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讀后感(集錦8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刀鋒》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刀鋒》讀后感1
拉里因為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見到了一個鮮活生命在眼前逝去,他困惑于“生活為什么如此殘酷、無情,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由此踏上了尋找真諦的旅程。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迫切得心系著答案,一方面又不愿錯過拉里尋求的過程,希望自己也可以通過走拉里的路得到救贖,卻忘了這只是一部小說,而不是什么電子設備操作指南。
拉里為這個問題困惑不已,攪得不得安寧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為此他放棄了讀大學、拒絕了家人介紹的好工作、甚至是相戀多年的未婚妻。未婚妻伊莎貝爾這樣質(zhì)疑拉里“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都在問這些問題,如果有人回復,怕是早就有答案了”。這個問題我也曾經(jīng)思考過,為此看了一些營銷巨作,卻沒能像往常一樣從書中尋找到答案。那段時間,我會問伴侶問好友,“你覺得活著的意義是啥”,這樣無聊的`問題可能就像“為什么1+1等于2”一樣讓人為難吧。直到我走進心理咨詢科室,一個著急按時收費的心理醫(yī)生耐心的告訴我:一個正常的人是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的。
醫(yī)生的判斷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當時的我怎么也不像是個大學生了吧。書中有這樣一段:“我覺得這些事情都特別幼稚,這玩意兒只會讓那些大學二年級學生感到興趣,但只要他們離開學校,就會統(tǒng)統(tǒng)忘到腦后,到時候他們得為生計奔波!惫浅蚀_的描述了我,只能用生病了來解釋。好在毛姆的書里有個病入膏肓的拉里,他如此堅持且反駁那些質(zhì)疑的人:”既然這些問題都被問了幾千年了,這就證明他們沒法子不去問,而且還會繼續(xù)問下去!
為此,拉里不遠千里去異地體驗做苦工的生活,例如在煤礦干活,在身體累的半死之后體會到了洗澡的美好,在工作之余喝個小酒打個小牌感到放松。是否體力工作真的可以讓內(nèi)心得以平靜,當身體足夠勞累的時候,大腦也就沒有精力去犯矯情了呢。
拉里的工友科斯也是有個有意思的角色,他會在喝酒的夜晚談萬物的本質(zhì)與宗教信仰、談靈魂與孤獨,卻在清醒的時候避而不談,認為談那些無聊的東西沒有任何實質(zhì)的價值。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跟拉里一樣有這樣的宿命感不得不去探求答案,也不是所有人會得什么所謂的心理感冒,大部分人都會遵照尋常軌跡工作與生活吧。偶爾在夜深人靜或者酒過三巡之后也像科斯一樣,或侃侃而談或感慨感傷,然后在第二天清醒之后正常去工作掙錢、面對柴米油鹽,畢竟正常人都有需要承擔的責任,那再正常不過了。
《刀鋒》讀后感2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數(shù)年后,他來到印度,開始冥想,聽先知講道,到山中靜修,并最終感知開悟。
印度教之于當?shù)厝耸呛翢o保留的完全信仰,可之于美國人拉里則是多了幾分客觀觀察的一種哲學體系!皩喕剞D(zhuǎn)世的信仰已經(jīng)深入他們(印度人)的骨髓,而對于我們,那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
他在某次冥想時,清晰地看到一長串的人在他面前排成一隊。這些人形象之清楚猶如真人站在他面前一般。對此拉里的看法是“這有可能是我睡著后做的夢,也可能是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微弱的燭火上,進入某種催眠狀態(tài),而我像看你這樣清晰地看到的那三個人,只不過是我潛意識中保留的影像而已,但也有可能他們就是我的前世。”
印度人對信仰之虔誠,確實令人動容。一個邦的'財政部長,曾就讀于牛津大學,學識淵博,思想開放,突然某天放下家產(chǎn)妻兒,當了一名托缽僧。兩年后拉里再次遇到他時,他渾身赤裸,只圍著纏腰布,留著胡子,長發(fā)披肩,正徒步到印度各個圣地朝圣。
拉里在恒河之上見到的場景,“成千上萬人在河里洗浴驅(qū)邪并禱告。一個又高又瘦的人,頭發(fā)蓬亂,胡子亂七八糟,只用布條遮住了私處,他站在那里,伸展著修長的手臂,仰著頭,面向初升的太陽大聲禱告……我無數(shù)次在黎明時分前往恒河,觀看那奇異的景象,始終心懷感嘆。那些人的信仰不是半信半疑的,他們沒有保留,也沒有不安的懷疑,只有一顆純粹的虔誠之心!
