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作文“無什么可寫”析因
[作者] 彭以槐
[內容]
“你在寫作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我們曾在2所城市中學、8所農村中學,近二千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十多次學生座談會上,向學生提出過這個問題。
“沒有什么寫!”大多數學生都這樣回答我們。有這種苦惱的學生,初一年級占接受調查人數的72.4%,初二年級為73.6%,高一年級為78.1%,高二年級為77.7%。這種苦惱不僅農村學生有,城市學生也有;一般學校有此反映,重點中學學生也有同感。
為什么學生感到沒有什么可寫呢?綜合學生意見,有如下原因:
課業(yè)負擔重,學生感到生活單調枯燥。有的學生說:“我們每天浸泡在作業(yè)里,書本里,做不完的作業(yè),看不完的書!庇械拇蛉さ卣f:“我們每天都在做‘幾何題’,家庭——學校兩點聯(lián)成一線,或寢室——教室——食堂三點構成一個平面!庇械膶W生痛苦地說:“我們是一頭負重的牛,有苦難言。”
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給作文教學帶來什么后果呢?一是缺乏生活樂趣,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反映自己的生活、贊美我們的時代:二是人與人之間往來減少。大家都悶在作業(yè)里,連說句笑話的時間都不多;三是活動太少,有的學校連課外文體活動都取消了,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受到壓抑。不少學生說,如此單調,枯燥的生活,叫我們寫什么呢?
留心周圍的人和事不夠,是造成“沒有什么寫”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座談時,學生都說,老師叫我們多觀察、多思考,多多關心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我們很少觀察,懶于思考。我們問為什么會這樣。學生說,一是課業(yè)負擔重,沒有心思觀察;二是覺得生活中沒有值得觀察的,每天都是走重復的路,做重復的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沒有了;三是沒有養(yǎng)成觀察思考的習慣,遇事很少盤根問底,一看了之,過身就忘了。四是不會觀察,有的說老師沒有教我們觀察的方法;有的說,老師講了觀察的方法,但真正觀察時又忘了。
讀書量少而面窄,是造成“沒有什么寫”的第三個原因。多讀書是豐富寫作內容重要途徑之一。可是我們的學生,讀的課外書不多,而且偏重于作文選,升學考試指導書,武打言情小說之類。
學生之所以閱讀量少面窄,主要原因有:一是課業(yè)負擔重,時間緊,無暇顧及課外書;二是心理上壓力大。別人都在緊張地學習,自己卻在看課外書,似乎不時會遭到老師和同學的譴責,看本課外書像做賊一樣,得偷偷地看,三是書少。我們隨機調查了21所農村中學的藏書量,平均每一師生為1.89本。其中6所沒有一本書,7所只有對教師開放的少量書,4所因無房子暫不開放:就是說,這21所學校中,有17所學校的學生借不到書,占80.95%。學生借不到書;書貴也買不起。四是相當部分的家長和教師不準學生閱讀課外書,認為看課外書“看野心”“分散精力”,只有課本才是“正經書”。有的教師和家長只肯看習題解答、作文選之類書籍,其他均在禁閱之外。
老師命的題難寫,指導不力是造成沒有什么寫的第四個原因。據調查,有些老師命的題大致有這樣幾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一是陳舊不堪。一個題目從小學寫到中學,經常出現。學生說看了這些題目,感到厭煩、勾不起一點寫作欲望,只好提筆勉強湊上幾句,以塞其責。二是限制太死。學生的經歷不同,見聞不同,感受各異,但有的老師的命題,圈子小,范圍窄。學生說,為什么不給我們一點點選材的自由?三是大而不當!凹o念鴉片戰(zhàn)爭150周年”“觀《大決戰(zhàn)》有感”,這樣的題目,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四是逼人編造。有的學生說,貓捉老鼠多在黑夜,親眼所見者不多,而老師卻以“貓捉老鼠”為題讓我們記敘其過程,我們不編造怎能完成任務?
