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地理教案1
【教學重點】
北方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和農業(yè)發(fā)展。
【教學難點】
北方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部分同學準備事先搜集好的相關圖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學課件: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圖片資料或錄像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咱們生活在北方地區(qū),對北方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慣已經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區(qū)在這些方面跟咱們雷同嗎?有誰去過南方地區(qū),跟大家談一談你的所見所聞。
學生自由發(fā)言。
一、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播放有關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自然景觀差異的.錄像資料。
教師:從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以及中國地形圖,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區(qū)的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板書:1、從地形上
教師:從地形圖上看,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都位于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具體來說,兩個區(qū)域在地形上有何差異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區(qū)?
學生: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qū)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較復雜,主要地形區(qū):西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
板書:2、從氣候上
教師:從氣候上,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有什么差異?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四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強調:哈爾濱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區(qū),武漢和廣州代表南方地區(qū)。
學生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教師: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而南方地區(qū)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
學生完成教材活動“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地理狀況”
板書:3、從河流流量上
引導學生觀察圖“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中的長江和黃河流量過程線圖
教師:長江和黃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異?為什么?
學生討論。
八年級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運用圖文材料分析黃土成因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通過實例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huán)境整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2.運用圖文材料分析黃土高原的位置、成因、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3.認識到人與自然及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教學重難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qū)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如何拯救黃土高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圖片展示
講解: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感性認識黃土高原的地貌和文化景觀
一、文明的搖籃
讀6.25,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
小結:
1、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
講解: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提問:黃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黃土風情與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小結:
2、悠久的歷史文化
3、眾多的名勝古跡
師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黃土風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看圖片6.26 6.27體會地理環(huán)境對民風民俗的影響。
二、風吹出來的高原
過渡:
提問黃土高原深厚的黃土是怎么來的呢
講解: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
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吹來的
小結:1、形成
圖片展示:各種黃土地貌
小結:2、地貌
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探究各種黃土地貌的形成。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大的地區(qū)之一,結合教材圖6. 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小結1、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②地表裸露③夏季降水、坡陡
(2)人為原因:
、龠^墾過牧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
、谛蘼凡傻V等活動破壞地表。
承轉水土流失又造成了哪些后果呢
小結:后果
探究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通過實驗比較有力說明問題。
四、水土保持
引導學生結合前面的分析找出解決的措施
小結:
1、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
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知識點教師強調重難點
小組討論水土流失的后果完成活動題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興致,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知識加深印象。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1.黃土高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包括( )
A.使黃土高原上的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 B.使黃河下游河段更易發(fā)生洪澇災害
C.使黃河中下游河段不能建設任何水利工程 D.使黃土高原自然災害有加劇之趨勢
2.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植樹種草
3.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 )
A.蓄水保土 B.改善生產條件 C.創(chuàng)建旅游景點 D.利用光熱
4.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勢低平 B.地勢坦蕩 C.千溝萬壑 D.波狀起伏
5.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tài)、經濟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原因是( )
A.農業(yè)歷史悠久,耕地墾殖殆盡 B.人口快速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C.耕作技術、耕作方法落后 D.墾荒種地,破壞植被
八年級地理教案3
。ò鍟┮弧⒑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ㄟ^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qū)還常受到臺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臺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臺風”一節(jié)課文和“西太平洋臺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么是臺風?它發(fā)生在什么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了解臺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qū)?
(3)臺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臺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久鞔_了臺風及其危害。然后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范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臺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區(qū),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qū)有時也受其害。
(2)臺風經過的地區(qū)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fā)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qū)的伏旱天氣。
。ò鍟┒⑴_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ń處熆偨Y)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lián)合國將20世紀的最后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fā)生的規(guī)律,防御和戰(zhàn)勝災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八年級地理教案4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并對區(qū)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在地形圖上識別區(qū)域主要的地形類型,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qū)域的地形特征。
3.閱讀地圖與氣候統(tǒng)計圖表,說出區(qū)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并歸納氣候特征。
4.舉例說明區(qū)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5.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qū)域內主要的地理差異。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各類地形圖、直方圖的判讀,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從地圖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討論,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
2.通過對東北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和欣賞,增進學生對東北三省的進一步了解。
3.使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對雪期長短的影響,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東北三省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難點:分析并表達東北三省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及原因。
三、教學策略
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總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五、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播放東北代表性圖片(背景音樂:大東北)。
教師:你能說出圖片當中描繪的大東北的樣子嗎?想進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況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東北三省。(書寫板書)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要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還記得嗎?
