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屈原》有感 推薦度:
- 屈原讀后感 推薦度:
- 屈原列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屈原》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屈原》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屈原》讀后感1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題記
拂去歷史的粒粒塵埃,走進那漫漫歷史長河。拾取這歷史沙灘中的粒粒貝殼。誒,這一顆竟是如此的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原來這是一顆閃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這就是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靈均。
曾幾何時,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為衣,以芙蓉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幾何時,你也是學(xué)富五車,才華橫溢,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曾幾何時,你也是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無奈地發(fā)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聲聲哀嘆。曾幾何時,你也是忠君愛國,視君為美人。
你博聞強志,嫻于辭令,也曾聲明顯赫,貴為左徒。你推崇改革,實施美政。可終究還是觸及到封建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們嫉賢妒能,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這就是你所說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吧!而此時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確還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惡,不辨忠奸,察納雅言。對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對如此打擊你并沒有氣餒,因為你還有"舉長矢兮射天狼"壯志未酬,又怎能說放棄就放棄呢?于是在秦國正準備打擊楚國之時,你便力求合縱抗秦,然而,怒張儀之狡詐,哀楚王之愚笨。便為張儀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騙,從而使齊楚兩國從此斷交。致使楚國遭受偷襲,而無一國援救,楚國亦是屢戰(zhàn)屢敗,合縱抗秦之術(shù)也早已名存實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國,你也被不知覺醒的頃襄王所放逐。
面對山河的支離破碎,面對百姓的流離失所,雖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國已經(jīng)病入膏肓,已經(jīng)爛到骨子里了,但是這泱泱楚國的命運豈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變的。于是你沉淪了,你絕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獨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這汩羅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人問:那你為什么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來維護自己的高潔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綻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盛開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國的淚,亦是楚國的魂,你的詩也隨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蕩起陣陣漣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讀后感2
偶然間在微信讀書APP上翻到了歷史書籍《屈原賈生列傳》,今天剛巧是端午節(jié),便點開讀了讀,雖全為文言文,但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還是可以讀懂的。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這部書中的人物,不只有帝王將相,而且有諸子百家,文人雅士等各個階層的人物的,通常司馬遷把具有類似人生軌跡的人物放在一起記敘,屈原和賈誼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屈原和賈生雖是不同時代的人,但同為才高八斗,又是忠貞愛國之士,為小人所忌恨,繼而遭到誹謗而信而見疑,忠而被貶,最終被流放,二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但在文學(xué)上都給后人留下經(jīng)典之作,所以太史公把他們寫在一篇之中。
該列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屈原的介紹,作者先寫他因才能出眾而到楚懷王的信任,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世,嫻于辭令,但正因如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恨,上官大夫因此進讒言于楚懷王,楚懷王因此而逐漸疏遠屈原,最后將他貶謫到南方。司馬遷在列傳中著重描寫了投江時的屈原。屈原在投汨羅江遇見漁夫,漁夫和屈原的一席對話直接有力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滿懷經(jīng)國之志而又報國無門的屈原。他的滿腔抑郁無人能懂,只能通過詩賦來表情達意,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與世推移,隨波逐流,所以死亡自然是他獲得解脫的最好選擇。一代英豪就這樣被留在了汨羅江之中,時年六十二歲。
