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讀后感(精選1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戰(zhàn)國策》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1
假期期間我讀了一本好書,那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是收集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集編寫而成,本書共有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它并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時期的作品,直到西漢時期的劉向?qū)⑵湔砭幱喅梢槐緯螅庞辛爽F(xiàn)在的書名--《戰(zhàn)國策》。其中有許多著名故事,比如畫蛇添足、商鞅變法、南轅北轍、田忌賽馬……等等。
其中我比較喜歡田忌賽馬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田忌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大將,他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進行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時,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三場比賽,田忌的馬都比不上齊威王的馬,三場比賽,田忌都輸了。田忌的好朋友觀看了整個比賽的程序,他拍著田忌的肩膀說:“你的馬雖然比不上人家的嗎,但相差不多。你的上等馬比他的中等馬要快,你的中等馬比他的下等馬快。如果安排妥當?shù)脑捳諛涌梢垣@勝的。”田忌聽了之后就要求再賽一場,齊威王答應了。田忌照著他的'朋友的話賽了一場,結(jié)果是兩勝一輸,田忌贏。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得到的啟示是:一是劣勢中找到優(yōu)勢。世上不是沒有好馬,只是缺少伯樂;相信自己總有獨到的優(yōu)勢所在。二是以己之長攻敵所短。三是了解對手的劣勢,隱藏自身的優(yōu)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2
三寸之舌,勝于百萬雄兵。這句話真實的寫出了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的重要。他們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就挽救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要是換成那些有勇無謀的將領(lǐng),不僅會興師動眾,搞不好還會使利益盡失,引起眾怒。
在《戰(zhàn)國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秦國想借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來得到地盤。齊國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事后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再次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東西,拿著就可以走,一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抬動,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梁、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所以,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就是推卸責任也要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在對付一些小人時,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宮他從西周逃到了東周,將西周的機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國君非常生氣。馮且便拿著三十兩黃金的一封書信前往東周。信上寫:若能辦成,你就盡力,若不能就趕快回來,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斷性命。信使故意讓東周軍兵抓住,東周國君看到信,馬上把宮他殺了。馮且借刀殺人,使宮他真么努力也沒有用。使用反間計一定要嚴密,否則就會引起眾怒。
做什么事都要憑智慧,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其實很多事只要輕輕一點可以捅破,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該說的一定要說。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3
以前注意好久了但總也買不到《戰(zhàn)國策》的全本,所以感覺讀起來也沒有什么意思?但是總感覺這本書要讀一讀,畢竟是點綴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歷史的瑰寶。沒辦法就打印了整版的《戰(zhàn)國策》每天讀一節(jié)。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熬唬骸币岁柍欠桨死铮氖渴f,粟支數(shù)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皩υ唬骸备拭b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這是《戰(zhàn)國策》中東周策,第二節(jié)。里面的'計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之強大,如果美國現(xiàn)在在世界的地位。那么盡管宜陽兵強馬壯,但是與強秦居全國之力來攻占宜陽,想比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無論怎么正面的防御,宜陽必失。在這種情況之下避秦之鋒芒才是上策。所以在秦攻占一樣以后,秦王嬴得了面子,周天子再去威逼利誘景翠,使景翠出兵,失去宜陽得到煮棗,景翠得珠寶,還感恩與周。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這種策略,雖與戰(zhàn)略想比未必是上上策,但是也可以作為戰(zhàn)略的極其有用的補充。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4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學生時代,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比如有:《論語》、《左傳》、《國語》等。這些書籍大多描述了各諸侯國及其士人之間的精彩紛呈的斗爭。而在這些書中我最喜歡《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時期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史料編訂而成的。其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十二策,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全書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它開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是繼《國語》之后又一國別體史書。
提及《戰(zhàn)國策》,就不得不提及其書中所述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比如在楚國的`張儀為秦破從連橫文章中,張儀為了破壞合眾,說服楚王與秦結(jié)盟;他首先是向楚王講述不結(jié)盟的嚴重后果,然后又向楚王講述了結(jié)盟的好處。結(jié)果在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達到了出使的目的。放在今日,不正是左手一個蘿卜,右手一根大棒,逼弱國就范的把戲嗎?
