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1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是高中新課程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2節(jié)的內容,它在教材中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jié)課與必修一的“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相聯(lián)系,與此同時,它既對前一節(ji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內容進行更進一步的說明,使學生加深了對遺傳物質的理解,又為之后學習“DNA分子的復制”“基因表達”等內容進行必要的鋪墊,所以說本節(jié)課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新課標下,教材并沒有直接闡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而是以科學家研究DNA分子結構的歷程為主線(其中主要是以沃森及克里克兩位科學家構建DNA分子結構模型的故事為主線),逐步向學生提供科學家探索DNA分子結構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邊分析DNA分子結構特點邊逐步構建模型、修正模型。學生在建立模型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中,體會模型構建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技能目標:嘗試構建DNA分子物理模型;體驗科學家構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過程,領悟模型構建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合作、鍥而不舍的精神及勇于承認錯誤的優(yōu)良品質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的DNA雕塑”圖片,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為什么可以作為高科技的標志?舉例說明DNA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如刑偵)它的這項功能又是以什么作為基礎的`呢?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DNA分子的結構。
2.展示模型構建歷程的背景資料,讓學生認識到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簡介20世紀30年代科學界進行DNA結構的探索背景,讓學生初步認識沃森、克里克等科學家。給出沃森在《雙螺旋――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故事》一書中的一段話:“鮑林發(fā)現(xiàn)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通過分析沃森、克里克在研究DNA結構時對模型方法的選擇,發(fā)現(xiàn)α螺旋并不是僅僅靠研究X射線衍射圖譜,其主要方法是探討原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不用紙和筆,他的主要工具是一組分子模型。這些模型表面上看與學齡前兒童的玩具非常相似……用同樣的方法解決DNA的問題!我們只要制作一組分子模型,開始擺弄起來就行了!
讓學生探討:鮑林帶給沃森什么樣的靈感?沃森等科學家在揭示DNA結構的過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通過分析沃森在研究DNA結構時對模型方法的選擇學引出模型建構法,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模型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回顧舊知,構建DNA單體的模型
幫助學生回顧已有的DNA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回答DNA的基本結構單位、每個結構單位由哪幾部分構成。之后,向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小組合作完成“磷酸→脫氧核糖→堿基→脫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構建。
實驗材料:五邊形脫氧核糖,圓形磷酸基團,四種顏色、大小不同的長方形(代表四種堿基,略長的代表嘌呤,短的代表嘧啶)。
學生構建DNA單體的模型,可以讓其感受由簡單到復雜、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模型構建過程,為形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立體結構打下基礎。
4.利用科學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逐步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從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史中可以看出,每一個問題解決的背后,都隱藏著問題情境。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史中的一個個節(jié)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模型的構建提供“支架”,引導學生逐步構建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從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提供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到螺旋結構的確定,再到三股螺旋的DNA結構、初步雙螺旋結構等,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逐步地引導構建模型、完善模型。并用“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從DNA結構的表層進入DNA結構的實質,讓其領悟模型方法的本質內涵。(如下表)
5.加深理解,構建DNA分子結構的概念模型
展示學生最終構建的DNA雙螺旋模型,與沃森和克里克創(chuàng)建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及實物模型進行比較。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DNA分子由幾條鏈構成?鏈的延伸方向如何?有怎樣的立體結構?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質組成?位于DNA鏈的什么部位?3.堿基位于DNA鏈的什么部位?堿基連接方式?堿基配對的規(guī)律?讓學生參照模型獨立思考,回答問題,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構建和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為核心,在科學史的資料分析過程中,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其抓住構建DNA分子結構模型的要點,讓學生“走上探究之路”――分步構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每一步都以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為指導,提出問題,逐步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進行模型構建。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主要是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搭建探究的臺階,讓其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不斷思考,主動參與“DNA分子結構”的學習過程。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2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一節(jié)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2節(jié)的內容,由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內容構成。其中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DNA結構、DNA復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則。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學生學習和理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特異性、穩(wěn)定性的特征,它是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特異性、物種穩(wěn)定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本節(jié)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好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yōu)化課堂教學,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yōu)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感悟科學研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tài)度。
3. 教學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4. 教學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5.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美國教育學家克萊恩曾經說過:“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后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本節(jié)內容以DNA模型為依托,讓學生在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動手構建物理模型,最后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和歸納,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同時體會科學發(fā)展史中蘊含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達到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教學目標。
6. 教學過程
6.1案例引趣,導入新課
案例介紹:為迎接世界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準備在新落成的辦公樓大廳內建造3座雕塑,其中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50周年,北京大學向世紀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為“旋律”的不銹鋼雕塑,雕塑以雙螺旋結構為構思藍本,整體鍍鈦,價格6萬元。合同簽訂后,世紀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了款項。但是,雕塑參展將近一個月后,一位北大教授發(fā)現(xiàn)雙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順時針方向螺旋上升,與50年前發(fā)現(xiàn)的逆時針旋轉結構不符,雖然上世紀70年代也發(fā)現(xiàn)了左旋順時針方向的雙螺旋結構,但是這次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的主題之一就是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50周年,左旋方向的雙螺旋結構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認可?紤]到科學家大會即將召開,世紀盛典公司隨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圖紙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紀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給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費用4.8萬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絕了這項要求。世紀盛典公司遂將北京大學起訴到法院。
教師提問:案件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DNA的結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6.2 資料分析,模型構建
教師設問質疑:“科學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結構的?”
