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語文課程的認識
對語文課程的認識——語文教育的特點
對語文教育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認識!墩Z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強調了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也是前一段時期比較忽略的一些方面。
1.人文性
語文屬于人文科學的學科,它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學科不同。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組成。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則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些學科的教學可以先講清原理公式,再圍繞公式做一些練習加以鞏固,這些練習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語文則不同,它是對人們精神領域起作用,而且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又是深廣的。另一方面,許多語文材料本身就是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很強的啟發(fā)性,所謂“藝術的空筐”。人們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語文課程應該考慮: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作大量的練習,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
——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生學習語文,接觸大量語文材料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建構的過程。語文對人的影響往往是終生的,其影響之深廣不可低估。語文課程應該從對人的發(fā)展負責、對國家未來負責的高度來選擇教學的內容.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多元反應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也是對真理的尊重。這是語文特點所決定的。
2.實踐性
在人文學科中,語文與哲學歷史等學科有所不同。哲學可以由概念、范疇、法則、方法等構成一個知識體系,歷史則是由大量的史實和歷史觀構成歷史知識,而語文課程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閱讀與表達本身既是一種實踐的行為,又是一種實踐的能力。
由此出發(fā),語文課程應該考慮: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等等.
——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總魇陂喿x的知識來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不如讓學生多讀書;學生記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寫作知識,而沒有寫作的實踐,也難以形成寫作的能力;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guī)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說不好話。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這樣的知識沒有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是難以轉化為能力的。因此,語文實踐能力主要應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而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為先導”。
——義務教育階段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知識是需要的,但是諸如語法修辭文章做法之類的知識,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不必過多,也不必追求系統(tǒng)和完整。這一時期學生還處于感性的時期,應該讓學生多接觸感性材料,參加感性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把握語文規(guī)律。學那么多理性知識沒有什么必要,也沒有多少益處.
3.生活化
這是與實踐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是母語課程,它與外語不同。學生進校前都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不必像學外語那樣從零開始,花很多氣力去記憶大量的詞匯,掌握語法的規(guī)則。學生生活在母語環(huán)境中,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時時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大量實踐中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培養(yǎng)閱讀與表達的能力。應強調日常生活中的習得,強調日積月累。
4.民族化
語文課程應該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考慮這些特點與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
漢語特別具有靈性,它是具象的、靈活的、富有彈性的,創(chuàng)造的空間特別大。
漢字富有神韻,具有審美價值,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首詩。漢字由形、音、義構成,其中“形”是關鍵,這區(qū)別于拼音文字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都是漢字特有的極富有創(chuàng)意的造字方法。有研究腦功能開發(fā)的學者提出,拼音文字是“單腦文字”,漢字則是左右腦并用的“復腦文字”。漢字因形求義,因聲求義,可以省去許多死記硬背的苦惱。學習、理解、探究、書寫漢字,本身就應是很有興味、富于樂趣的事情。漢字組詞靈活,常用的漢字只有3000,卻可以組成不計其數(shù)、層出不窮的詞。認識了字,對詞語的理解也往往七不離八。有的新詞更是創(chuàng)意極佳,令人一目了然。
漢語還有一個特有的詞組系統(tǒng),往往4個字,凝練精警,意蘊豐富,成為漢語很重要的元素。
詞法句法大體靠意會,沒有多少性、數(shù)、格的區(qū)別,也不必以動詞為中心,似乎不太嚴密,并不科學主義,卻是以簡馭繁,很有靈氣。有時,詞的組合甚至像玩積木和玩魔方,靈活性很強,變數(shù)很多,彈性很大。總之,漢語沒有多少強制的規(guī)矩,應該說,它是一種真正從人的思維與表達的需要出發(fā)的以人為本的語言。這種語言宜乎在模糊中求準確,用西方語言的條條框框來分析漢語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詞類講虛實二分,句法重語序,修辭講比興二法。
漢語的文化性也特別強,尤其是它的詞匯和詞組系統(tǒng)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這些相聯(lián)系,我國文學以抒情性強而著稱于世。中國的詩歌代表了中國的藝術精神,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就是詩性的文化。
從母語教育的規(guī)律出發(fā),就不應照搬印歐語法的條條框框,也不應像他們那樣重語法教學,而應該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提倡多讀多寫;就應該克服浮躁焦慮的心態(tài),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期望立竿見影;不應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維方法,要重視培養(yǎng)整體把握的能力。有些所謂“科學”的體系,搞得很瑣細,看起來操作性強,其實既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化了,又往往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重視感悟、熏陶、語感,似乎不可捉摸,因為這的確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心理活動的過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但是,與這些聯(lián)系在一起的積累、多讀、多寫,又實在是太明白了。這正與播種、收獲與孕育、生長的關系一樣,播種、收獲是看得見的,很明白,而孕育、生長則是一個復雜的漫長的過程。還是荀子說得好:“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敝袊Z文學習應重視積累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葉圣陶與呂叔湘先生也曾經(jīng)用莊稼生長來比喻過漢語文學習,認為語文與工業(yè)生產(chǎn)不同。葉老說: “請老師們時刻想到,學生跟種子一個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供給他們適當?shù)臈l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如果把他們當做工業(yè)原料,按照規(guī)定的工藝流程,硬要把他們制造成一色一樣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敗的。”(見葉志善:(父親的希望)第69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讓我們記住前輩的忠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