總而言之,《戰(zhàn)國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見識戰(zhàn)國時期的風土人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還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讀好《戰(zhàn)國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還可以讓我們?yōu)閲鲁鲋\劃策。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5
《戰(zhàn)國策》是一部記載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文獻之一,是依次分國家編排的,其中記錄當時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這之中,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魏策四·南轅北轍》,故事講的是: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后,便馬上趕了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參見魏王,他對魏王說:“我回來的路上看見一個人駕車去楚國,卻向反方向走,我問他為什么向北走,他說:‘我的馬好啊,可以日行千里’我說:‘你的馬雖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說:‘我的盤纏很多啊’我說:‘盤纏再多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那人又說:‘我的車夫十分善于趕車’我說:‘雖然這幾樣很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反而會讓你離楚國越來越遠’如今,大王您的每一個行動都想擴大國界,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國的'強大,兵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從而使得土地擴展,大王這樣做的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yè)無疑就是越來越遠了,國家土地雖然擴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會死于戰(zhàn)亂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會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會離您的的霸業(yè)越來越遠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國而卻向北走的人一樣了”。
季梁,他憑著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fā)的大戰(zhàn)爭。同時他也讓許多黎明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我想:國家也正是缺少像季梁這樣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時,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這就是《魏策四·南轅北轍》給我的啟發(fā),這本書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6
“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書!边@是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離開了書,人類的生活就會一片空白。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戰(zhàn)國策》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也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書。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史書,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里面有許多有趣而有意義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故事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講的是:鄒忌有一天問他的妻子、小妾和拜訪他的客人:“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麗呢?”都回答:“徐公不如您美麗啊!币惶,鄒忌見到徐公,覺得遠遠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庇谑青u忌將這件事告訴齊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厲害了!饼R威王聽了鄒忌的話,勇于納諫,沒有費一兵一卒,使得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成為了戰(zhàn)國七雄!我覺得這個故事讓我著迷的地方是讓我明白很多道理:第一,要善于思考。第二,做事、說話都應該注意方法和技巧。第三,要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積極改正,這樣才能更成功。
一天放學,我給媽媽抱怨道:“我爸爸太煩人了,我數(shù)學都考了第一名,還在糾正我的附加題的錯誤,說我思路有問題!眿寢屝呛堑孛业念^說:“因為你爸爸覺得你是齊威王!”回到家,我得意洋洋地對爸爸喊道:“我是齊威王,爸爸是鄒忌,本王接受你的進諫了!”爸爸心領(lǐng)神會地笑了!
看《戰(zhàn)國策》不僅能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情況、學習文言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還讓我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樂趣。我今天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相信你們讀了這本書一定會受益終生的。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7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續(xù),代代承續(xù)需要從中小學抓起。
《戰(zhàn)國策》描寫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藺相如,因為他不計前嫌,可以原諒廉頗的.嫉妒。還因為他敢一個人到秦國去和秦王周旋。
國學經(jīng)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瑯瑯承續(xù)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我們成為既具有現(xiàn)代高科技素養(yǎng),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zhì)于一身,內(nèi)涵豐富的一代新人。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8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架上無意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策》,本來浮華的內(nèi)心早已不能靜下來讀這如此經(jīng)典,覆手放下,卻難耐心中的好奇,這部從初中到高中經(jīng)常在語文書上出現(xiàn)經(jīng)典著作,而我卻從沒認真的看過。