學生:根據提問回答。
設計意圖:刺激學生感官,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將要學習區(qū)域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疾閷W生區(qū)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新課教學
活動一:航拍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在全國的位置”圖及東北三省經緯網地圖。
提問:東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兒?利用地圖你能描述出來嗎?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游戲:異口同述
選擇一組同學,逐個描述東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圍。要求:不可出現重復的地理事物,限時1分鐘。
2.動手填圖
在導學案中,將渤海、黃海、朝鮮、俄羅斯填到相應的位置,并將中國四至點填到相應的位置。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緯度位置高,瀕臨渤海、黃海。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內蒙河北在身旁,朝鮮南俄羅斯北。
緯度越高越凍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快速讀圖的能力,學生在游戲中鞏固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過學生動手填圖,明確東北三省的范圍和相對位置。
注意事項:填圖時,注意強調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會學生如何描述相對位置。
活動二:俯瞰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分層設色地形圖,將地形區(qū)名稱覆蓋。
提問:俯瞰大東北,地形有何特點?你能說說嗎?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游戲:尋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區(qū)代表的歌曲,讓學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們。教師簡介各個地形區(qū)的概況。
2.動手填圖
在導學案中,將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填到相應的位置,并將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應的位置。
學生分析歸納:地形以平原、山地為主,東北平原是我國第一大平原。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養(yǎng),興安長白護身旁。
山環(huán)水繞平原廣,白山黑水美名揚。
設計意圖:講練結合,在身心愉悅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通過學生動手填圖,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注意事項:
1.填圖時要注意圖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
2.對于有分界意義的地理事物,如長白山等,做簡要的介紹。
活動三:尋根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如果讓你找一個地理事物代表東北,你會選什么?老師會選黑土地作為東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國的分布圖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氣候條件資料)。
提問:東北三省的氣候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學生自學教材內容及自學材料,然后回答問題,如有困難可以適當進行小組討論,討論中遇到問題,可以請老師幫助。
1.出示東北三省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地圖,分析東北三省氣候的總體特征。
2.區(qū)域內又有哪些差異呢?分析大連、長春、哈爾濱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并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3.通過東北三省雪期始期、終期和雪厚分布圖,明確區(qū)域內的氣候差異并簡單分析原因。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氣候冷濕,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夏季溫暖冬漫長,冷濕氣候季風強。
雪期規(guī)律看溫度,地形海陸也要想。
設計意圖:學生按步驟完成,即說特征──辨差異──析原因,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氣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利用設置的問題和引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合作意識。
注意事項:
簡介雪期的計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終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終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動有一定難度,教師應注意指導并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討論。
課堂小結:東北三省山環(huán)水繞、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間書寫著東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廣布、氣候冷濕,林海雪原中流淌著東北人的熱情和眷戀。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去親身游歷東北的山山水水,感受東北的文化,體驗不一樣的東北。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內容不應該是自然要素的簡單介紹,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識一個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并明確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本案的重點。為了落實課標的要求,設計了可以串聯(lián)成一條主線的活動,通過游戲、填圖的方式,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但是氣候環(huán)節(jié)的講述,還應該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難度,從而認識各自然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激發(fā)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讀圖,充分發(fā)揮地圖的作用。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互動游戲、動手填圖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熟悉地圖,構建“心理地圖”,真正達到“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相關圖片并結合已有知識,了解東北三省主要的農作物。通過對農業(yè)發(fā)展狀況的了解,分析東北三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說出東北三省的商品糧在我國的地位及這種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過分析相關資料,了解東北平原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決措施。
3.通過分析相關資料及地圖,說出東北三省的工業(yè)特色,并從資源和交通上說出其發(fā)展工業(yè)的有利條件。
4.通過讀東北三省部分工業(yè)中心的工業(yè)結構圖,說出其工業(yè)結構特點及形成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各類地圖的判讀及資料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從地圖和資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組織學生討論,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
2.通過對東北三省農業(yè)建設和工業(yè)發(fā)展的介紹,增進學生對東北三省的了解。
3.通過對東北三省工業(yè)未來發(fā)展的思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說出東北三省農業(yè)生產與氣候、地形、土壤之間的聯(lián)系。
(2)說出東北三省的工業(yè)特色,并從資源和交通上說出其發(fā)展工業(yè)的有利條件。
2.教學難點
(1)說出東北三省的商品糧在我國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過工業(yè)結構圖,說出東北三省工業(yè)結構特點及形成原因。
三、教學策略
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總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五、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情境引入
設計意圖:在上節(jié)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東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給本節(jié)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選取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內容的趣味性。
新課教學
情景一:初來乍到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圖片,引入東北三省的農業(yè)。
承轉:你了解這些誘人的食物嗎?東北三省的農業(yè)有何特點?我們跟著黑土大叔和甄實誠的鏡頭一起去一探究竟。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根據課前學習內容簡單認識東北三省農業(yè)的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從食物入手介紹農業(yè),增強生活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欣賞圖片,思考圖片中的事物出現的原因。
情景二:農業(yè)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師提問:你知道“闖關東”嗎?那時的東北是怎樣的景象?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課本和學習資料的分析,簡單介紹北大荒的歷史。
教師總結:形容當時的景象,人們常說“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闖關東的人憑著果敢和執(zhí)著,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我們跟著鏡頭繼續(xù)去尋找。
設計意圖:介紹“闖關東”的歷史,引出東北三省農業(yè)生產歷史(曾經的北大荒)。拉近距離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提問:黑土大叔現在的生活怎么樣?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資料和數據的分析,明確北大倉已成為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學生分析歸納: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廣人稀,農業(yè)技術水平高。
