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讀哲學類或傳記類書籍目的,不是為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為了復制他人成功,只是為了學習他人對事對人的態(tài)度,處事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后遇事有跡可循,可以更豁達從容。
煩惱大多源于人際關系,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我們無法脫離人際關系獨立生活,但只要我們處理得當,是可以改變獲得幸福,問題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氣。
生活中,我們大多不是關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可以增加自信,但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會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系就會變的輕松自在,不在兩人關系中看自己的價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揚而感到喜悅。想獲得貢獻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體中看自己,看在團隊、部門或者公司中的價值,不要局限于兩人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與人之間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對別人的關心鼓勵屬于橫向關系,盡量減少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的縱向關系,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當一個人成為原因論者,將所有現(xiàn)在發(fā)生的一切歸因于過去,那過去所發(fā)生的不幸一切,都將成為其悲觀論調的目的,而當我們將不幸其作為武器,是沒有人能夠反駁的,所謂“弱勢具有特權”,便是如此,但越是反復強調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這一工具。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上,過去都以成為事實,而賦予過去何種價值,才是現(xiàn)在的你所應該面對的,而非將現(xiàn)在不完善的自身歸因于過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這一詞的出現(xiàn),就以帶有對比這一特性,關鍵還是取決于你是站在競爭的角度還是發(fā)展的角度,前者你永遠無法達到目的,后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也許你認為世界光怪陸離,也許你認為世界簡單到一眼看穿。但客觀世界本身是不變的,所不同的也不過是你的主觀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觀論調充斥著的.現(xiàn)實,樂觀派的本質為我減去了不少煩惱。從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一下跳轉到阿德勒的目的論,也許會訇然寸斷,但要想改變,便需要勇氣,太多的人堅信著人是可以改變這一觀念,但又維持著原因論者的做法,那是達不到自洽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是幸福的勇氣。不要怕被討厭,這樣心才會自由,人才會自在。
要怎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呢……
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
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
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么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么多糾結和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
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不喜歡現(xiàn)在了。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此時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諦。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nèi)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這里的“原因論和目的論”是針對心理學中一個人的當前狀態(tài)的理論,原因論并不完全等同于這個世界真實的“因果律”。
佛教中理解世界是無常的,這里的無常就是指的“時間”,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空間在膨脹,時間在流逝,正是因為無常的時間,因果則是在時間線上不同時間點的關系。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小說、影視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有多條角色線,一條角色線對應的就是一條時間線,也是故事遍在不同人物的時間線中展開,比如權力的游戲中雪諾、龍媽、三傻、二丫等等,然后不同的時間線相互作用,構成了故事的萬千世界。
在時間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主、客觀決定的`好的,而哲人所說的決定論和目的論就如同半杯水引喻,如果你相信決定論那杯中只剩半杯水,如果你相信目的論那杯中還有半杯水,而哲人所說的世界是簡單的是因為無論你如何看待這半杯水,它都是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xiàn)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閱讀哲學或傳記書籍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是為了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為了學習別人對待事物和人的態(tài)度、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后有跡可循,才能更加豁達從容。
大部分的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傷害了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了。離開人際關系,我們無法獨立生活,但只要處理得當,我們就能改變并獲得幸福。問題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氣。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關心的不是如何對待別人,而是我們?nèi)绾伪粚Υ,如何變得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們太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就會按照別人的期望生活,就會拋棄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生活中。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系就會變得輕松自在。你不會在兩個人的關系中看重自己的價值,被人稱贊你也不會感到喜悅。如果你想獲得貢獻感,你可以將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社區(qū),在一個團隊、部門或公司中看到你的價值。不要局限于兩個人的人際關系;也可以與他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對他人的關心和鼓勵是橫向的關系,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被稱贊的`喜悅的縱向關系是有能力的人對無能的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都是在三十多歲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可能是緣分到了。
活在當下,接納自己,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些觀點并不陌生,但是因為之前沒有深入思考(或者說沒有接觸阿德勒心理學),所以一直理解的很模糊,只是在特定場合下有碎片式的應用,因為不成體系,所以聽上去像口號甚至借口。
人都追求意義,但少有目標明確、信念堅定、同時又具備全部能力的幸運兒。所以大多數(shù)人渴望別人的認可,自我意識強烈的人雖然不需要別人的認可,但無法回避社會意義上的成功,這些渴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陷入迷茫和痛苦。對此,阿德勒給出的建議是接納自己。
如果僅僅是接納自己,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怎么看都是自欺欺人。對此,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第二個建議:不回避,修好人際關系這個人生課題。修好課題的關鍵是像伙伴一樣待人,無條件的信任,不求回報的利他。當然,伙伴范圍是自己決定的,心理學又不是宗教。
但是知易行難,改變需要勇氣,接納平凡的自己的勇氣,不在意別人看法的勇氣,不怕受傷、信任別人的勇氣,不求回報、利他的勇氣,坦然自我評價的勇氣,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8-20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6-19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熱門】《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11
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7
【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11-24
【推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