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教學
【教學目的】
1、積累字詞、優(yōu)美語句、修辭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學習誦讀方法,包括認知朗讀、感知朗讀、默讀、聲情并茂朗讀,以讀求知,以讀悟情。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環(huán)境,熱愛社會生活,充滿朝氣與活力并且積極向上的個性品格。
【教學重難點】
1、學會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朗讀;審美賞美。享受語感默讀
2、領悟文章的詩畫意境,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歌頌與贊美之情,陶冶個性。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詞語中的加點字注音
醞釀()黃暈()披著蓑衣()漲起來()
宛轉()應和()戴著斗笠()抖擻()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A。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B。 ……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春》教學方法指導
1、示范朗讀全文(亦可指定學生示范朗讀),朗讀前先向學生說明本文分“盼春”、“畫春”、“贊春”三個部分,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如何分段。讀完后即通過學生的回答、討論,先弄清楚三部分的結構。
2、第二部分“畫春”,觀察細致,描寫具體,且有虛有實,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教師可示范分析“春草”、“春花”兩段,而后讓學生分析“春風”、“春雨”兩段,并比較寫法上的異同。
3、請學生找出課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和擬人句,體會這些句式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不用比喻、擬人的句式,將是怎樣的一個句子)。除了課文后的練習外,還可以做這樣一個練習:仿照課文最后的三個比喻句(即:春天象……),另造三個句子。即“夏天象……”,“秋天象………”,“冬天象……”。一方面鞏固比喻句的修辭知識,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能力。
4、口頭作文:①我為什么愛讀《春》(要求有具體的內容)。②校園的早晨。
教學要善于獨辟蹊徑。在教《春》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打破了自己平時的教學模式。
“讀書要知出入法。所謂‘入’,就是理解作品,所謂‘出’就是不為書的內容所囿。毛澤東同志求學時,每讀一本書總愛動腦筋,細推深究,圈點批評,故此文章常有真知灼見。朱自清先生在寫春風時引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寫出了春風吹拂,含有柔和的情調。請同學們用一些古詩名句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
“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矣X得‘萬紫千紅總是春’點出了春天到來以后的姹紫嫣紅,百花爭艷,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景觀!
“老師,我覺得用杜甫的《春夜喜雨》來點評春雨可謂是渾然一體。首先‘好雨’兩字寫出了‘春雨貴如油’的這一特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個‘潤’字可見春雨是‘雨精靈’,給大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中的‘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寫出了春雨濛濛的意境!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寫出了春天到來時繁花似錦,各種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翩翩起舞!栽趮生L恰恰啼’寫出了春天的鳥語花香!
用古代詩詞評注《春》這篇文章,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種特有的愉悅之情。
《春》分析
《春》的第二部分(第三到第六段),極寫春的情狀,卻不著一個春字,但句句又都在繪春景,狀春態(tài)。作者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從不同角度,將細致觀察和細心體驗的結果,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來。雖調動描寫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描寫,但卻條理分明,層次清晰。在這些段落中,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描寫;既可以看到作者為突出春的特點而選擇的各類典型景物,又可以發(fā)現(xiàn)高低、上下的觀察點移動順序,還有時間變化的順序;景物的描寫有動靜之別?梢砸浴按夯▓D”(第四小節(jié))為例。
在“春花圖”中,作者突出一“鬧”字,描繪了一幅百花爭春的圖景。描繪這幅畫面共用了五句話,寫了兩類花。先寫果花,后寫野花。觀察點由高而低,由畫面的主體前景,推延到廣闊的背景。寫果花從詳,用了四句話:先用擬人手法寫桃、杏、梨花競相斗妍(第一句)。作者不僅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擬人的筆法,寫花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爭春,仿佛是成群結隊而來,“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一起筆,就為這幅畫面定下了熱烈的調子。接著依次寫它們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寫色用排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生動形象,且用“紅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寫味用聯(lián)想,由實而虛,虛實相應:“花里帶著甜味兒”,這固然是由嗅覺得到的,但恐怕并不只此,后一分句:“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聯(lián)想到果實,又以想象中成長起來的果實的甜味,來印證目下這些花兒的甜味的確實,寫得多妙!寫花香則用側面烘托,不用“花香撲鼻”之類的詞,連“花香”二字也不出現(xiàn),而極寫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實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來的嗎?蜂喧蝶舞,不僅烘托出花香之濃,花蜜之多,又暗暗照應了“花里帶著甜味兒”,而且還使畫面具有了一種熱烈的動感,進一步表現(xiàn)果樹開花的繁盛景象。寫野花從略,只一句(第五句),卻以生動的比喻寫出雜花遍地,搖曳多姿,在春天的陽光下閃爍迷離的那種惹人喜愛的情態(tài)。野花是雜樣的,又“散在草叢中”,是星星點點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風中不斷閃爍。正因為野花有這些特點,才和星星的閃爍、眼睛的眨動極其相似。作者說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確是極傳神的。
“春風圖”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春風,落筆于古詩,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展現(xiàn)了一幅和煦溫暖的春風圖。