教師總結: 可見,東北三省的農業(yè)發(fā)展日新月異,已成為我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這當然離不開東北三省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那么東北三省的農業(yè)“明天”將如何發(fā)展呢?讓我們跟著鏡頭繼續(xù)探尋。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分析問題,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提問: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濕地是什么樣子?請根據手中資料分析回答。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學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濕地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教師總結: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的發(fā)展,是東北三省農業(yè)明天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東北三省濕地的作用及現狀,同時回答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承轉:自然要素對農業(yè)有何影響?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1月平均氣溫圖、地形分布圖、土壤圖片,引導學生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思考。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地圖及圖片的分析,總結農業(yè)與地形、氣候、土壤之間的關系。
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分析圖片,提煉觀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景三:工業(yè)蛻變之路
行程一:東北三省的尋寶之旅(東北三省的資源狀況分析)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三省的主要資源儲量數據)東北的寶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閱讀地圖及數據,分析東北三省資源的特點。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資源豐富。
設計意圖:以輕松的話題引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作鋪墊。
行程二:工業(yè)城市及工業(yè)部門的定位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三省主要資源和工業(yè)城市分布圖)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發(fā)展經濟,請你根據工業(yè)城市分布圖,分析工業(yè)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lián)。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探究工業(yè)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lián)。
學生分析歸納:工業(yè)布局靠近礦產資源產地,集中分布在鐵路沿線。
教師總結:東北三省依托豐富的資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等為主的較完整的重工業(yè)體系,是新中國工業(yè)的搖籃,創(chuàng)造了多項“工業(yè)之最”。目前,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yè)基地。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行程三:東北現象之我見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現象的資料)東北三省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制約東北三省工業(yè)發(fā)展的因素,分析東北三省工業(yè)發(fā)展滯后的原因。
學生分析歸納:資源減少,環(huán)境惡化,產品結構單一,等等。
教師總結:曾經的成績不能成為東北發(fā)展步伐停滯下來的理由,面對資源枯竭、設備老化和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如何突破瓶頸尋求發(fā)展,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行程四: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
師生交流、討論“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你有什么對策?”并行之成文,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可以通過討論和交流,探尋東北三省工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對策,這樣設計可以降低難度,教師利用設置的問題和引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合作意識。
課堂小結:
曾經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如今的“北大倉”是“玉米大豆產量高,商品糧基地地位高”;曾經這里是新中國工業(yè)的搖籃,如今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yè)基地。協(xié)調農業(yè)生產與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探索工業(yè)發(fā)展的新路,才是關系到東北未來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問題。
六、課堂反思
本節(jié)課涉及對農業(yè)和工業(yè)的認識,對于大部分的同學來說,興趣點不高。因此,我選取對話的形式,串聯(lián)并呈現工農業(yè)發(fā)展的歷程,這樣處理不會讓學生有距離感,并且樂于學習。通過對農業(yè)歷史的介紹和工業(yè)發(fā)展歷程的解讀,讓學生進一步地認識東北三省,并教會學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問題。當然,本節(jié)內容不單單是工農業(yè)歷史的簡單介紹,而應該是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識經濟地理與自然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激發(fā)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讀圖,充分發(fā)揮地圖的作用。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互動問答、同伴互助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通過分析材料和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做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課堂檢測】
略
■課后探索問題:針對東北三省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你能為東北三省的人們提出怎樣的建議?按照你的設想,大慶的工業(yè)結構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八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tài)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泞
、洽
、散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guī)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jié)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yè):
課內作業(yè):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yè):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八年級地理知識點
第一節(jié)東北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1、東北地區(qū)位于中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東北地區(qū)包括黑、吉、遼三省,東、北兩面與朝鮮、俄羅斯為鄰,南連河北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qū),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2、東北地區(qū)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東北地區(qū)陸上與朝鮮、俄羅斯接壤,有利于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南面渤海、黃海海域可與韓國、日本等眾多海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
3、地形特征:東北地區(qū)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huán)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則是廣闊的平原。(山環(huán)水繞,平原居中),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4、氣候類型及特點:東北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溫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東北地區(qū)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長東嚴寒。
第二節(jié)東北地區(qū)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1、東北地區(qū)人口分布不均勻。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qū)人口多,工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平原地區(qū)人口多,山地地區(qū)人口偏少。
2、東北地區(qū)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區(qū)之一,主要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qū)分布較廣,是東北地區(qū)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是我國北方長期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tǒng)的旗裝。
3、在東北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占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qū)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4、東北地區(qū)是我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qū)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地區(qū),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
5、哈爾濱市東北地區(qū)北部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qū)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陽是東北最大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樞紐。1大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是東北地區(qū)重要的出海門戶,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學好八年級地理的幾個方法
第一步
學地理,說白了就兩個字‘看,背’
看,就是你要學會看圖,要學好地理,會看圖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連地圖都不會看,那么,他/她的地理絕對很差。
背,就是你要記住概念,記住它的地形,地貌,地勢,還有氣候特征,海陸位置,緯度位置
第二步
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qū)域在什么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lián)系。
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lián)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第三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一個地區(qū)同另一個地區(qū)有差別,為什么有些地區(qū)又很相似?