夏日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蔭灑在我身上,手捧著書就這樣默默的在樹下坐著,就著書底的注釋,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傳說中的經(jīng)典。
天子隕沒落而諸侯起,天下并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多年征戰(zhàn),多年割據(jù)。智士謀臣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將守士卒攻伐征戰(zhàn),決戰(zhàn)千里。前人的智慧,為后世點亮無數(shù)明燈。黃口孺子,哪敢聽雷電轟鳴?病體樵夫,怎聞得虎嘯龍吟?龐涓出山,便名動天下。勝昭陽,辱田忌,封官拜候,卻小肚雞腸容不下同門孫臏,慘死馬陵,正所謂以害人始,以害已終。蘇子之論,天下絕唱,佩六國相印,為百姓蒼生而謀略。張儀去楚而滅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無不震驚世野,談笑間,決定一國的榮辱。這一刻,我輕輕的合上書,閉上眼,任由陽光已西斜,腦海中無數(shù)翻騰,仿佛浮現(xiàn)出那征戰(zhàn)的沙場,我一身戎馬,手持尖銳,帶的對君主的信任,對勝利的熱血,憤然沖鋒,血染長沙。
睜開眼,日已西沉,悵然這午后的時光過得太快,我只是囫圇一般看完這《戰(zhàn)國策》,而其帶來的震撼確是無與倫比的。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鼻f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對莊子說:“想將國內(nèi)的事務勞累您!”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的莫過于游歷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塵世,為那功名利祿而奔赴。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道,無不為名為利而存在。君不見綠洲不再復,流水不再清,空氣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鳥魚蟲獸已無蹤影,現(xiàn)代化的節(jié)奏太快讓世間急劇向前,沒有喘息的機會。經(jīng)常有老師問我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從來只是搖搖頭,不語。不是沒有理想,只是難以出口,四十五歲之前放開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帶著父母妻兒,獨居一方。不說出來,是怕別人笑我異想天開,太高估自己?墒抢硐雴,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處宣揚。
躺在床上,手輕輕撫摸著《戰(zhàn)國策》,其間有太多道理我都無法體會,惟有以后的生活中,慢慢來推索。這夜夢回,千里江山,英雄喋血…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9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兩”是多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戰(zhàn)國時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當于現(xiàn)在的23.1厘米;安徽壽縣出土的尺,相當于22.5厘米。在秦統(tǒng)一度量之前,確實有點亂。細算起來,八尺有余,則超過185厘米,即使在山東大漢中,也屬高身材,以現(xiàn)代小姐們的標準,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體昳麗,在齊國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鄒忌穿上朝服,對著鏡子(當然是銅鏡)問他的妻子:我與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鄒忌不能自信。再問其妾:是我還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客人坐談。問客人:我與徐公哪一個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再過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認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隨后再對鏡子看,確實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細思之,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妻子認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愛我;侍妾認為我美是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于我。
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別人的`贊美而飄飄然,這算是難得了。先賢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天天廣泛學習 吸收知識,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則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為舉止無過失。不斷約束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這種態(tài)度在現(xiàn)在看來,也是對的。
鄒忌把他的體會告訴齊威王,得到齊威王的稱贊。下令:全國官民,如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受上賞;通過書面勸告的,受中賞;在外面議論而被我聞知,受下賞。果然不久,燕、趙、韓、魏等國都愿意與齊國交往。但這已超出本文的話題。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10
相信略有古文基礎(chǔ)的都能讀懂這則故事,它講述的是楚王寵幸魏王送來的美女(新人),這引起楚王夫人鄭氏的不滿。但鄭氏并沒有立刻發(fā)作,而是先偽裝出一副很和善的樣子,和新人成為好姐妹。這樣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對其充滿好感。然后,鄭氏使出她的.殺手锏,好心勸告美女記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為楚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新人當然對這位好心大姐言聽計從,然而這引起楚王的誤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如果有朋友讀過《紅樓夢》的話,大概會立刻聯(lián)想到鳳姐和尤二姐的故事,兩者的故事邏輯幾乎如出一轍,假意示好,然后煽風點火借刀殺人。不知曹公當年是否借鑒過這個故事?