后半部分是對賈生的介紹,作者也同樣先寫他年少成名,年十八,就以能誦詩屬書于郡中,僅僅一年之內(nèi),就官至太中大夫,又實行一系列改革,因此與舊貴族產(chǎn)生矛盾,最終在他們進諫之下,以“年少初學(xué),專教擅權(quán),紛亂諸侯”的罪責(zé)而遭貶。
同樣,司馬遷對被貶之后的賈誼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首先些他的《吊屈原賦》賈誼以屈原自比,吊古傷己,以此來表達他的抑郁不快之情。除此之外,他的《鵩鳥賦》中,“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予去何之,詔予其期"可以看出他獨居于長沙,找不到傾聽者,只能向這帶來死亡之兆的.貓頭鷹訴說,表明了他對前途的迷茫,不知未來是吉是兇,也不知死亡到來是早還是晚,抱著這樣的抑郁心情,他再入宮廷兵雖得到重用,卻因梁王劉勝墜馬而死而深感自責(zé),前168年,他抑郁而終,時年三十三歲。
司馬遷將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筆端時常流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說:“……關(guān)屈原所自深淵,未當(dāng)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表達了對屈原、賈誼的人格贊美和對其文學(xué)成就的肯定,又表現(xiàn)了對屈原賈誼的無限同情,或許其中還夾雜著司馬遷對人生的思考。
屈原,賈誼的死亡是否有意義,在今天存在著極大的爭議,但無論哪種看法,共同肯定的是他們的愛國情懷。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倡導(dǎo)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疑是我們愛國之路上的楷模和精神鼓勵。
《屈原》讀后感3
每每讀屈原《離騷》,我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屈原對美政的描繪,對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種求而不得的絕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曠世的孤獨,生生的執(zhí)念。楚江邊那遺世獨立,悲愴怨憤的幽魂,勾起了我?guī)锥嗟母锌?/p>
自傲不是錯,自傲本無罪?僧(dāng)你有高貴的出身,有驚世的才華,同時又有白蓮般的品質(zhì)的話。自傲就成了別人喉中刺,眼中釘,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貴族,嫻于辭令又明于治亂。本就令人眼紅,可偏偏屈原還以“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這樣高貴出身自喜,以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華自傲,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品質(zhì)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懷王的寵信,同時失去了屈原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令楚國成為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機會。屈原的國泰民安,豪情壯志,雄才偉略,愛國熱情終于再無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yōu)榕萦,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他心中充滿了憤懣與綿長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執(zhí)著地撲向他的理想,從此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執(zhí)著帶給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獨,更徹底的絕望。屈原的遺世獨立注定只能是一個人的翩躚。他的才華,抱負,美德再無人在乎,君王不但視而不見,甚至厭煩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個志趣相投之人, 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時應(yīng)該“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fù)吾初服”,但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責(zé) 任的君子,他無法做到獨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視的人,為了理想他上奔下尋, 他次次進言,屢表忠心,可他卻連楚懷王的面都見不了。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開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但無論屈原表忠心還是表怨憤,再無法得到君王的側(cè)目了。他躑躅前行,悲愴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鄉(xiāng)野孺婦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想要收斂自己的一切才華,拋棄那個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忍辱而活,他轉(zhuǎn)而化解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哪里沒有芳草,何必執(zhí)著于一處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個理想,那個刻入靈魂深處的執(zhí)念,便連自己也丟失了,他可以丟失生命,卻不能丟失理想。于是他縱身一跳,跳入了滾滾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許多人說屈原的死是一種懦弱,其實屈原的死并無關(guān)勇敢懦弱與否的問題,而是在于生命的空無與充實的問題,這種對理想執(zhí)拗地追求、壯烈的宣告、徹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是對自己判斷失誤最氣吞山河的擔(dān)當(dāng)一樣,他舉動本身就是一種驚天撼地的勇氣,足于睨視天地萬物。
