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問題設計之我見
摘要“課堂提問”是日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而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學習的效果。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存在“機械化”“老師化”“無序化”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問題設計如遵循“生成性”“明確性”“開放性”“邏輯性”的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設計,存在問題,遵循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0028-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有一條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憋@然,要達到這一目的,“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梁志大也認為課堂提問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1.檢測功能;2.組織教學功能;3.導入功能;4.授課功能;5.反饋功能;6.總結功能;7.鞏固功能。然而,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學習的效果。
一、語文課堂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
1.問題“機械化”。即將對話簡單地理解為一問一答,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看到:一堂課看似熱熱鬧鬧,對話開展得很順利,滴水不漏,天衣無縫,但常常是無疑而問,為“是不是”“對不對”而問,學生的回答大多為膚淺的對答,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2.問題“老師化”。即問題由教師精心篩選設計,問題的設計也是按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和教師對每篇課文的理解,而不是從課文本身和學生己有的認知水平、心理體驗、思維方式來設計問題。課堂上老師一連串追問,學生轟轟烈烈的討論后,最終由老師的標準答案一筆勾銷了學生的思考結果。這種被動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極大的地束縛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背道而馳。
3.問題“無序化”。即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不合乎教學邏輯。許多問題順序混亂,想起哪個問哪個。
二、問題設計的原則
1.問題具有生成性。即啟發(fā)性。對于表達能力有限的低年級學生可以設計一些選擇類的的問題,但對于初高中的學生,一個問題代表一種思想,一種創(chuàng)新,所以問題的設計盡量要具有啟發(fā)性。比如:寧鴻彬老師教讀《執(zhí)竿入城》一文已近尾聲時,為了打開同學們的思維,更全面地揭示文章的主題,便拿出一個茶杯請學生從正面、側面、頂部、底部不同角度看,畫出正視、俯視、仰視的平面示意圖,這四個示意圖哪個正確?生:(異口同聲)全正確。師接著因勢利導: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去看它,盡管結果不一樣,但這些結果全是對的。這就告訴我們,對一個事物不能只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面草草一看,就輕易地作論,而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全面地觀察、分析、研究之后,再作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是科學的、正確的。閱讀分析文章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分析一個人物、事件、一個場面,去分析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篇文章,這樣閱讀分析、問題,可以避免片面性,有利于全面理解文章!秷(zhí)竿入城》這則笑話雖然很短,但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也會得出多種結論,得到多種教益。學生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一個比一個精彩,無不閃耀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學生個個有理有據(jù),持之有故,邏輯嚴密,有力地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問題具有明確性。即限定答域,提供回答問題的特定時空,也就是說同學們通過閱讀文本和自己的生活閱歷,能明確問什么,需要回答什么。例如,教歸有光《項脊軒志》,在提出“文中有哪些喜”這個問題后,就可限定第一段,讓學生找出“修補軒室”“美境”“理想的書齋”“月夜幽靜,休憩勝境”“新婚歲月,相親相愛”等。相反如“試賞析某個句子”,同學們就會眾說紛紜,漫無目的,但是,如果把問題改成“試從修辭或者句子的理解角度去賞析”,即節(jié)省時間,回答效果又佳。
3.問題具有開放性。即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自己先解決,疑難問題可以小組內(nèi)合作討論,最后還不能解決的,老師再適度地點撥,進行適當?shù)姆椒ㄖ笇。一老師在教學《泥人張》一文時,先讓同學自讀課文,劃出喜歡的字句和你不理解的字句。再讓同學幫助解決,接著讓同學試用上這些字詞,概括故事內(nèi)容,接著問大家感覺這個故事怎么樣,用一個字概括,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參與其中,提出并解決了問題,感覺到了收獲的樂趣。
4.問題具有邏輯性。在課堂教學中,于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和關鍵之處,有時需要設置一定的問題,助學生加深對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每篇課文就是一篇閱讀,問題設計都是從整體主題的感知到局部字句的理解,但學生對有些內(nèi)容的理解往往是不能一步到,這就需要教師設置合理的問題框架,先提出一個主問題,然后將問題按順序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小問題,以逐步達到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合解和自然接受,而這些問題均以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為統(tǒng)領,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級,對于理解的層次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荔枝蜜》一文要求回答這樣的問題:“看到農(nóng)民正在插秧時,為什么聯(lián)想到他們‘實際也是在釀蜜’?”我啟發(fā)引生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分為三步走:1.農(nóng)民在干什么?2.蜜蜂在干什么?二者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經(jīng)過一番啟發(fā),最后水到渠成,得到完整的答案。由此可見,有效地設置主問題并對它進行合乎情理的“分解”,以引導學生逐步得出分析結論,是促使學生完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
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老師的評價機制,體態(tài)語言,引導策略,都嚴重影響著課堂效率,筆者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讀者能批評和接受。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問題設計之我見】相關文章:
新課改視野下提高語文課堂實效性初探08-18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之我見08-20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心理問題成因剖析08-24
高效語文課堂中問題設計的探究08-20
水價問題之我見初一作文05-02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問題和對策08-20
幼兒想象力的培養(yǎng)問題之我見08-24
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課堂08-22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