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講稿
孔子因材施教
——高二(9)歐陽羽欣
今天我要講的是《孔子因材施教》中的第三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曰:"無倦。"
這一則非常短小精煉,此篇目可概括為:子路問孔子從政的道理,孔子告訴他:一個是"先",一個是"勞",再有是"無倦".
所謂"先",就是一切要為人之先。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個"先"的觀念,即從《論語》這里來的。中國政治哲學(xué)解釋"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后身存".在為政、處事之中,作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dāng)站在他人面前。這是領(lǐng)導(dǎo)者以身作則的體現(xiàn)。只有為人先,才能帶動其他人一起行動,使其他人勤勞。因此,"先"是"勞"的前提。
第二點,"勞之".這個和我們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樣。為政應(yīng)讓百姓安逸享樂,而為何要"勞之"呢?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xùn),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人應(yīng)該在勞苦中磨煉;一個人環(huán)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國家、民族也是這樣。因此,縱觀長遠(yuǎn)格局,領(lǐng)導(dǎo)者縱容百姓享樂,不如擁有"憂患意識",從自己開始"勞",帶動他人勤勞、向上、奮進,而不僅僅安于現(xiàn)狀,做到"先之""勞之".
然而子路還不滿足?鬃佑终f "無倦",這兩個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不厭倦,不松懈;說人話就是,自己不要"懶得做"."無倦"這一點在我看來其實是最難的。"先之""勞之",可能只是一時之為,而"無倦"則強調(diào)的是,要把"先之""勞之"作為習(xí)慣,持之以恒。這需要領(lǐng)導(dǎo)者擁有極大的責(zé)任心和耐心,但是一旦做到,一定會得到"治之至"的效果。
可以看出,短短的"先之""勞之""無倦"這三點,卻涵蓋了身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dāng)做到的三個重要的原則。而我們的學(xué)習(xí)、生活之中,也可以與之類比,受益匪淺。
那么,孔子為什么對子路作這樣的答復(fù)?這一篇為何放在《孔子因材施教》中,而不列為《孔子論政》?
這就要說到因材施教:孔子根據(jù)不同的問政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況來提出不同的建議。
縱觀《孔子因材施教》中,有關(guān)孔子論政的三篇,分別是齊景公、季康子、子路三人向孔子問政。
先談本篇。子路的個性伉直好勇、直爽、有俠氣,但是他脾氣一來,要么"算了!"或者"干吧!",要么不做,要么就沖動做事。因此,孔子教導(dǎo)子路,從政時,要秉持子路伉直好勇、敢為人先的個性,要"先之",進而"勞之".我想,正是因為子路認(rèn)為,自己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為人之先,因此他繼續(xù)發(fā)問。而孔子這次提出的是要子路"無倦",不放棄,持之以恒。這一點對于子路而言,有實際的改進意義,因此他不再發(fā)問。我們便可以看出,孔子從子路的性格特點出發(fā),先對于其伉直好勇提出從政的原則,然后根據(jù)其不足之處,再提出進一步"無倦"的從政原則。
而對于齊景公、季康子,孔子根據(jù)齊景公內(nèi)寵甚多,政治腐敗,君臣父子之道大壞,因而提出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為季康子為諸臣之首,帶頭欺君,導(dǎo)致魯國政局混亂,上下彌漫不正之風(fēng),而孔子教導(dǎo)他為政者要"正".試想孔子用其中任何一個人的答復(fù)去回答其他人的問題,都是解決不了提問者疑惑的,因此,孔子才真正做到了,根據(jù)不同的學(xué)生的性格、處境,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主張因材施教,而這篇《孔子因材施教》便是最好的體現(xiàn)。如此的教學(xué),也不愧被稱為"萬師之表".而身為如此良師的學(xué)生,又怎能不受益匪淺呢?