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第四步
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要認識學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對待學習。我們要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具備中國地理知識是不行的。試想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點不懂,何以動手去搞建設?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樣不行。
第五步
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qū)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huán)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其次,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yè)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yè)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huán)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閱讀、使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么。做好以上幾點,就不怕7年級地理學不好了。
八年級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很好素材。我國的民族是中國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為學好分區(qū)地理知識的打下基礎。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分布特點、認識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差異、主要少數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等知識。讀圖分析歸納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將地理空間分布的知識落實到地圖上是本節(jié)的重點,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教材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趣味性強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密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識體系,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對中國的民族風俗感興趣,有的學生還會表演民族舞蹈,具備一定的閱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會基本的電腦操作,如瀏覽網頁,復制和粘貼。教學設計中具體方案的難易程度,與大多數學生的實際能力相適應,同時也顧及程度較好的學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民族的構成狀況。
2、運用民族分布圖和表格分析歸納我國民族分布特征。
。ǘ、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行小型少數民族風情展示會,培養(yǎng)學生收集、歸納、整理資料和口頭表達能力。
2、通過繪制中國的民族構成扇形圖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繪圖和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讀民族分布圖、貼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4、結合熱點新聞,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5、教學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小組合作學習。
。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對我國民族政策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2、了解祖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國和睦統(tǒng)一的局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過收集、分析民族資料與課堂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我國民族的分布及其特點。
教學難點:
對學生收集、歸納資料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國民族的分布及其特點。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
播放碟片:欣賞民族舞蹈,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和舞蹈
二、展示:中國民族分布圖及各民族人口統(tǒng)計表。
讀圖提問:1、分布最廣、人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
2、計算漢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
3、根據這些數據畫出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所占比重的扇形圖。從圖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三、民族的分布。
展示:《中國民族分布圖》。
1、漢族主要分布在哪里?(東部和中部)
2、讀圖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四、獨特的民族風情。
閱讀:那達慕大會、潑水節(jié)、賽龍舟。
教師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最后從中選出最佳小組。
五、提問:你知道我國民族政策的內容嗎?例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
。ǜ髅褡逭紊弦宦善降、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
六、歸納總結(結合民族分布圖引導學生回顧本堂課知識),提供多層次多角度的作業(yè)供學生選擇
板書設計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國民族的數量及構成:56個民族,漢族占91%,其余55個稱為少數民族
2.中國民族分布 總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分布:集中在東部和中部
少數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
3.中國的民族政策:平等團結,相互尊重,共同繁榮
4.中國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八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qū)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qū)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yōu)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問題】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總結】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問題】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總結】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問題】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問題】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總結】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問題】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總結】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問題】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總結】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fā)展有何益處。
【總結】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qū)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qū)。 【總結】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qū)至東9區(qū),共5個時區(qū),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問題】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總結】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qū)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總結】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八年級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qū)地形圖,找出西北地區(qū)的范圍,并指出本區(qū)主要地形組成和主要地形區(qū)。
2、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西北地區(qū)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該區(qū)干旱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變化規(guī)律。
3、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4、理解人們在干旱環(huán)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條件。
教學重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qū)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由位置聯(lián)想景觀導入新課
1、由區(qū)域名稱描述大致位置。
2、聯(lián)想該區(qū)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漫漫。
3、設問: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區(qū)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西北的自然環(huán)境來尋找一下答案。
新課講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與位置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qū)圖,找出主要山脈,指導學生概括西北地區(qū)的位置范圍,概括出本區(qū)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相對位置分析)。
2、歸納:該區(qū)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長城—阿爾金山脈以北。本區(qū)深居內陸,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qū)。該區(qū)面積廣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甘肅省大部和寧夏北部。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西北地形圖,指導學生認識該區(qū)所處階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區(qū)。
4、歸納:該區(qū)主要位于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內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夾兩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點(遠、高、阻、廣)對氣候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ǘ夂蛱攸c與景觀分布
1、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并提問:西北地區(qū)降水的大致范圍?
2、小結:西北氣候特點——干旱。
3、完成P73——P74活動。
4、歸納:西北地區(qū)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問:那么造成西北地區(qū)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學生回答:深居內陸,離海洋遠,降水少,越往內陸走降水越少
7、教師小結:對,由于西北地區(qū)深居內陸,離海洋遠,水汽難以到達,所以造成西北地區(qū)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轉承:干旱的.氣候對該區(qū)的河流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河流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qū)景觀圖,讓學生體會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師歸納:西北地區(qū)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干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干旱是本區(qū)的特點,這里河流少、短、多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長的內流河。
3、承轉: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對西北地區(qū)的農牧業(yè)有什么影響呢?
三、牧區(qū)和灌溉農業(yè)區(qū)
。ㄒ唬┠羺^(qū)
1、教師講述:西北地區(qū)比較干旱,水資源貧乏,降水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能滿足牧草的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qū)畜牧業(yè)發(fā)達,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yè)基地。
2、讀圖8、5,找出本區(qū)的主要牧區(qū)及代表性畜種。
3、讀圖8、5,找出賀蘭山,引導學生分析西北牧區(qū)的地區(qū)差異、
4、小結:賀蘭山以東,草原草場;以西:高山牧場。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點,理解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設問承轉:在這樣干旱的環(huán)境下,是不是除了發(fā)展畜牧業(yè),就沒有種植業(yè)了呢?
。ǘ┕喔绒r業(yè)區(qū)
1、教師講述:水是農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自然條件,西北地區(qū)水源成為發(fā)展農業(yè)的制約因素,西北地區(qū)那些地方可以發(fā)展種植業(yè)呢?
2、讀圖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區(qū),思考:水源來自哪里?
3、教師歸納: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讀圖8.8和圖8.9,認識西北的四個主要灌溉農業(yè)區(qū):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農業(yè)發(fā)達,有“塞上江南”之稱;,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fā)展農業(yè)。
5、承轉:什么季節(jié)冰雪融水最多,當地人民又是怎樣利用的?