學生希望老師加強指導,指導他們審題,指導他們選材。他們認為,如果老師指導得法,他們也不會為作文“沒有什么寫”感到特別苦惱。
學生感到作文“沒有什么寫”,是個帶普遍性的現象。1987年國家教委組織的全國初中三年級語文教學抽樣調查,通過三千多篇作文詳細分析得到的結論是:“作文內容(主要是觀點和材料)弱于表達(主要是語句和條理)。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語言表達基本功極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無法卒讀的畢競是極少數,前者占1.2%,后者占1.6%,學生一般都尚能表達一定的意見,但內容卻每每單薄,空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全國初中語文教學調查與分析》第35頁)內容單薄,空泛,證實了學生反映的“沒有什么寫是寫作中最大困難”確系事實,并非無病呻吟。學生的意見,切中了作文教學的要害,值得重視和研究。
為什么會感到“沒有什么寫”,學生陳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這里既有其外部原因還有作文教學本身的原因。就后者來說,我以為有幾種關系的認識和處理欠妥。下面就其內部原因作點淺顯的分析:
一、一般文章的寫作與學生作文
所謂一般文章,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應用寫作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學生作文是練習性的,不能與日常生活應用性寫作,尤其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等量齊觀,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出現過高的要求,有的將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和名詞術語運用于中學生作文教學中。不是曾用過“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去評析學生作文?不是曾要求學生“謳歌我們的時代”“抒人民之情”?有的對學生作文過高的評頭品足,要求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語言不只是通順,還要求準確,生動;立意要精巧,要站得高,看得遠,這不是把學生作文當成作家的創(chuàng)作,違背了學生作文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按這樣高的標準要求學生作文,學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沒有什么寫”或“不好怎樣寫”呢?
可是另一方面,學生作文和一般文章產生的過程卻又應該是相同的。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生作文應該與一般文章產生的自然過程相一致,學生作文應該朝著這個理想境界去努力。”(《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一般文章的產生,首先要對客觀事物有所感知、然后對感知的事物進行篩選、加工、提煉,最后運用一定的語言文字和寫作技巧,把客觀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外化為作者奉獻于社會的精神產品。從信息論角度來說,就是要經歷“信息的輸入——信息的儲存、加工——信息的輸出”這樣的過程。
然而,長期以來,學生作文產生的自然過程被簡單化了。作文教學一般都是從命題開始。教師在黑板上留下一兩個題目,學生略加思考就得動筆寫,至于寫作前的指導、觀察、體驗、思考,不少教師全然不顧。何況有的教師命題的主觀隨意性強,不注意研究學生思想、生活和心理實際,讓學生搜腸刮肚,寫得出得寫,寫不出也得寫,兩個鐘頭交卷。腹中空空,筆下自然無言。
這樣的作文教學,實際上是我國封閉性的八股文寫作教學傳統(tǒng)的沉積?婆e取士時期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兩聞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寫八股文,“代圣賢立言”,以應付科舉考試,考中了好作官。其文章內容僵化,結構呆板。當前我們不少學校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每天只是讀書、做作業(yè),以對付升學考試,不讓學生接觸自然,認識社會,壓抑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感到生活枯燥,思路狹窄,沒有什么可寫,難道我們不可以從中看到八股文教學的陰影?
成人寫作,特別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是深思熟慮,往往有個提綱,而不少學生作文,缺乏認真構思和編寫提綱的習慣。寫完以后,也不像成人寫作一般性文章那樣反復修改,有的連檢查一遍也顧不上,就匆匆交卷。
葉圣陶先生把學生作文與一般作文產生的自然過程相一致,看成是一種“理想境界”。我想何日達到了這種境界,學生“沒有什么寫”的痛苦的呻吟就會大大減少。
二、寫作實踐和理論指導
寫作實踐和理論指導的關系,是不難理解的,然而從古到今,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卻是一個扯不清的問題。
古人提倡“多讀多寫”。多讀,確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睆膶懽鹘嵌葋碚f,閱讀起著積累知識,攝取材料,提高修養(yǎng),借鑒技法等作用?梢哉f,一個不愛閱讀的人,是難以提高寫作能力的。“多寫”,強調寫作實踐的重要性。技能的提高必須通過練習,沒有認真的、反復的練習,知識不能轉化為技巧,形成為能力。這條經驗充分反映了我們古人注意了閱讀與寫作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但是古人的“多讀多寫”又往往忽視寫作理論的指導和寫作訓練的科學化,魯迅先生說:“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壞在那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埃ā抖募ぁ白龉湃伺c好人”的秘決》)魯迅先生的話正是古代作文教學生動而具體的描寫。學生是讀了做,做了又讀,老師不予指導,任你在“暗胡同”里“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笔聦嵣蠌摹鞍岛崩锩鰜淼囊灿校斞妇褪瞧渲薪艹龃碇。但費時費力,大家都像個瞎子在“暗胡同”里摸索,恐怕多數摸不出去。
今天我們作文教學情況怎樣呢?有人說,古人重實踐,輕理論;今人重理論,輕實踐。我以為不可一概而論。今天我們作文教學確是存在著寫作方法講得多,練得少的情況。每學期只寫六、七篇作文,課外就不動筆了,可以說這是輕實踐的表現吧,但也存在著盲目練習的情況,尤其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教師搜集各種作文題,硬逼著學生寫,“決不說壞在那里,作文要怎樣”,將學生丟到“題!崩铮@多像古人一樣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不管是重實踐,輕理論,還是重理論,輕實踐,都將導致學生沒有什么寫。因此,我以為當前需要克服作文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正確處理好寫作訓練和理論指導的關系,重視提高作文教學的科學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東西可寫。