指導學生閱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認真思考以下問題后小組交流討論:
(1)沃森和克里克開始研究DNA結構時,科學界對DNA已有的認識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基本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呈螺旋結構。)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認識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結構?(模型建構。)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模型?
。╝、螺旋結構(三螺旋、雙螺旋):堿基位于外部;b、雙螺旋結構:磷酸-脫氧核糖位于外部,堿基位于內部,相同堿基配對;c、雙螺旋結構:磷酸-脫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堿基A-T,G-C配對,位于內部。)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資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嘗試構建DNA結構模型
。1)組裝一個脫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種物質的連接位置)
。2)組裝脫氧核苷酸長鏈:
。▽W生閱讀資料:磷酸-脫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側,推測脫氧核苷酸之間通過磷酸-脫氧核糖相互連接)
(3)構建脫氧核苷酸雙鏈
學生根據自己對DNA結構的已有認識,可能有同學構建如下雙鏈模型:
教師提示學生進行自檢、組內和組間互評,發(fā)現(xiàn)問題:磷酸-脫氧核糖骨架應排列在外側,而堿基位于雙鏈內部。并由學生提出解決方案: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不動,互補鏈旋轉180度。改進后的模型如下:
學生觀察新模型后,提出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分子必須具有穩(wěn)定性,而該模型不能保證DNA結構的穩(wěn)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堿基對與G-C堿基對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直徑,讓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穩(wěn)定的直徑。再次改進模型如下:
(4)學生構建DNA的立體結構:雙螺旋結構模型。
6.3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學生對制作的模型進行自評、組內和組間評價后,觀察不同DNA 雙螺旋模型的共同點,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1)兩條鏈反向平行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外側為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3
本節(jié)教材首先以資料形式介紹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之后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備課時考慮到如果按照教材順序組織教學,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一定了解,但對于細節(jié)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么“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為何交替連接”?等等。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tài)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fā)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贊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所以后來改變了一下思路,對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了一些更改,具體如下:
以數字故事導入,故事內容是真實發(fā)生的一個案例(北京大學和世紀盛典公司關于修改DNA雕塑的費用問題),學生通過觀看、分析案例不僅可以檢驗預習成效,也水到渠成地進入本節(jié)“DNA分子結構”的教學。
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利用剪好的硬紙板和DNA相關組件進行模型的構建。模型在本節(jié)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托,以問題串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以及對模型的評價,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及時加以強調,如叫學生默寫或做相關的鞏固練習。通過親自構建模型來體會科學家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體會其中的不易,達到相關情感教育的目標。最后進行課時小結:1、DNA的數字記憶法:“五四三二一”分別代表什么?2、構建本節(jié)的知識網絡。布置相關的課后探究任務和練習題。
但第一課時并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僅進行到DNA模型的構建和相關結構特性的分析總結,不過從學生參與課堂和相關練習的完成情況來看,基本完成相關教學目標。沃森和克里克的相關故事和情感體驗只能留待下節(jié)完成。
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1、課本的科學史“DNA的構建故事”,也是在本節(jié)進行探究性教學可以借助的重要教學資源之一?梢酝ㄟ^布置學生收集資料了解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進而體會兩位科學家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對問題的興趣是科學探索的開端;同時多學科知識的背景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前提;科學的思維方法、鍥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與他人合作的品質,是科學發(fā)現(xiàn)的關鍵。這樣不僅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得到很好的情感體驗。
2、要善于及時熱情地表揚學生,使他們在積極參與課堂的時候有被重視和受肯定的感覺,這樣才能增強大家參與課堂的欲望。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4