6、結合P76—77活動,認識西北地區(qū)綠洲農業(yè)生產所依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7、講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讓地下水順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寶貴水資源的大量蒸發(fā);豎井便于人們疏通水渠?矁壕媸潜Wo灌溉、節(jié)約用水、防止蒸發(fā)的一種好方式。
8、承轉:雖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讀圖8、10、圖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熱條件和農產品特點。
9、 小結:西北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活動】認識西北地區(qū)的景觀變化規(guī)律及原因
1、讀圖8.4,將照片與拍攝地連線。
2、分析造成本區(qū)景觀變化的原因。
【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1、讀圖8.12,8.13,觀察坎兒井的構造。
2、讀圖8.13,認識坎兒井的構造原理。
3、通過坎兒井,了解當地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利用。
八年級地理教案9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jié)中國的疆域
英才學校學生課堂學習活動設計設計人:鹿艷華王麗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我國的位置特點、陸地面積、領土的四端點、大陸海岸線、陸上國界線、四大近海、兩大內海及領海寬度、祖國的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與位置。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中國疆域的“廣闊”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
一、自主學習
學習任務一:閱讀教材P2完成下列問題:
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從海陸位置看,在洲的東部,洋的西岸;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在緯度(高、中、低),屬于五帶中的帶;從半球位置看,既在半球(東、西),大部分又在半球(南、北)。
學習任務二:閱讀課本P3-5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領土四端點:最北端(52.N多)
最南端(4.N附近)
最東端(135.E多)(東九區(qū))東西共跨
最西端(73.E附近)(東五區(qū))個時區(qū)
2、我國陸地總面積約平方千米,與洲面積差不多相等,面積居世界第位。
3、完成課本P4活動1、2
4、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千米,我國從北到南所瀕臨的海依次是,它們都是洋的邊緣海。海域上面積較大的'島有。和是我國的內海。我國領海寬度是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平方千米。
二、合作共建:
1、讀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圖,回答問題
。1)在圖中描出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并說明我國的半球位置。
。2)在圖中描出地球五帶的分界線,并說明無國的緯度位置。線橫穿我國的南部,使我國大部分領土位于帶,小部分位于帶。我國南北跨緯度,氣候差異,有利于生產。
(3)我國位于大陸的東部,洋的西岸。來自海洋的濕潤空氣使我國東部充沛,水資源也比較。沿海港灣,便于發(fā)展事業(yè),海陸交通。
2、讀地圖冊P1-2按一定順序寫出我國陸上鄰圖:。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3、據地圖,你能用哪些方法說明我國疆域遼闊?
三、系統(tǒng)總結:
位置優(yōu)越:(半球、緯度、海陸)
總面積大
中國的疆域:國土遼闊:東西寬(最東端、最西端、所跨經度、時區(qū))
南北長(最南端、最北端、所跨緯度、溫度帶)
邊界長:陸上疆界(長度、鄰國)
海岸線長(長度、海域、隔海相望的國家)
四、診斷評價:
1、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在()
A、黑龍江省B、海南省C、臺灣省D、上海市
2、屬于我國內海的是()
A、渤海、黃海B、渤海、瓊州海峽C、北部灣、南海D、東海、臺灣海峽
3、根據世界時區(qū)的劃分,我國東、西共跨()
A、4個時區(qū)B、5個時區(qū)C、6個時區(qū)D、7個時區(qū)
4、我國領海的寬度應是()
A、200海里B、12海里C、30海里D、212海里
5、與我國陸上接壤的國家共有(),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共有()。
A、15個B、14個C、6個D、8個
6、我國最東端附近的學生早晨8點上課時,若按世界準時區(qū)計算,我國最西端附近的時間大約()
A、3點鐘B、4點鐘C、5點鐘D、6點鐘
7、當黑龍江還是冰天雪地時,海南島已經春意盎然,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我國()
A、緯度跨度大B、經度跨度大C、地勢落差大D、東西跨度大
8、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于東半球,亞洲東部,西臨太平洋
B、領土最北端在漠河,最南在曾母暗沙
C、從經度來看,我國全屬東經度;從緯度來看,我國全屬低緯度
D、我國南部有北回歸線穿過
9、就海陸分布而言,我國屬于()
A、內陸國B、半島國家C、海陸兼?zhèn)渲畤鳧、島國
10、讀“中國的鄰國示意圖”,回答問題
。1)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島嶼:AB
海峽:CD
陸上鄰國:EF
。2)上海經濟合作組織由六國組成: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請你在圖中相應的位置標注出六國的名字。
八年級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學習,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并能結合世界地震帶的分布,分析我國多地震的原因;能夠指圖說出我國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過閱讀有關地震的檢測和預報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建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地質災害中影響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又當屬地震;鹕皆谖覈kU不大。所以教材詳講地震、略講火山。關于地震,教材分了三個標題:“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地震的監(jiān)測和預報”(選學課文)。這三個標題的思路是:告訴事實——分析原因、圖示分布——教會預防。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jié)教材特點,建議采用講授法和學習指導法。
關于“多地震的國家”的教學,可由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自己看書!爸饕卣饚А钡慕虒W。要結合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從原理講清我國為什么多地震;四個主要地震區(qū)結合圖進行教學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示給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知識,認識到地震確實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標題!暗卣鸨O(jiān)測和預報”,雖然是選學課文,但卻是重要的防災常識,且本節(jié)教材內容不多,課時也允許,所以“選學課文”和“讀一讀”要組織學生學習。關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學,注意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明確我國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現的火山名稱在圖3.23中找出,讀出所在省區(qū)。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我國主要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教學過程〉
(引課)在第二節(jié)的探究活動中,我們曾討論過我國的三列橫向和三列縱向山脈的成因,它們是因受到的擠壓力隆起而形成,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漫長的,當這個變化緩慢進行時,人們不易察覺,而當地殼發(fā)生突然斷裂和錯動時,人們就感覺到大地在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一、 多地震的國家
。▽W生活動)考慮從哪些方面得知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從課文中找答案。
。ǹ偨Y)從兩方面說明:一是文字記載地震最早;二是發(fā)生地震次數很多。
。ㄖv述)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分布都是有規(guī)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們多發(fā)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世界的兩大地震帶就是這樣的地區(qū)。
。▽W生活動)回答世界兩大地震帶。
。ㄑ菔菊n件)世界兩大地震帶
(學生活動)看計算機課件的演示,考慮我國的位置同兩大地震帶的關系。
。ǹ偨Y)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銜接處,地殼不穩(wěn)定,所以多地震。
。ㄑ菔菊n件)中國的地震帶
(講述)我國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圖的四個地帶。
。ㄑ菔菊n件、講述)中國的地震帶(四個地震帶,略)
(講述)我國有資料的大地震都發(fā)生在這些地震帶中。唐山大地震給我們造成巨大損失。
(演示課件)唐山地震。
。ㄖv述)地震的破壞力這樣大,有無辦法預防,從而減少損失呢?