這讓我想到大同的石窟。有朋友曾我問:“你會被眼前的石佛感化嗎?”雖然只是陰冷雨天時匆匆游覽,幾年過去了,云岡石窟在我心底留下的震撼絲毫未減。站在石像腳下以及每每回想起來,內(nèi)心總是沉靜的、寬闊的。對云岡石窟我始終念念不忘,總想有機會還要去。這大概也可以稱得上佛祖的召喚吧。
當然讀完這本書,我依然是傾向于理性的,信奉科學精神。這本書帶給我的重要感受也不是宗教的洗禮,而是發(fā)現(xiàn)只篤信科學、理性、邏輯,特別容易產(chǎn)生是非對立。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不痛不癢的偽科學常識,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言語都有違于邏輯嚴謹,很多人只依賴個人經(jīng)驗行事而不聽信專業(yè)的建議。秉持著科學的精神,這些都是不對的。而從感性的角度追根溯源,這些錯誤其實甚是可愛,沒必要打壓,有的甚至值得被推廣。比如對待過度養(yǎng)生的老人家,傳授科學營養(yǎng)知識是無用的,不如送一些無害的營養(yǎng)品,老人家心情愉快對身體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人是不科學的,比如拉里,但他值得被尊重。有些人是不高尚的,比如伊莎貝爾和艾略特,但他們代表的卻是普通大多數(shù),拉里對他們看破不說破,毛姆對他們說破卻不排斥。因為人與人之間并無太多是非對錯,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刀鋒》讀后感3
尋求真知的道路總是充滿層層險阻的,通過尋求真知來解救自我的人,就像是艱難地行走在銳利的刀鋒上,因此,智者才會說:“救贖之路難行。”
但對于真理的信徒來講,縱然身心的折磨無法逃脫。在“刀鋒”這一條得救之道上不停前行,仍是他們命中注定的選擇,解救自我的必由之路。
《刀鋒》的主人公拉里,正是這樣一位堅毅而虔誠的信徒。
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若救贖之路必經(jīng)刀山,找到答案的代價為何?
《刀鋒》正是毛姆對此給出的答案。
這個名字的答案,叫做拉里。
主人公拉里·達雷爾是一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國青年飛行員。
在軍隊的生活中,拉里結(jié)識了同為飛行員的愛爾蘭好友。但在一次遭遇戰(zhàn)中,好友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
好友的意外去世讓拉里陷入了迷惘與困惑,既然世間有善,為何惡亦相生?對戰(zhàn)后生活的不理解使得他更加深入地去追求探尋解答自己內(nèi)心的疑惑。
為此他拋下了自己青梅竹馬的未婚妻,以至于后來未婚妻改嫁他人。他放棄了自己能放棄的一切,包括本可以優(yōu)渥的上層人生活,以修行的方式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毛姆的筆下的故事總是這樣帶著不合時宜的理想主義色彩,從《人性枷鎖》到《月亮與六便士》,再到《刀鋒》,他筆下的主角都是特立獨行的.修道者,是捍衛(wèi)信念的戰(zhàn)士,是理想的狂熱信徒。
而現(xiàn)實中的大眾又何嘗沒有過對生活的困惑與迷惘呢?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的人選擇了沉默,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愛麗絲·門羅在《逃離》中所描述的一次又一次閃念,就像二度選擇逃離的卡拉最后還是回到了原地,輕輕嘆上一聲,“日子總是要這樣一天天的過下去的!