DNA分子的結構一節(jié),是通過幾段科學家進行DNA研究的歷史材料來逐漸反映與展現(xiàn)DNA的結構的,我們教學過程中也是通過幾個模型的建構逐漸將它的一級結構到高級結構層次分明的建構出來。這樣教學的好處是內容嚴謹,有條不紊,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有層次、有章法。可是我總感覺這個套路美中不足的是學生在整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是顯得有些被動,探究與自主學習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體現(xiàn)。于是基于這節(jié)課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思考若是采用以下方法效果是否會有所改進,也算一次嘗試創(chuàng)新吧。
由于學生在必修一已經學過核酸的有關知識,因此本節(jié)課上課伊始只需拿出5~10分鐘時間將核苷酸的組成復習一下,鼓勵學生回顧核苷酸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名稱是什么,種類,連接特點等,最后要求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整畫出其結構示意圖。
接下來,教師可以直接出示一個醒目的DNA結構物理模型,將它擺放在講桌上,讓學生仔細觀察,鼓勵學生先自己嘗試用語言描述DNA分子結構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幾個問題稍做引導,比如設計問題:DNA有幾條鏈組成?在這兩條鏈中誰排列在外做骨架?而誰排列在內?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互相補充,自己完全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完成初步的觀察后教師再用課件打出一張清晰的DNA分子結構模式圖,進一步要求學生觀察:剛才已經發(fā)現(xiàn)兩條鏈的堿基都排列在內側,現(xiàn)在再觀察兩條鏈的堿基之間有個什么規(guī)律?是否有著某種對應關系?怎樣對應?學生帶著懸疑會很迫切的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感性的觀察加上理性的
總結
自己第一時間就掌握了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最后引導學生觀察DNA的`這兩條鏈方向怎樣,是否平行。然后要求他們將剛才做出的一系列判斷理好頭緒、整理說出,同時將書上的總結畫下來,看與自己的總結是否有出入,而前面科學家研究的那一大段內容完全可以作為豐富學生科學視野的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
這樣設計我覺得極大程度發(fā)揮了學生自主性,也有效地提到了課堂效率,滿足了教學直觀性原則,使原來一節(jié)以傳授為主的課變成了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習,學生有成就感,寓教于樂。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5
DNA分子的結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于細節(jié)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么“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為何交替連接”?“堿基互補配對時為什么必須A—T,G—C配對”?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tài)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fā)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贊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新課標理念認為:“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yǎng)”。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我通過查閱資料、與同行切磋等,對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開始以發(fā)生在身邊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與學生的距離。課堂上以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生物學素養(yǎng)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模型在本節(jié)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知識間以問題串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全方位調動感觀,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課堂知識理解效率。
在活動過程中,注意捕捉細節(jié),如學生拼接時(碳)原子的位置接錯、違反空間學現(xiàn)象等,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展示、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得到結論。
互動的教學模式比較生動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但要注意:課堂調控引導能力對教師是一大考驗。課堂最后對學生進行了知識的梳理和課后知識鞏固,我覺得這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雖活躍,但課后知識沒掌握牢固的情況。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的設計體會:
1、如何處理好主題和主線條的關系
題是DNA結構,主線條是研究的科學史,主題要明確、主線條要清晰
2、如何處理好科學史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科學史講不好就會是變成了講歷史,沖談了主題,偏離了主線,要了解歷史,從歷史中學習和激勵、啟發(fā)學生,但根據本節(jié)課主體需要也可以適當的加工歷史事件,比如本節(jié)課幾個關鍵事件出場的順序并不是完全和歷史時間一致,但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數據整理能力、科學思想方法等教學目標,我刻意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逐次引出,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逐步地去了解DNA的'結構的建立。
3、教具的使用問題
教具要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為教學目標服務,而不是為了用來表演,我有心將教具進行了改造重組,要比原來的好用(好用于我的課堂設計)。
4、有用資料的選擇利用問題
精選、不多不濫為上,比如我的第一稿用了很多的資料,效果并不好,聽大家的意見,狠心舍棄,結果更好
5、多媒體的應用
要學會借鑒,但也要經過自己的精心加工方可用,而不是照搬,比如本課所用到的動畫,就解決了教材中很重要的問題。
6、細節(jié)設計
例如關于DNA的多樣性,我想到用同學手里已經做好的模型來比較,順理成章的得出結論,就是堿基序列不同,在計算出可能的排列方式,也就解決了一個大的問題:DNA為什么能夠儲存大量的信息,是遺傳物質當然就是儲存的遺傳信息了
7、考慮和解決一個問題:雖然是公開課,能不能在平時也能這樣上,雖然不是自己的學生,但如果他們有一定的基礎,能不能做到引導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導和教的區(qū)別”!