。▽W生活動)自學教材中的“選學課文”和“讀一讀”。
。ㄖv述)火山同地震一樣,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危害。但火山在我國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W生活動)讀圖3.21找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座著名的火山。
。ǹ偨Y、反饋練習)
〈設計思想〉
本節(jié)雖然將我國的地震,但一定要結合世界的兩大地震帶的分布,才能從原理上講清我國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帶的分布。通過計算機課件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動態(tài)的表示出來。有關唐山地震的影像資料,意在告訴學生,地震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后投身科學研究工作。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地震和火山
一、 多地震的國家
二、主要地震帶:
三、地震的監(jiān)測和預報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動
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每組發(fā)一塊薄泡沫板,出思考題:
將泡沫板從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會發(fā)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種現象與地震有聯(lián)系嗎?
小組討論3分鐘,之后由每組的代表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總結。
八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偾嗖氐貐^(qū)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yè)生產特點及成因;能源和礦產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
、趯W會區(qū)域空間定位方法以及從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分析和歸納區(qū)域地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語言的概括、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賹W生通過看圖,析圖,討論等方式識記相關結論。
②教師采用圖導圖講圖練的教法及聯(lián)系現實熱點,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偈箤W生認識到青藏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及滲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谝浴叭说仃P系”作為教學的線索,讓學生了解、認識和青藏高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和人類關系。
六、教學重點:“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對自然景觀、農牧業(yè)及自然資源的影響。
七、教學難點:“高”“寒”環(huán)境對農牧業(yè)生產的影響。
八、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
九、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圖導圖講圖練法
十、課時安排:一課時
十一、教學過程:
課前知識準備:(課前讓學生自行復習本課可能用到的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一章知識,完成教學案上會做的基礎題。)
導入新課: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營造上課的氛圍,鈴響后點鼠標引入課題,再點鼠標呈現本課的三個復習目標,繼續(xù)點鼠標呈現:復習目標1。
1、位置和范圍(5分鐘)
。ㄆ聊伙@示)一級階梯圖(標明青藏地區(qū)面積)、青藏地區(qū)周邊省區(qū)圖,主要山脈圖
要求: 學生看圖,識別區(qū)域及討論,并回答:
、偾嗖氐貐^(qū)方位,在哪一階梯,面積?
②周邊有哪些省份?
、厶釂柷嗖氐貐^(qū)的范圍是什么?
學生討論的結論:
然后讓學生自畫草圖,標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昆侖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進行鞏固。
。ǔ修D:區(qū)域都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那青藏地區(qū)的區(qū)域特征是什么呢?)
2、區(qū)域地理特征(1分鐘)
處理本目標,對中上等學生來說,教師提問學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對落后生則仍需要: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qū)的三級階梯圖,青藏地區(qū)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氣溫差異圖,青藏地區(qū)降水圖
提問:
、偾嗖氐貐^(qū)地形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
、谇嗖氐貐^(qū)氣溫與降水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
。ǔ修D:高與寒是青藏地區(qū)的明顯的區(qū)域特征,這一特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3﹑區(qū)域地理特征影響(25分鐘)
播放韓紅的《天路》視頻,學生觀看,教師以該視頻為主線,不斷點停畫面,進而引出目標講解。
呈現本目標的知識結構圖并板書,然后依據此結構展開講解。(見課件)
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qū)地形圖,冰川景觀圖,學生看圖。
提問:①地勢的高低與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有何關系?
(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老師三江源頭、黃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及流向等,講清三江源與三江并流的差異。)
、诟吆奶卣鲗χ脖挥泻斡绊懩兀
點鼠標呈現青藏地區(qū)2幅植被景觀圖,學生看圖回答:植被類型有哪些?
、蹖r業(yè)地影響?
點鼠標呈現農作物景觀圖,分布圖,農作物種類圖,我國四大牧區(qū)圖和短片青藏牧區(qū)簡介,學生看圖討論。
讓學生自己設問:農作物的分布特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農作物的特性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
畜牧業(yè)的分布特點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
主要牲畜的特性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
④對居民風俗習慣影響?