對屈原而言, 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邊生生守候著自己的理想,反舔著自己的孤寂靈魂。屈原連同他的理想,因為他的執(zhí)著,他的守候?qū)⑴c日月同輝。
《屈原》讀后感4
《屈原傳》這本書是作文班的陳老師送給我的,他希望我能從這本書中收獲某些道理,積累成長的精神。我讀完這本書后,感覺到屈原的人生既偉大又令人悲嘆。
屈原小時候的家境也算富足,吃得飽,穿得暖。無凍餒之苦,家鄉(xiāng)秭歸,姐姐屈須,父親伯庸,祖母柳氏。屈原聰穎好學(xué),從小就被人稱作過目不忘的小神童。但年歲太小,渾身孩子氣,辦事毛手毛腳。有一次,小屈原把賬簿落于火盆中燒掉了一半,但是小屈原從容鎮(zhèn)定,若無其事一字不落的將薄子的賬目一一背出。果與實際無一差錯,鄉(xiāng)親們都認為小屈原長大后能成為有大志的人,這更引起了小屈原的好學(xué),為他的將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在公元前321年,這一年屈原19歲,秦軍犯境,到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zāi)難。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楚之西北邊境各郡縣的百姓與秦軍對抗,19歲的屈原學(xué)習(xí)兵書,訓(xùn)練武藝,成立了平寇隊,終于在321年正月十五把秦軍驅(qū)趕到邊境外,一連數(shù)月不敢前來騷擾。這一舉動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屈原正式進入宮廷。
公元前320年,屈原在蘭陵蘭臺宮認認真真學(xué)習(xí)宮廷禮儀,忠于職守,修明法度,革除舊制,楚國漸漸走向強大,屈原被封為左徒。到了公元前328年,齊楚準備聯(lián)合攻打秦國,秦國得知后,派出丞相張儀到楚國破壞齊楚關(guān)系,逐出屈原。他先用珍寶買通了楚國的君臣和楚懷王的愛妃鄭袖,要他們編造屈原的品質(zhì)和危險,使楚懷王流放屈原。到達郢都后,張儀向懷王提出優(yōu)厚的利益與秦國聯(lián)盟,懷王自然答應(yīng),與齊國斷絕關(guān)系。漸漸的,屈原被楚懷王懷疑,覺得屈原不是一個可以重用的.人。在奸臣的造謠誣陷下,楚懷王把屈原流放至漢北邊境,剛流放不到一年,楚君就打了敗仗。但是懷王還是認為與秦國聯(lián)盟有好處,一直沒有召回屈原。
屈原到了漢北一帶徘徊,內(nèi)心非常復(fù)雜痛苦。慢慢地,楚國接連不斷的打敗仗,變得弱小,成為了七國中最弱的國,但自己又無能為力。這使屈原更加悲痛,創(chuàng)作了《離騷》這篇曠世巨作。楚懷王也意識到屈原的重要性,立馬把屈原召回宮廷。在這期間,齊楚又建立了友好的關(guān)系,楚國又逐漸變得強大。
在公元前296年,楚懷王被秦國丞相張儀騙到秦國,被囚禁在那里,抑郁交加,客死秦國。子恒被立為楚王,稱為頃襄王,頃襄王卻沒有發(fā)奮圖強,報仇雪恥,反而更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根本不打算任用忠誠正直的屈原,在那些奸臣的勸說下,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寂寥的荒野。
在流放的那天,鄉(xiāng)親們在街上為屈原送行,風(fēng)雨中佇立著數(shù)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內(nèi)心都舍不得屈原。屈原來到洞庭湖,在一間小茅屋住了下來,那時他已是一位62歲的老者。在公元前284年,秦軍打入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國馬上就要滅亡了。屈原徹底絕望,他想,我以身殉國,希望能引起楚王覺悟,以挽救身亡的楚國。于是,他縱身躍入汨羅江,將一直傳續(xù)到現(xiàn)在。這個故事也依然令人記憶深刻。
屈原愛國愛民、聰穎好學(xué)、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高潔人格,值得我們后輩學(xué)習(xí)。
《屈原》讀后感5
是夜,四周寂寥無聲。我捧著手中那本名為《屈原》的書,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屈原,我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的偉大,在于他“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的高潔品格;在于他“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的無私品行;在于他“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的忠貞和知難而上的精神;更在于,他創(chuàng)作了許許多多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學(xué)作品……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屈原生于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樂平里,他的家族與楚王同宗,是王族的一支。屈原雖出生貴族,卻有著橘樹般堅貞不變和愛民如子的品格,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之益事!懊讉}口”之事與挖掘“照面井”便體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民的胸懷與為天下百姓著想的志向,而這也正是千百年來后人對屈原深切愛戴和無比敬仰的原因之一。社會發(fā)展需要屈原這樣有理想,有抱負,心懷天下的人,今天創(chuàng)建和諧的小康社會更是需要像屈原這樣有擔(dān)當(dāng)之士。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弱冠而為官,他在政治、外交上都有著較強的能力,曾一度解決楚國與齊國的外交問題。