萌肆ψ時鏡墓?討校?嗣淺浞址⒒悠渲?、磪矡?安拍埽??浼壑底?浦列律??飛。这种价謾n淖?疲?共?吩鮒擔?庵中вΓ?窒?宋鎦首時頸嘸適找嫻菁醯男вΓ?踔量梢允迪植?芳壑當對齙哪勘輟S紗耍?膠笞時痙植疾瘓?猓??梅⒄共瘓?獾南窒蟮玫攪艘桓齪俠淼慕饈汀?/P>
“勞動價值論”解釋、發(fā)展了的人力資本問題,人力資本問題又再一次論證了“勞動價值論”的客觀存在性與正確性,這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發(fā)展觀的再次認證。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2、 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
3、 洪遠朋:《<資本論>難題探索》。
4、 李廉水:《知識經濟究竟是什么》。
5、 伍裝、張熏華:“現代經濟學中的兩種價值判斷理論”,《經濟學家》。 1999.5。
6、 顧準:“關于社會主義經濟中價值及價值規(guī)律的問題”,《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1999.4。
7、 陳振羽:“不要重犯價值理論的歷史錯誤—‘社會勞動價值論’的質疑”,《經濟評論》 1999.5 。
8、趙曙光:“知識經濟時代的價格特征與勞動價值理論的完善”,《經濟體制改革》2001.3。
9、楊明洪:“論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主線與思路”,《勞動經濟》 2001.2。
【從“商品”和“價值”中引出的思考】相關文章:
從故事中引出論點08-16
從一節(jié)幾何課引出的思考08-02
關于人生價值與企業(yè)價值的思考08-03
對認定知名商品的思考08-05
關于邊緣網絡價值的思考08-05
商法的價值:理念與制度的思考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