點鼠標呈現藏民的服飾圖,舞蹈圖,學生看圖討論其特點及原因
、輰勐溆绊懀
點鼠標呈現一住宅景觀圖,一聚落分布圖,學生看圖討論其特點及分析原因。
、薜匦蔚貏輰煌ńㄔO有何影響?(交通不便)
(屏幕顯示鏈接青藏鐵路建設的相關視頻、圖等資料)
為什么選擇青藏鐵路線?有那三大難題?為什么現在才建?建設鐵路有何意義?
(學生討論后回答)(后老師并歸納分析:山區(qū)自然條件對陸路建設的影響,如何分析鐵路線建設的意義及區(qū)位,
教會學生回答此類問題一般性方法
、邔Y源的影響?
(屏幕顯示)太陽能灶、地熱發(fā)電站、雅魯藏布江拐彎處森林、察爾汗鹽湖等圖、
旅游風光等圖片和介紹。
提問:青藏地區(qū)蘊藏著哪些自然資源?為什么這里水能、太陽能、地熱能資源豐富?
。ㄉ磮D回答,并分析原因,提示學生用某些知識)
最后呈現資源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以上主要資源的位置。
高寒畜牧業(yè)
十二、課堂:(4分鐘)
八年級地理教案12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氣候類型》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第2章《多樣的世界氣候》中的重要內容。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難度較大,但是對生活和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今后學習世界地理的基礎,在全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qū)。
2.了解熱帶的氣候類型特征及其典型自然景觀特點。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世界氣候類型圖及景觀圖,認識氣候類型及其分布。
2.通過閱讀和分析某一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描述氣候特征,判別氣候類型。
3.通過活動、圖片等各種方式了解某一氣候類型地區(qū)的自然景觀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例分析,體會自己家鄉(xiāng)的氣候特點,初步培養(yǎng)運用地理知識指導生活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特征及典型景觀特征。
。2)教學難點:依據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描述氣候類型的特征,判斷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尤其是區(qū)別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征差異。
4.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從依賴到自主的過渡期,理性思維還很差,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圖片信息的能力,但在整理信息室缺乏一些學習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方式,如:圖片、圖表、文字材料、景觀……,總結出世界氣候類型的'一般規(guī)律。
2.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讀圖培養(yǎng)獲取并整合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徑和方法。
。2)問題探究法:在讀圖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層層深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學習法:采用小組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與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安排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世界氣候類型景觀》
學生觀察:感知不同的自然景觀差異,說說屬于哪個氣候類型?
教師提問:不同景觀的差異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學生回答:降水和溫度。
閱讀課本:找出世界氣候類型的分類?
小組合作:分別討論熱帶、溫帶、寒帶、獨特的氣候類型的種類由那些?
小組展示:略
活動一:1.展示四種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2.介紹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每月的氣溫度數大約是多少,然后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約是多少毫米,并且加出每年的降水有多少毫米?
活動二:依次展示熱帶草原、熱帶季風、熱帶荒漠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
學生遷移:以熱帶雨林的方式來總結以下三個氣候類型的特征。
3.提問:.找出四種熱帶氣候類型的共同點?
4提問:熱帶季風和熱帶草原氣候的區(qū)別子哪里?
教師引導:它們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哪呢?如何區(qū)分呢?(突破難點:熱帶季風和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后類型的分布。
課堂小結
提問:根據所學內容,聯(lián)系自身實際情況談談感受。
學習了世界氣候類型的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嗎?
八年級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南方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北方地區(qū)的特點的比較,引導學生探討南方地區(qū)的特點,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區(qū)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難點
南方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環(huán)境特點及經濟發(fā)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qū),了解了北方地區(qū)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南方地區(qū)。
[新課講授]
[提問] 同學們,我們就居住在南方地區(qū),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區(qū)是怎樣的呢?與北方地區(qū)對比,南方地區(qū)有什么特點?(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南方地區(qū)有個在概的整個認知。)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qū)地形圖。
[學生活動] 讀南方地區(qū)的地形圖,在圖上找出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海南省、東海、南海、長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陽湖。
。ㄍㄟ^學生的讀圖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圖中找到的這些地理事物可以說明南方地區(qū)有什么特點。)
[師生總結] 南方地區(qū)主要位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區(qū)域。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谔,河湖眾多、水網密布。
1.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紅土地
。1)位置、范圍。
。2)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紅土地。
。ㄖ饕匦螀^(qū):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學生活動] 完成書本P.7活動2,觀察圖5.9中東南丘陵的土壤與北方地區(qū)土壤的不同,認識紅壤的特征。
[介紹] 紅壤不同于北方地區(qū)的黃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下發(fā)育形成的一種顏色較紅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農作物生長。耕作時,要適當增施有機肥。
[提問] 南方地區(qū)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相對于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氣候有什么優(yōu)越性?