無形的春風怎么構成一幅春天的圖畫呢?文章先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的溫柔。古人說“吹面不寒柳風”,這是“不錯的”,春風是那樣的溫暖、柔和,就“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那樣讓人感到親切、舒服。這里作者賦予春風以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接著又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的輕微、芳香。“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這種氣味是不太濃的,只有在微風中才能嗅到!斑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春風濕潤、溫暖,花香才濃郁,輕風徐吹,人們才能聞到,如果是東風浩蕩,各種花香也就“醞釀”不成了。光是從觸覺、嗅覺角度寫,還形不成一幅圖畫。下面作者又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春風吹拂下的景象。“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大概鳥兒也聞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別愜意吧?所以也“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樹上綠葉扶疏,繁花似錦,花香鳥語,樹下輕風流水,叮叮咚咚,互相應和,遠處青青的草地上,蔭蔭的河岸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是多么美的一幅百鳥迎春,春風唱和圖!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春風中的景象描寫,把無形的春風寫成一幅有聲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圖畫。
“春雨圖”同樣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側面描寫的典范。開頭一句雖沒有任何修飾,平白如話,卻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尋常的”,且綿綿不絕,“一下就是三兩天”,寫到這兒,作者馬上提醒我們:“可別惱”,引我們去細細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賞春雨的可愛。接下去,作者就象放電影一樣,讓你看到一連串活動的畫面。先是一個春雨的特寫鏡頭:“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連用三個比喻,從不同角度描寫出春雨的形態(tài)。這三個比喻,有一個共同點,都寫出了春雨的“細”,但又各有側重點!跋衽C,言其又細又密;“像花針”,寫其細小而閃亮;“像細絲”,則突出其柔細且綿長不絕。鏡頭繼續(xù)移動,拉成近景、中景、遠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風中“密密的斜織著”,一個“斜”字,寫出春風的存在,也照應了春風是“輕悄悄的”;輕風和細雨交織著,織成一幅透明的雨幕。視線移動,遠遠望去,那蒙蒙的細雨,在人家屋頂上輕輕地飄動、升騰,不正象一層薄煙在屋頂繚繞?“薄煙”一詞,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一個“籠”字,也寫出了雨霧淡淡的特點:遠處的屋頂仍然可見,只是那些線條變得模糊。細雨仿佛為整個畫面罩上了一層輕紗,一切似乎著上了一種朦朧、柔和的調子。作者正面描寫了春雨之后,又描寫了雨中的景色。一共用了四句,既有遠近之分,又有動靜之別。第一句“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寫。這時的樹葉,不再是剛剛抽芽長葉時那種“脫不了鵝黃的底子”的綠,小草也不再是剛出土時那種“嫩嫩的”綠;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潤、洗滌下都變得鮮亮、奪目。這是側面描寫,更寫出了春雨“潤”的特點。這句中,“逼”字用得好。試想,我們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畫面,一切似乎著上了一種朦朧、柔和的偏灰的色調,這時作者把鏡頭一下子推向經(jīng)春雨滋潤、洗滌的植物,在朦朧、柔和的、偏灰的色調中,一下子出現(xiàn)一片鮮亮的綠;這時我們的感覺是怎樣的?鮮明,奪目。但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葉子的反光,那是一種白亮亮的、耀眼的綠;而春雨中的草綠,雖“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強烈效果:在整個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鮮明,奪目,但不刺目,仍舊不脫春雨中青綠的柔。一個“逼”字,極其準確地傳達出了這種顏色感。第二句“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寫的是遠景。何以見得?燈光“一點點”!包c”者小也,乃遠望所致;燈光“黃暈”,因燈光被雨霧蒙著,遠遠看去,呈現(xiàn)出小小的黃色的暈圈。這點點的黃光,給畫面增添了一層靜宓、溫暖的色調。這一句寫景由近至遠,時間也隨之推移了。第三句由靜而動,鏡頭慢慢搖動,“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人們珍惜春光,農民更是不誤農時,雨中仍在勞作。這里雖然寫人的活動,但并不熱鬧,主調仍然是安靜、平和的。第四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又寫靜景,是遠鏡頭,構成了整幅畫面的背景。由動而靜,更突出春雨圖安靜、平和的主調。從全段看,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寫景物變化,又有時間推移;景物描寫中,也遠近相應,動靜結合,于是構成了一段連續(xù)運動的畫面,圍繞安靜、和平的主調緩緩地展開去。
這里寫春雨,作者落筆即點出春雨的特點──細微,接著扣住這一特點描繪了各種雨景。寫雨景并不是以時間推移或空間轉移為序,而是充分考慮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動靜的對比效果,依次向我們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圖”。第一幅:“薄煙”似的細雨中,“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色彩:綠、青;亮度:明亮。緊接著推出第二幅:“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色彩:黃暈;亮度:晦暗。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兩幅主體是物,是靜景。隨后推出第三幅:“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這幅則以人物為主,是動景。至于“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不妨看作這幅以人物為主的雨景圖的背景。這一幅和前兩幅構成了動與靜的鮮明對比。這樣三個畫面,兩個層次,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共同組成的大幅“春雨圖”就異常自然而又生動了。作者就是這樣,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理的布局,借助于鮮明可感的視覺形象,具體生動地寫出了春雨“細微”的特點。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按照先“晝景”后“夜景”的順序,把寫雨夜景色的一句放在最后,那就完全打亂了作者的構思,效果就遠沒有這樣好了。
【春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1-16
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1-21
語文《春》教案03-08
《春》七年級語文教案11-23
七年級語文教案:《春》11-17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11-06
初中七年級語文《春》教案03-02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教案02-19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