而拉里從未被物質(zhì)的生活馴服過,他是自由的。拉里拋卻了一切投入哲學,終于在印度領悟到了人生真諦。拉里給我們看到了一種普通人的希望:即使是沒有鴻鵠之志的普通人,身上也能折射出一種屬于蕓蕓眾生的,隱秘的偉大。
我很喜歡那個把人的生命喻為鴻毛的比方,或許我們每個人本身就是靈魂的飛鳥擦過天際時落下的一片羽毛,輕柔地躺在身下的這片土地上,土地踏實存在,但曾為飛鳥的痕跡還在,那未曾忘卻的天空同樣難以割舍。
天空與土地的距離,是夢想與現(xiàn)實的遙遠,也是自我救贖的“刀鋒之路”。
我想用Priest寫過的一句話來結(jié)尾,是期望,也是祝愿:
“愿你在冷鐵卷刃前,得以窺見天光。”
《刀鋒》讀后感4
這本書的書名叫《刀鋒》,作者是英國人,毛姆。Razor是剃須刀的意思。
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條路,度過深沉的悲傷,莫名的哀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博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對刀鋒這本書名不是太熟悉的話,那么你對《月亮和六個便士》這本書一定了解,對,是同一個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上網(wǎng)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簡介,從小父母雙亡,寄養(yǎng)在童年不幸的經(jīng)歷對他后來的影響很大。
《刀鋒》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jié)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一位飛行員。這個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戰(zhàn)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復員后,被當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有親友為他提供的遠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開懷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樂,他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閑”令周圍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最終在印度領悟人生的真諦,因此,這本書帶有東方文化的背景。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歡游歷,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深諳東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可以在東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為目的,而人則異化為達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而東方文化和宗教中通過求諸內(nèi)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關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強調(diào)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
艾略特是小說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說拉里是經(jīng)東方文化啟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zhí)迷不悟的可憐蟲。毛姆無時無刻不把這兩人進行對比,其目的是將東西方文化的優(yōu)劣短長進行觀照,其敘述語調(diào)也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拉里是由衷的褒獎,對艾略特則是辛辣、尖刻的諷刺。艾略特極其聰明,他削尖腦袋鉆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wěn)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yè)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形跡可疑的古董名畫,并因此而暴發(fā)起來。艾略特是當今商業(yè)社會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則,而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劇說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來證明人生價值的想法是極其愚蠢的。
這本書還要細細品讀,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諸多哲學精神。
《刀鋒》讀后感5
外國的經(jīng)典小說一開始閱讀時總是有點絮絮叨叨的感覺,如果能靜下心來一口氣讀個好幾章,對于我來說才能真正進入作者所營造的那個世界。前段時間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對于作者所塑造的那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非常不理解,讀了《刀鋒》之后,才大概對毛姆這種非常聰明的寫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這兩本小說都是按照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親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來,而且一般會跟主人公的親人或朋友有著非常親密的來往,使“我”能夠從第三方聽到關于主人公的不同階段的故事。
說實話,無論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會非常崇拜,但永遠不會去嘗試成為的一種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說他們看毛姆的書會有種想要立馬辭職去浪跡天涯的沖動,但是沒有幾個人會真正的這樣做!拔摇币彩沁@樣的一個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個尋常的過客,“我”時常勸說他走常規(guī)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盡家財?shù)淖龇,當聽到拉里說他要去做一個出租車司機,“我”覺得他真是瘋了,和拉里去辯論錢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這么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筆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鋒》這本書中,主人公拉里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會喜歡這樣的一位陽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馬伊莎貝爾一開始有著讓人艷羨的愛情,那是少年時代純粹直接的吸引,而當拉里一心要追尋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質(zhì)生活時,伊莎貝爾也很理智地選擇了能夠給她體面生活將她奉為女神的格雷。兩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場面,拉里對于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愿我能讓你認識到,精神層面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動,生活的體驗是多么豐富多彩。可謂生機無限。可謂不亦樂乎。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比擬,就是你自駕飛機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種無窮大包圍著你,使你陶醉于無邊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種欣喜若狂是你不愿用任何世上的權利和榮耀來交換的!