[學生回答] 氣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具有良好的農業(yè)生產條件。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
[學生活動] 結合書本P.8圖,說一說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4)影響: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qū)。
[展示圖片] 南方地區(qū)面積、人口GDP占全國的'比例圖,并提問這圖反映南方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具有什么特點。
2.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眾多,經濟活躍、發(fā)達。
[學生活動]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國5個經濟特區(qū)的名稱及所在的省份,并總結它們的分布特點,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對發(fā)展經濟有什么有利之處?(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南方地區(qū)的發(fā)展。)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lián)系最廣泛 。
[教師] 為了促進南方地區(qū)更進一步地發(fā)展,帶動內陸更多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在我國南方提出了一種新的區(qū)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區(qū)域合作。
。3)泛珠三角區(qū)域合作(“9+2”)。
[學生活動] 閱讀“知識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區(qū)域合作的范圍,了解不同省區(qū)各自的優(yōu)勢,并且完成書本P.10活動3。
[總結] 略
板書設計
一、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紅土地
1.位置、范圍
2.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紅土地
。ㄖ饕匦螀^(qū):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3.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
4.影響: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
作物熟制——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茶葉、甘蔗、淡水魚等主要產區(qū)
二、經濟大潮涌動的紅土地
1.人口眾多,經濟活躍、發(fā)達
2.水陸交通便利,對外聯(lián)系最廣泛
八年級地理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qū)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fā)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tài)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yè)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fā)言。(略)
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yè)布置:
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第二節(jié)海陸變遷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fā)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yǎng)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fā)掘問題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fā)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fā)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yè)
小論文:已經發(fā)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發(fā)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fā)思考。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yǎng)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fā)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fā)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fā)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tài)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fā)思考。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yǎng)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fā)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fā)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fā)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tài)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教學目標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趨勢,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讀圖分析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精要分析1.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
2.樹立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的科學人口觀。
教學設備與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實施過程
活動立意師生活動
感知圖片,比較分析,引發(fā)思考。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從圖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注社會問題。
因存在人口遷移的現象,為避免造成誤解,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yǎng)讀圖能力,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關注社會的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升華所學知識。一、人口分布
活動一: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
教師活動:出示西藏、江蘇兩省學校圖片和2006年新疆、山東參加高考的人數,引發(fā)學生思考“圖片和資料中四省分別位于我國什么方位!
學生活動: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談一談這四個省份的圖片和資料在人口方面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人口與面積柱狀圖》
學生活動:通過計算四省人口密度進一步推斷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結論:我國的人口分布可能是東多西少。
活動二:尋找證據,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出示我國地形、降水、資源、交通、四幅圖,引導學生看圖。
學生活動:根據圖例簡單分析我國在地形、降水、資源、交通等方面東西部分布的差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復習聚落知識。
學生活動:根據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點以及聚落知識,進一步印證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活動:出示圖《我國人口密度圖》,學生讀圖。
學生活動:讀圖總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
活動三:分析結論,引發(fā)思考
教師活動:出示一組漫畫,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稠密對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學生活動:看圖片,辯論人口眾多帶來的人口問題,明確人口的增長應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
活動四: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提出問題。為緩解東部壓力,同時發(fā)展西部,可否進行人口遷移?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結論:西部地區(qū)自然條件有限,不適宜大量移民。適合的辦法應進行計劃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活動一:人口的變化
教師活動:
1.提問,計劃生育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國人口數量
學生活動:分別說出四年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活動:
出示《我國人口的增長》圖,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提供資料:《溫總理的乘除法》,引導學生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學生活動:看圖及資料,總結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活動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應如何制定計劃生育政策?
學生活動:說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內容──控制人口數量,并結合11頁圖1.10對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做必要解釋。
教師活動: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國人口受教育現狀,請同學分別談一談這兩組資料分別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總結我國實行計劃生育,除控制人口數量,還應提高人口素質。
活動三: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教師活動: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國第十三億人口資料,明確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學生活動:欣賞并感受幾十年來計劃生育的偉大成就。
活動四:“課外拓展”
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給國家、社會、資源、生態(tài)等方面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請大家為宣傳計劃生育設計一則廣告。
八年級地理教案15
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
【課題】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東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所需課時】3-4課時【課標要求及分析】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課標分析:
1、本條標準是在運用《中國水系圖》,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終歸宿,能根據我國主要河流的最終歸宿判斷河流所屬的水系,并將其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類。結合《中國內、外流區(qū)分布圖》,歸納其分布特點。
2、本條標準是分別運用長江和黃河的水系圖,了解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其次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開發(fā)利用,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利、弊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三節(jié)的內容,在本冊書中上承地形、氣候,啟下水資源。
本節(jié)教材從我國的河湖概況、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等三大方面介紹中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了河流在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特殊性,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展現了地形、氣候及人類活動與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
教材在介紹長江、黃河時,采用了例舉現實材料的方式,能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清楚的表現長江、黃河的問題所在。對于課文中所給材料雖然典型,但不夠新穎,可適當補充一些近年的相關資料,來讓學生意識到河流流域環(huán)境岌岌可危。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想開放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基本概況,能從網絡、電視、科普書籍等信息渠道,對中國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自然地理的學習中,學生較為熟練的掌握了學習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歸納總結自然地理知識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然而,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還有一定困難,需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入手進行推理分析。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根據河流的歸宿區(qū)分外流河、內流河,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2、運用資料,比較我國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舉例說出長江、黃河的開發(fā)
利用;感悟它們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5、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知道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的對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長江和黃河的開發(fā)和利用。難點:長江、黃河開發(fā)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與方法】啟發(fā)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內容在結構安排上,主要分為我國的河湖狀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三大部分。在學習新課中首先是通過直觀材料來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圍繞內、外流河分布、長江黃河特征及開發(fā)利用等核心內容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源于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并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合作探究中認識我國的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開發(fā)利用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每節(jié)的課后拓展借助熱點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我國環(huán)境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到深,由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的。
【教學資源】課本、圖冊、多媒體課件、空白水系圖。【教學過程設計】
【八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1-04
八年級地理農業(yè)教案12-05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24
八年級地理黃河教案11-20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22
八年級優(yōu)秀地理教案11-17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6-09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5篇)11-08
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20篇)02-15
八年級的地理教案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