其實我非常喜歡子路的個性。他曾經(jīng)是個粗人,但在孔子面前,敢說、敢做,性格直爽。我覺得他和老師孔子的關(guān)系,更像是互相促進的朋友,在孔子困頓,周游列國的時候,子路也一直陪伴著他。而子路,最后慘死在了官權(quán)爭斗之中,得知子路死訊后,孔子悲痛十分,我想,這樣的悲痛,更是失去摯友的一種無奈與哀傷。
《佝僂承蜩》
高二(7)班 李芳涵
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是痀僂承蜩這篇文章,首先我們來看下痀僂承蜩的字面解釋:眼睛只盯著蟬的翅膀,其他什么都不看;用來比喻做事專注、全神貫注。
接著我們來分析一下文章大致結(jié)構(gòu)。在這篇文章中,文章語言簡潔、脈絡(luò)清晰,可以根據(jù)段落將文章分成三層:在第一段中,作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的由來;第二段是文章的主體,作者以孔子的一問與老者的一答闡述了承蜩猶掇之道;最后第三段總結(jié)全文,點明寓意。
那么我們具體分析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層的論證結(jié)構(gòu)。"痀僂"一詞勾畫了捕蟬老人的特殊形象。開頭寫道"子巧乎!有道邪?"這是孔子在見識了老人高超的捕蟬技巧后所發(fā)出的贊嘆,后句詢問,由此引出老人的大段闡述。對于孔子的疑問,老人先作一個總的回答:"我有道也。"具體闡述苦練捕蟬本領(lǐng)的全過程。"道"是什么呢?先"累丸ニ",再"累三",最后"累五",而結(jié)果是什么呢?由"失者錙銖"到"失者十一"到"猶掇之也".如此反復(fù)苦練,終于熟能生巧,百發(fā)百中了。以三個分句構(gòu)成的一組排比體現(xiàn)了技藝逐步提高的三個階段,生動地說明老人高超的捕蟬技藝是苦練得來的。要想掌握一門技藝,即使像捕蟬這種小技藝,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練基本功就是承蜩猶掇之"道".但此"道"不僅僅是如此,老人接著說:"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這里連用兩個比喻,描述承蜩時身體絲毫不動,以示用心專一。"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將天地大、萬物多與蜩翼之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用了一個賓語前置的句式來強調(diào)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千攏,只關(guān)注蟬翅的聚精會神態(tài)度。"吾不反不側(cè),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三句,是對上述七句的總結(jié),突出了形神專一,全神貫注的重要性,很自然得出"何為而不得"的結(jié)論。最后老人以反問句介紹自己的闡述,充滿了其對自己技術(shù)的自信和自豪。而在聽完老人的陳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動,就用他的事例來教有學(xué)生?鬃訉Φ茏诱f:"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用志不分"即用心專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這八個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點明了這則故事的寓意。"丈人"是古時對老人的尊稱,"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句中賓語前置,表達(dá)了孔子對癡僂老人的敬重和贊揚。
總結(jié)一下文章的主旨:即便先天條件不足,但只要心無旁騖,抵制誘惑,壓制欲望,勤學(xué)苦練并持之以恒,一定能達(dá)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說到這里,大家不難會想到我們初中時所學(xué)的賣油翁瀝油數(shù)十年才能滴油入壺而一滴不漏的故事,賣油翁的"道"是由不斷苦練的"技"而來的,而在痀僂承蜩中另外強調(diào)了"用心專一"對于得"道"的重要性。
最后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的出處,痀僂成蜩出自莊子的《外篇·達(dá)生》。"達(dá)"指通曉、通達(dá),"生"指生存、生命,"達(dá)生",就是通達(dá)生命的意思。那么怎樣才能"達(dá)生"呢? 本文討論的就是談?wù)撔扌酿B(yǎng)生的道理。在《莊子·達(dá)生》中開篇曉明主旨,"達(dá)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達(dá)命之情者,不務(wù)命之所無奈。"通曉生命真諦的人,不會去追去于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天理的人,不會去追求于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復(fù),與天為一。"身體得以保全,精神復(fù)歸本原,天人合一,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即在蕓蕓眾生中,受各種雜念驅(qū)使,起心動念,耗盡了精力,大多終生無成事。如何凝聚精神,專一從事,達(dá)到至高境界,實為修心之功夫。由此看出,痀僂成蜩這篇文章也是在闡述這個道理,是莊子對通達(dá)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論語七則》
高二(7)班 朱清揚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論語七則"的最后一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簡單介紹一下這一則的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論語·衛(wèi)靈公》包括42章,本篇內(nèi)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以及今天我們要講解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接下來我們來翻譯一下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貪身怕死而損害仁道的,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道的。
這句話短短的十六個字中,有兩個成語,它們分別是:志士仁人與殺身成仁。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志士仁人。把這個詞拆開來解釋:志士,指的是有堅決意志和節(jié)操的人(出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所以這個詞合起來所指的是有節(jié)操且仁愛的人。
其次,在這句話的最后一個分句中,有殺身成仁這樣一個成語。成是成全的意思,仁譯為仁愛。而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在兩本字典中我找到了不同的意思,如下:
、俦阒笧檎x而崇高的理想而犧牲生命。(出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
、谏峒壕热,引申為大義而犧牲生命。(出自《成語典故辭!愤h(yuǎn)方出版社)
當(dāng)提及到孔子的殺身成仁時,我們不免會聯(lián)想到孟子提出的舍身取義。他們都提出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推護正義,為了成全仁義,可以不要自己的性的觀點,可在這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呢?"殺身成仁"比較側(cè)重于結(jié)果,面對幾乎不可能生存的現(xiàn)實,依然抱著必死的決心、成就仁義;而"舍身取義"則比較側(cè)重于過程,在身與義的取舍之中,舍生忘死、成就大義。最為著名的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臨刑前在衣帶上寫下的絕命詞,明確地交代了哺育自己的精神養(yǎng)料與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這句話的后半句中出現(xiàn)了一個詞語:求生害仁。它并非成語,意思也比較簡單,指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
這句話所闡述的是生命與價值觀的關(guān)系。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guān)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當(dāng)然,殺身以成仁的"殺",可以像譚嗣同一樣壯烈——"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也可以如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在1939年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豐子愷以《殺身成仁》為題撰文:
貪生惡死,是一切動物的本能,人是動物之一,當(dāng)然也有這種本能。但人貪生惡死,與其他動物的貪生惡死有點不同:其他動物的貪生惡死是無條件的,人的貪生惡死則為有條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這幾?烧f就在于此。
什么叫無條件的?只要吃得著東西就吃,只要逃得脫性命就逃,而不顧其他一切道理,叫做無條件的。
那什么又稱為有條件的?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這叫做有條件的。條件就是道理,故人可說是講道理的動物。比方說嗟來之食的故事,那個齊人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是嗟來之食,這就可以被稱為有條件。
作者在文中引錄孔子的名言并推闡說:
"求身害仁,就是貪小我而不顧大我;殺身成仁,就是除小我以保全大我"
"人總有一死。失了身體還是小事;倘失了人道,則萬人萬世淪為禽獸,損失甚大。志士仁人,因富有同情,故能為全體著想,故能殺身成仁".