但這種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無法體驗到的,若非拉里能夠一直頭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閑逛,他也無法體驗到這種從容與無窮。而伊莎貝爾想要的是現(xiàn)實世界的從容。他們非常自然的分手,兩人之間沒有一絲不快,還能體面地參加社交活動。
毛姆寫拉里講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為讀者我們跟著“我”去聽他講故事,“我”問出讀者想問的問題,就讓這樣一個人好像與我們有著似遠而近的距離,這是毛姆的聰明之處,他作為一個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讀者一樣的眼光去聆聽拉里的故事。
但我還是沒有理解《刀鋒》這個書名該理解為什么意思,可能還只是讀小說讀了個熱鬧,只能用扉頁的這句話再做個結(jié)尾:
“剃刀之刃難以逾越;
智者云,救贖之道亦是如此!
《刀鋒》讀后感6
“相信人生最大的滿足在于精神生活!睂τ诶飦碇v,用這句話形容他最恰當不過。經(jīng)受過戰(zhàn)火的考驗,經(jīng)歷過戰(zhàn)友拿命相護的震撼,他看似迷茫,實則頓悟,物質(zhì)的繁華,安穩(wěn)的現(xiàn)狀難敵內(nèi)心的空虛,于是他選擇“閑晃”,深入書海,走南闖北,做他人不屑一顧的勞力,以身體的疲憊換取精神的舒展。甚至最后散盡積蓄,亦在所不惜,不管是他的人還是他的心始終都在路上,似乎無論落腳何處都能心安,又似乎哪里都不足以讓自己真正的完全的歇落。
相比拉里,伊莎貝爾恰巧和他相反,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才能帶給她滿足與快樂。優(yōu)雅的儀態(tài),優(yōu)渥的生活,對自己千依百順的丈夫,一對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凡是一個女子該有的她都有了。按說,她該知足,可她卻一邊逢人炫耀著自己的恩愛幸福,一邊還想得到自己昔日戀人拉里的愛,這焉能說不是她精神空虛的另一種寫照?
最是同情那個一生熱衷于上流社會的艾略特,他生命的遵旨似乎就為那一個接一個的豪華派對,似乎只有日夜穿行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想起他臨死前還不忘那一場已被出局的宴會,總會莫名的感到心酸。多少風光無限時的前呼后擁也未必能換來耄耋之年時的噓寒問暖…
關于蘇菲最后的`結(jié)局,也許不能說是最好的歸宿,但那也算是一種解脫吧。本應滿滿的幸福在一夕之間分崩離析,原來從天堂到地獄之間也不過一步之遙。痛失所有,生無可戀之處,選擇游戲余生也許不可取,可也輪不到像伊莎貝爾那樣的人去指手畫腳。(就算她也經(jīng)歷過不幸,丈夫格雷受到經(jīng)濟大蕭條的沖擊,遭遇破產(chǎn),而她的不離不棄一樣讓人動容。但和蘇菲的遭遇相比,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傷口不在你的身上,你又如何知道那究竟有多疼?好不容易蘇菲有了從良的一線生機,終究也毀在伊莎貝爾的一己私欲上。本來可以救她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不成想?yún)s做了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果真是優(yōu)雅迷人的皮囊下依舊藏著人性深處的惡。
你看,毛姆的書總能這樣不動聲色的力透紙背,讓你在隨著書中人物命運的起起落落的同時,不由自主的去陷入某種思考,關于人性,關于生活,關于良善,關于選擇……你未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你至少會漸漸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這個世上,每個人都在奔忙,無論是像特立獨行的拉里一樣瀟灑的只為豐盈的精神而活(其實,大多人做不到如他這般),還是樂此不疲如伊莎貝爾那樣一心追求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大多人都在這個行列),原本都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只是不拘哪樣,都別輕易去考驗人性,別輕易丟棄自己內(nèi)心的良善……
《刀鋒》讀后感7
“你究竟在尋找什么呢?”