他為楚國的發(fā)展和強大而勞碌奔波,傾心效力,卻因改革觸犯了腐朽貴族集團的利益而被暗算,受到了楚懷王的'疏遠。在身心俱疲之下,他仍以大局為重,出使齊國,直諫楚懷王,表現(xiàn)出他高度的愛國精神和無比豁達的心胸。作為改革的執(zhí)行者和推動者,屈原盡心盡力,他身上表現(xiàn)的諸多優(yōu)秀品質(zhì)和可貴精神,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對社會、對國家的奉獻精神,偉大中華民族之復(fù)興需要這種時代精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懷王客死秦國,新君頃襄王又昏庸無能,加之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流放,屈原的心,已然絕望。他恨君王不辨是非,聽信讒言;他恨那些小人不顧國家利益,爭權(quán)奪利。他內(nèi)心有著極度的痛苦卻無處宣泄,只能以創(chuàng)作來書寫自己的心情,《九歌》《離騷》……一部部作品被屈原創(chuàng)作出來。在屈原流放江南后不久,楚國國都失陷,當(dāng)這國土淪喪的消息傳到屈原之耳時,內(nèi)心之痛苦難以言表,他只有清白以直死,最后在汨羅江滿懷憂憤之情結(jié)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他那不朽的詩篇,他那忠君愛國九死不悔的精神,使他成為一位光照明月的巨人,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屈原之死,可歌,可泣,更是可悲……
屈原的一生,都在為楚國而奔波,卻終是斗不過腐朽黑暗的邪惡勢力。他們不求國家發(fā)展,只為了個人的私利,把國家引入了滅亡的境地。這是屈原官途的悲劇,更是楚國人民的悲劇。若貴族勢力眼光能看遠一點,屈原的命運便不會如此多桀,楚國的下場也不會如此悲慘,歷史也可能因此而更改。有開明清廉、勤政愛民的執(zhí)政者是國之幸民之福,在當(dāng)今只注重私利的背景下,傳承屈原精神更是刻不容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睔v史即是歷史,我們不能改變什么,也改變不了什么,我們能做的便是傳承屈原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超越前人,認真學(xué)習(xí),學(xué)好知識充實自己,為鑄就“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而努力!
《屈原》讀后感6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韓兆琦先生的《史記精講》一書,受到了很大啟發(fā),其中的《屈原賈生列傳》一文,給我的觸動最大,對于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
屈原被貶之后,作者極力表現(xiàn)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點寫了他的壯烈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xiàn)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但是,合上書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dāng)故國淪陷之時,向那滾滾汨羅江水縱身一躍,了卻殘生,當(dāng)真是最好的選擇么?在重新閱讀過《史記》和《史記精講》中的相關(guān)章節(jié)后,我對屈原以身殉國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認為:當(dāng)自己的國家深受外敵蹂躪之時,我輩青年當(dāng)拍案而起、跳將出來,拼盡自己的力量,為國奮斗,哪怕馬革裹尸,血染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喪失信心與勇氣,獨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無意義的輕易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話雖這樣說,屈原的做法卻仍值得后代永遠尊敬,我認為:他的以身殉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特別是在這個喧囂、輕浮的時代,當(dāng)金錢的作用被夸大到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時,當(dāng)愛國精神被大眾所譏諷為“老土”時,當(dāng)有識之士們驚呼“我們已經(jīng)窮的就剩錢了”時,我們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剛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高潔的品質(zhì),正是我們所極為欠缺的!所以,讓我們暫時忘卻身旁的浮華,閉上雙眼,讓思緒飛過千年的風(fēng)霜,去聆聽一下汨羅江畔那凄涼的歌聲,與偉大的心靈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吧!
成語馬革裹尸: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zhàn)場。如: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又如:馬革裹尸當(dāng)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說!巍ば翖壖病稘M江紅》
成語舉世混濁: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如: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世混濁而不分兮。”又如:舉世混濁,清士乃見!妒酚洝げ牧袀鳌
【《屈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屈原列傳11-26
屈原教案03-01
屈原的詩句09-20
作文素材屈原07-28
屈原的名言名句07-24
屈原賦_650字02-22
關(guān)于屈原作文03-23
《屈原列傳》讀后感09-22
屈原《離騷》讀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