曹公連篇累牘,用了將近一章講完的故事,放在《戰(zhàn)國策》不過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當今熒屏之所謂大型古裝宮斗戲,用了五十來集來勾心斗角,倒不如這一段來的干凈直接。先秦文字洗練如此,令人嘆服。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11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對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關(guān)的東西,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時也采用了游說的方法,想去說服領(lǐng)導、朋友。但是,由于沒有去揣摩對方的心態(tài),或者說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發(fā)展。那么,我的游說往往以失敗告終。
為什么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和謀士,在不經(jīng)意之間,能夠說服對手?他們所應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為現(xiàn)代人我,能否從中吸取一些營養(yǎng),使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所深化。
閱讀了《戰(zhàn)國策》西周策后,我認為戰(zhàn)國時期的謀士和說客,他們隨時把握著全局觀,再尋找彼此的利益點,從利益點,作為切入點。其實人與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雙方能夠接受的利益點,從利益點切入,那么,就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犧牲一方的利益,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談判高手,也是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戰(zhàn)國策》西周篇,韓慶游說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讓齊國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糧的目的。但是,韓慶卻沒有直接說,而是站在齊國的角度分析齊國如何做才能獲得較大的利益。這點確實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這點確實是應該借鑒的。我想再閱讀《戰(zhàn)國策》西周策,也許會有一定的收獲和啟迪的。
齊國孟嘗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韓人但在西周作官)為了西周的利益對薛公說:您拿齊國為韓、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葉以北地區(qū),增強了韓、魏的勢力。如今又聯(lián)合攻秦,又增加了韓、魏的強勢。韓、魏兩國南邊沒有對楚國侵略的擔憂,西邊沒有對秦國的恐懼,這樣地多遼闊的兩國愈加顯得重要和尊貴,而齊國卻因此顯得輕賤了。猶如樹木的樹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強弱也會因時而變化,臣私下替你齊國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國西周暗中與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guān)而不要進攻,讓敝國把您的意圖對秦王說:‘薛公肯定不會破秦來擴大韓、魏,他之所以進兵,是企圖讓楚國割讓東國給齊!@樣,秦王將會放回楚懷王來與齊保持和好關(guān)系(當時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名義騙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國得以不被攻擊,而拿楚的東國使自己免除災難,肯定會愿意去做。楚王得以歸國,必定感激齊國,齊得到楚國的東國而愈發(fā)強大,而薛公地盤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解除三國兵患,處于三晉(韓、趙、魏)的西鄰,三晉也必來尊事齊國。
薛公說:很好。因而派遣韓慶入秦,使三國停止攻秦,從而讓齊國不向西周來借兵求糧。
韓慶高明游說之處,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為齊國籌劃,但是,他最終的目的達到了。這一點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12
作為《戰(zhàn)國策》中刻劃得最為成功的歷史人物之一,蘇秦的人物形象不僅以其鮮明的歷史特征和個性特征在史冊上魅力四射,而且以其身上折射出來的人格精神而家喻戶曉。對于蘇秦的以上認識,從《戰(zhàn)國策》中《蘇秦始將連橫》一篇可略見一斑。
《蘇秦始將連橫》一篇較為詳盡地記敘了蘇秦一生中進行游說活動的主要事跡。溯跡覓人,我認為凸現(xiàn)在蘇秦身上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 博聞廣記,韜略過人,機智靈敏,這是蘇秦身上最為突出的一個特色,也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的共性,在該文中,蘇秦先是以連橫說秦,其說辭充分發(fā)揮了縱橫家縱橫捭壑的特點和高超的語言思辨能力,使出了揣摩、迎合、雄辯的手段,向秦惠王鼓吹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在“說秦王書十上而不行”的時候,又以“合縱”之術(shù)進諫趙王,終得重用,更使天下“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