三、思維訓練和寫作技能教學
寫作教學當然要教給學生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運用語言等知識和技巧。然而,寫作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精神勞動,作為智力核心的思維活動,是運筆行文的先導。是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它貫穿于寫作的全過程,指導和制約寫作活動,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作文的核心是思維活動,寫作能力高,實質上就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和聯(lián)想、想象等形象思維的能力強。單純的寫作技能,只是靜態(tài)的、表層的、外在的。重寫作技能,忽視思維訓練,這正是我們作文教學長期存在的又一帶普遍性的問題。
學生為什么會發(fā)出“沒有什么寫”的呻吟?一方面是生活枯燥、單調,找不到可寫的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并不一定都沒有材料可寫,而是思維水平低,不善觀察,懶于思考,思路狹窄,認識膚淺,“身在寶山不識寶”,對周圍事物熟視無睹。
因此,作文教學固然要重視提高學生寫作技能,但不可忽視思維訓練。一個學生沒有熟練的寫作技能,學生會感到“不好怎樣寫”,但如果思維能力低,學生不僅會感到“不好怎樣寫,”尤其會出現“沒有什么寫”的困惑。當前活躍于中學作文教學領域的觀察——分析——表達等體系,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重視觀察和思維訓練,把解決學生“寫什么”問題擺在突出重要地位,這是作文教學科學化序列化邁出的可喜的一步。
四、寫作教學的主體寫主導
現代寫作學認為,寫作的主體是作者,作者是寫作中心,離開了作者就沒有文章。中學生作文何嘗不是這樣?作文教學也離不開教師,但教師不是代替學生寫作,而是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是領著學生走出“胡同”的“向導”。因此,作文教學既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能輕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要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辯證地處理兩者的關系。
當前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既有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現象,更有不顧學生是寫作的主體,造成主體地位失落的情況。前者如放棄對學生應有的指導,有的在黑板上寫個題目,就叫學生拿出作文本來寫,連幾句簡單的啟發(fā)、誘導的話也沒有,更不要說指導學生觀察思考,教育學生熱愛生活、認識生活。有的批改作文只是打個分數,簽個日期,又無別的措施保證批改質量。后者如有的教師命題不能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如前所說,題目或因襲陳舊,或大而不當,或偏怪狹窄。有的教師用自己的認識和思路代替學生的認識和思路,強而為之,把學生的求異創(chuàng)新當成異端邪說,學生不能調集平常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寫作,更不能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作文批改全由老師包辦,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意見。作文講評只聽老師哇啦哇啦,學生不能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此等等,大大挫傷了學生學習作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削弱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
作文是學生寫出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寫出的,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卻是處理作文教學中主體與主導關系的關鍵問題。作文教學要見“文”,更要見“人”;教師不能只看到學生的文章,而看不到文章的作者。因此,教師要看到“人”,要熟悉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心態(tài),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教師的指導才會有的放矢,學生才可能成為寫作的主體,才會有話可說。教師要愛“人”,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既當“經師”,又當“人師”;既教人作文,又教人做人。學生成了生活的主人,學生才不會表現對生活的冷漠,而感到沒有什么可寫。教師要鼓勵“人”,要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高興寫,主動寫,努力寫,這樣,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就能得到保證,學生就不會為沒有什么寫而苦惱。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語文教師方仁工先生的話來結束本文。方先生說:“我以為對中學生來說,‘不知寫些什么’的困難比‘怎樣寫’的困難更大,前者不花力氣‘攻一攻’,后者就容易落空,或變成徒具形式的空殼兒。遺憾的是,不少同志對這一點似乎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保ㄒ1994年第4期《語文教學通訊》)我和方先生一樣,也有此遺憾之心,故依據調查所得發(fā)表了上述一些意見。
【中學生作文“無什么可寫”析因】相關文章:
青春因什么而美麗作文05-02
成長因什么而精彩作文02-25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作文05-10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優(yōu)秀作文01-02
簡論無因管理法律制度08-18
履歷表的大忌:沒內容可寫08-15
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常見癥狀及簡析08-16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優(yōu)秀作文7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