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技術時代的文本體驗
技術時代的文本體驗 ——談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金堂縣官倉鎮(zhèn)小學 葉東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于一個崇尚技術的時代。我們生活的全部幾乎都被貼上了技術的標簽,衣食住行的技術化傾向日趨明顯,商品的技術含量標榜著品質的成色。生活被技術包圍,娛樂為技術瘋狂,心甘情愿地成了俘虜。技術進入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并迅速成為主宰。在這股洶涌的浪潮中,信息技術占據(jù)有利地位,躍升為主角。 以文本體驗為核心的語文課堂教學也無法抗拒技術的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在各種形式的公開課中,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讓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技術時代的氣息,它在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官刺激時,也使文本解讀變得更加直觀和形象。 不可否認,語文課堂教學中技術含量的提高的確解決了許多從前難以解決的問題,并在更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生活視野,激發(fā)了學生的生活情趣,增加了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也使學生的文本體驗方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傾向。但其間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技術運用近于泛濫。幾乎所有的語文公開課都運用上了信息技術,而這其中有許多都僅僅是為技術而技術,就語文課本身來說是不必要的。比如有教師在教學生字時用多媒體演示,這樣一來,寫字的過程沒有了,筆順筆畫看不出來了,更不用說讓學生體驗書法的美感了。還有的教師把課本上的插圖先制成課件,再用多媒體演示出來,這樣做和指導學生直接在書上觀察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教師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制作課件,卻只是為了讓學生看清楚一幅插圖!學生唯一感到新鮮的是書上的圖跑到了屏幕上,而文本體驗的深度似乎并未增加。如此一來,技術的運用成為了形式,看似新鮮卻并不管用,教師對于文本先在的解讀與體驗卻在形式主義的熱鬧氣氛中逐漸變得暗淡與膚淺。以至于許多語文課都淡漠了“人”與“情”的存在,淡漠了心靈與文本的交流――當獨特的文本體驗漸漸遠去時,語文課便失去了本來的面目。這樣的語文課讓我們感到陌生和別扭,難道不運用信息技術,就不能上好語文課了嗎?這樣一味的運用技術因素創(chuàng)設情景,對于語文教學的深入是否一定有利?每堂課都如此依賴信息技術,是否有濫用技術之嫌?我就曾親眼見到一位語文教師由于課前電腦出了故障而無法開課,不得不讓學生不斷唱歌來等待維修。后來故障終于解除了,她才正式上課,而這時一節(jié)課已經(jīng)過去了十多分鐘。但她也僅僅是利用電腦播放了一首歌。電腦在此的作用等同于錄音機。如此“技術”,不用也罷。 二、技術對文本體驗的過度介入。信息技術對語文課堂的適當介入,將使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獲取體驗。如果介入過度,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翠鳥》一課時,要求學生對翠鳥捉魚的動作進行想象和描述,學生還正在積極討論時,她便用多媒體演示了一遍翠鳥捉魚的畫面,學生發(fā)言時,描述的畫面相當一致。教師滿意,學生喜悅。似乎這就是苦苦尋覓的“標準答案”。這樣,學生對語言的想象權力被看似精彩的畫面無情地剝奪了。客觀的說,語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從抽象到形象的不確定性,這是一個個性化的文本體驗過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種獨特的文本體驗。如果教師無視這種個性化體驗的存在,在學生還未進入文本時硬要弄一個“哈姆雷特”的形象讓學生接受,便是剝奪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話語霸權”行為。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語文課堂中,我們幾乎處處都可以看到此類用畫面代替文本,用形象代替想象的場景。愛因斯坦認為“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識是對已知事物的描述,而想象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但是,在這樣看似“現(xiàn)代化”的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想象還有自由馳騁的空間和權力嗎?他們的文本體驗還會擁有獨立而豐富的個性嗎? 在這個技術的時代,我們不能忽視技術的存在。技術的有效運用的確能使語文課堂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時達到激發(fā)思維、開啟想象的作用,但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地位應當僅限于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體驗文本的工具。它不應當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它更無權剝奪學生獨特的文本體驗。語文教師的責任就在于讓學生不斷獲得鮮活的文本體驗,因為我們相信,多年以后,當技術已發(fā)展到更高階段,今日之工具已漸入沒落而被淘汰時,那些曾經(jīng)鮮活而生動的文本體驗卻仍將存在于他們閱讀的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