“連橫”與“合縱”乃相反的兩個策略,蘇秦竟能于股掌中靈活轉(zhuǎn)換之,這可看出其韜略的過人,對當時時局政治的.機警靈敏和高度認識。 躬身自省和高度民主的自信,這也是蘇秦身上的一大特點,也可以說是蘇秦取得成功的內(nèi)在原因。在說秦失敗歸家后,“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境遇下,他感嘆之余躬身自省“是皆秦之罪也”,而后發(fā)奮讀書,繼續(xù)研究習己!澳耗辏Τ伞焙笤唬骸按苏婵梢哉f當世之君矣”,果然其“合縱”之術(shù)令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正是蘇秦對自己才能的高度民主自信,使其矢志不渝地成就了自己縱橫家的使命和追求。 堅韌不拔的進取意志和刻苦奮斗的精神,這是蘇秦身上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罢f秦王十上而不行”,親人冷眼相待,這非但沒有消磨掉蘇秦追求政治目的的夢想,反使之“乃夜發(fā)書,陳數(shù)十”更加發(fā)奮圖強地充實健全自己,而在攻讀過程當中,其“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拼搏與刻苦精神更為世代讀書人津為樂道,引為楷模。 由上觀之,作為一個縱橫家,蘇秦是成功的,且其成功是必然的。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蘇秦確有其值得稱道之精神。當然,我們也不難看出,貫穿蘇秦奮斗過程的內(nèi)在動力是其對功名利祿的熱衷與追求。因此從這一點上也許可以說蘇秦不過利欲熏心入俗凡人爾。但從當時歷史條件來看,我認為這是一種詆毀,一種對優(yōu)秀人物的貫性排斥。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爭和外交活動頻繁,以高官厚祿招納謀臣策士成為當時諸國君的時尚,身負過人韜略及進取精神,自覺地選擇追求功名利祿是蘇秦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好也可能是唯一途徑。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也是蘇秦重名重利可以原諒的一個原因。
退則“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且“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進則“革車百乘,錦繡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shè)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可以說,這一強烈的對比是一種誘惑的同時更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無形壓力抑可轉(zhuǎn)移為動力。因此,有時侯,我們不得不承認順境而行可算是明智之舉。
《戰(zhàn)國策》讀后感 篇13
提到《戰(zhàn)國策》,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我們在中學時期學過,對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對《戰(zhàn)國策》感興趣,是因為它與其他史書不同,《戰(zhàn)國策》更多記錄的是戰(zhàn)國時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游說之辭,全書主要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向讀者展現(xiàn)了時代風云。其在語言上的`精煉雄渾,也是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讀《戰(zhàn)國策》可以提升語言邏輯能力,這也是許多專業(yè)人士把它作為必讀書籍的原因。
前段時間在圖書館借到《戰(zhàn)國策》,最近通過課余時間讀完《秦策》,寫下此感。
秦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逐漸富強起來,在基本國力上高于山東之國,而后惠王雖車裂商鞅,但商君對秦國的影響卻一直根植在秦國深處。而山東之國,尤其是韓、魏,對秦國更是心有忌憚。在此背景下,張儀、蘇秦等輩,在惠王前連橫合縱的主張,改變了秦國和天下的局勢。而后經(jīng)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國日益強盛。韓、魏與秦相鄰,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為昭王獻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此時秦國已然成為一家獨大的局面,白起與趙戰(zhàn)于長平,范雎用反間計,使趙國大敗。東方六國之中,只有趙國的軍事實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國便如坐針氈,不得安寧。秦又使人在六國中游說,六國皆爭相割地討好秦國,卻無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寵于昭王,蔡澤、呂不韋先后相秦,秦已經(jīng)具有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
《秦策》中,游說之士多來于六國,或逃入秦,或聞秦王愛才,主動西去事秦。商鞅從魏國逃入秦國,得孝公重用,實行變法。張儀受寵于惠王,而欺楚使楚與齊絕。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權(quán)大,范雎勸說昭王加強王權(quán),于是昭王廢太后,逐穰候,王權(quán)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晉,又殺與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說壞話,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寵,或許自己也預料到自己也會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塵,此時蔡澤見范雎,勸其辭退,范雎借此機會舉薦蔡澤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來,秦的強大是必然的,相比于東方六國,秦王更加禮賢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對人才的態(tài)度,也要遠勝于其他君王。而為秦國出謀劃策的歷任相國,更是對秦來說功不可沒,我認為商鞅、張儀、范雎相比其他相國,貢獻更大。他們或是在執(zhí)政時期攻城略地,玩弄諸侯,或是使秦國賞罰分明,政治清明。想到《過秦論》中一句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統(tǒng)一全國,確實是秦歷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說秦統(tǒng)一中國是必然的。
【《戰(zhàn)國策》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戰(zhàn)國策》讀后感07-31
戰(zhàn)國策讀后感05-18
戰(zhàn)國策讀后感(精選4篇)11-15
《戰(zhàn)國策》讀后感5篇09-02
《戰(zhàn)國策》讀后感4篇09-09
《戰(zhàn)國策》讀后感4篇03-26
戰(zhàn)國策讀后感4篇08-18
戰(zhàn)國策讀后感(集合4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