不足:
方向問題突破的不夠好
旋轉角度改成旋轉一定的角度即可,不用很準取得數據。這節(jié)課不好上,上不好會很枯燥乏味,用演繹的方法,看模型然后分析,學生印象不深刻,怎么辦呢?能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就是我需要思考的,也是我這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一個瓶頸。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7
DNA分子的結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對DNA分子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當重要。教材中關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雙螺旋模型的的資料,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和過程的教育,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科學素養(yǎng)理念。在教學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淺到深,逐步發(fā)散,幫助學生構建DNA分子形成的網絡知識系統(tǒng),達到掌握主干知識的目標。另外,在相應內容結束時要及時“點題”
在教學中我覺得通過DNA結構模型的制作實驗后,對學生理解脫氧核苷酸的結構和DNA的'結構非常有益。學生在實踐中能準確理解脫氧核苷酸是如何構成DNA雙螺旋結構的,而且其中的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和數量關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學難點也能輕松的突破。
但從時間安排上內容有些多,需要一節(jié)半的時間方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這節(jié)和DNA的復制結合在一起,繼續(xù)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復制規(guī)律,組成兩節(jié)實驗連排的課,這樣知識比較完整,而且有知識深度的遞進,學生的思考空間也比較大,能鍛煉他們的思維品質和科研意識。
在準備這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和授課過程時,我無數次的被科學家的機智、聰慧和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打動,作為教師我不只要激勵我的學
生勇攀科學的高峰,同時也要不斷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學教研領域有所建樹。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8
1.本節(jié)課將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這個驗證型實驗大膽地改為探究型實驗,學生能跟隨教師提供的資料,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拥奶骄恐R、獲取知識。在探究中學生能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完成后,有關DNA 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都由學生分析討論得出,這使學生觀察模型、分析模型得出理性認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最后,本節(jié)課將后面的堿基對序列的探究整合提到了這里,由于更直觀教學效果更好。
3.在整節(jié)課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欣賞中認識自我、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學好生物和進行探究學習的信心。
4.本節(jié)課存在的一點不足是,在學生動手制作DNA模型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同學沒有認真參與小組活動和問題探討。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課堂組織,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探究活動中全面投入,合作交流,收獲知識與技能,豐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生物科學綜合素養(yǎng)。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9
1。優(yōu)點和成功之處
。1)引入恰當有效,便于開展課題的復習,也有效地創(chuàng)設了學習情境。聯(lián)系當前“全國打拐”的熱點問題,以及汶川地震中遇難者身份的鑒定問題,順利導入課題的復習,更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是興趣,這樣學生便易于接受本節(jié)課較為枯燥和抽象的復習,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進行STS教育。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本節(jié)課的復習,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有了基本的認識并以此解釋“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藥物研究”、“DNA指紋技術”等相關的問題。
。3)探究可以滲透到知識生成的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是理科教學的最終目標。在知識梳理過程中注重引入當前研究熱點,并在問題探究和探討中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利用學案和啟發(fā)性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
2。問題和不足
。1)學生的思維活動還不充分,師生討論、生生辯論的氛圍沒有形成。由于時間緊迫,在“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藥物研究”、“DNA指紋技術”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分析,有的學生來不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師生討論,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學生與學生互相辯論的氛圍沒有形成,這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遺憾。
。2)在“親子鑒定”和“不同物種親緣關系判定”的問題中,利用了DNA的哪些特點和DNA分子的哪些部分,這一內容沒有來得及展開。
高三的復習時間非常有限,如何設計一輪復習的模式和方案,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去說、去暴露知識中的漏洞,教師如何做到敢于不說或少說,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節(jié)課的知識容量并不是很大,可擴展的內容卻很多,這些內容該不該都給學生加上,我們在高三的課堂上是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還是解題訓練為主,也讓我頗為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