回歸原文,此章主要談生命與價值觀的關(guān)系。孔子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則。雖然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所以"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guān)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勵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高二(7)班 劉明揚
簣是一種草編的容器,用來盛土什么的?鬃釉谶@做了一個比方,想造一座山,如果連一筐土都沒有倒在地上,那停止是因為我停止了,又比如說平地,它本來是平的,然后平地上出現(xiàn)了這么一筐土,是因為我做了這么一件事。
我覺得這就說到了之前我們提到的儒家對于人的主體性的重視,就是進或者止都是我在做,進也是我在進,止也是我在止。冉有說的"非不悅子之道"---我并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教給我們的道,力不足也---是我沒那么大的能力?鬃泳驼f:"力不足者中途而廢,今汝畫。"---就是能力不足的人會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本義不是我們今天講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說這個人一直在堅持,直到他的能力發(fā)揮到極限了,他實在沒能力再往前走一點了,于是就停在這了,也就是說這個廢不是我主動要去停下來,而是因為受我的能力所限,我遇到天花板了,他仍然強調(diào)的是那種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鬃诱f"今汝畫",意思是說你還沒有去做這個事呢,就說自己不行了,這實際上就是主動的放棄,主動地給自己劃了一個界限。
理解一:這一句主要是在講一個精進的過程——孔子提倡的某一種進取的意識,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我接著做,那前面的停止是我停的,進也是我自己堅持的,它強調(diào)的就是所有成敗都是由己的,都是由我自己做的。
理解二: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這件事眼看就要干成了,但是這個時候可能方向不對,或者說這個事我沒法再做下去了,因為這個時候可能涉及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我如果要完成它,我可能要違背道德,那我就要舍棄它。后面這個"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跟孟子說的"雖千萬人吾往也"意思差不多,這個事雖然是剛剛起步,可能這是個大坑,但我想在這堆一座高山,我剛剛才開了個頭,而且這件事是非常非常難的,這個難可能是說他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反對你,但是這個時候該進,我也要進。
理解三:這是孔子對人評價的一個方面,譬如為山意思是說見到別人建德修業(yè)或者做事,可能之前別人已經(jīng)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只差一點,還沒做完,就半途而廢了,這個人主動停止了,我不會因為他前期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功勞大而夸他。后面這譬如平地其實跟前面也是同樣的意思了,就是從兩個方面去論述。
"子在川上曰"
高二(7)班 韓仰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是諸子喻山水中的一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話的意思是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的流淌。
意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之快之不間斷。
我們面對流逝的時間自然不能只是感嘆?墒牵覀兙烤乖撛鯓幼瞿?我們近期學(xué)的前赤壁賦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先看客人說的話"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其中"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講的是前文蘇子與客在江上游玩的場景"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寫的是客對于自身與天地之間的差距太大的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交代了客人的情感:哀嘆自身生命的短暫,羨慕自然的無窮無盡。這里面有一種虛無主義色彩(人終將會死去,做的任何事都沒有意義。)
這是客人說的話。我們真正要介紹的是蘇軾的觀點"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前半句話的意思是"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是蘇軾舉的例子,這個例子有點難以理解,我們不妨用學(xué)過的知識 極限 來理解后面半句:"自變者"指生命,"自不變者"指自己的作為。
Lim人的壽命/自然壽命 約等于55/460000000000等于0
Lim 作為(以作品為例)/時間(傳承年代)等于1
。ǔ橄笪膶W(xué)解釋,不做嚴(yán)謹(jǐn)參考)
這具象地解釋了蘇軾的意思是盡管人終有一死,但我們還是會在世界上留下痕跡證明我們活過。
誠然蘇軾的前半句話就是為了表達(dá) 我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這個觀點。
后文寫到"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達(dá)了蘇軾對于能觀賞大自然看不盡的美景的感嘆。體現(xiàn)了人活著的意義 留下點什么 即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我們應(yīng)對流失的時間亦是如此,要多做點事,留下自己的價值。這,才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背后所要表達(dá)的!
【高中生孔子文章演講稿】相關(guān)文章:
回憶高中生活感悟的文章08-10
高中生活感悟文章:青春的真相08-15
孔子哲言孔子名言08-17
關(guān)于孔子的征文:走進孔子08-08
孔子09-05
孔子游春08-15
拜師孔子08-09
孔子語錄07-28
孔子的語錄06-16
孔子的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