“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是書里出現(xiàn)最多的對白。毛姆先生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月亮與六便士》里不顧世俗的斯特里克蘭德,還是《刀鋒》中特立獨行的拉里,都毅然決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傾盡一生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像作家七堇年的詩那樣: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詼諧幽默而又尖銳的筆調(diào),直書人性,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兜朵h》講述的是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歸來的年輕人拉里,在目睹了戰(zhàn)爭時代民不聊生、人們流離失所的慘狀,經(jīng)歷了自己的戰(zhàn)友為救自己而犧牲之后,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zhì)問題。為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與伊莎貝爾的婚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欲橫流的生活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脫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我時常覺得,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終得激起幾聲回響,才不虛此行。拉里這一生輕的像風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卻又厚重的如山間的磐石,正氣長存于天地間。他曾說:“上帝最喜歡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識盡力而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行走在刀鋒之上,向著你心里炙熱的靈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極致,做一名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
《奧義書》有言:“一把刀的鋒刃是很不容易跨過的',所以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蔽覀兂3(zhí)念于物質(zhì)生活的利益得失,對于鋒刃的精神生活總是望而卻步。而拉里,卻是一個如同刀鋒般銳利的人,他以銳意精進的姿態(tài)追尋著解脫之道,為此不惜斬斷一切,越過刀鋒,即使越過刀鋒之后,在刀的那一面,無人等候。拉里曾經(jīng)說過,不急燥,對人顯隨和,慈悲為懷,丟掉一個我字。像蘭道爾南的詩是那樣活著:
我從不與人爭,沒有人值得我與之爭。
我愛自然,其次愛的是藝術。
我向生命之火伸雙手取暖,火快烤殘了,我也準備離去。
也許,在盡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這樣“晃膀子”的姿態(tài),做楊絳筆下的“隱身人”去過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葦以航,跳脫時間的束縛,活出生命的質(zhì)量和高度。這樣的人生不也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嗎?!
《刀鋒》讀后感8
之前讀《月亮與六便士》沒那么喜歡毛姆,讀完這本《刀鋒》倒是愛上毛姆了,讀他的故事很流暢,娓娓道來,每個情節(jié)都有深意。
我挺喜歡埃利奧特的,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極致空洞,終身追求各種名利場,參加社交活動,到死都在想要穿最高貴的那套衣服參加盛會。但是他重視親情,慷慨,不是個壞人。死時,有紅衣主教來,也沒什么痛苦,還挺體面的。這樣的一生很多人評價它空虛,可是誰也不是埃利奧特,他或許覺得一生很值得呢。追求他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并一生追隨,我覺得也挺有意義的。和拉里有什么不同。
拉里不過是追求終極真理,他鬧不清生的'意義,善惡的由來,畢竟他能活下來是運氣(戰(zhàn)友救了他后死了)。他讀了很多書,游歷了很多地方,他從藝術、宗教、理性中尋找答案,他終于找到平和、寧靜,他將“平靜地生活,堅忍地生活,活得有同情心,活得無私、無欲”。
他重新回到美國后,會怎么樣?我想到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拉里是加油站那個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昵稱的蘇格拉底,指引年輕迷茫的心靈,了解和尋找內(nèi)心的力量,終極的意義。完美符合拉里的人設和想象~當毛姆問他,你獨自一人,能對美國人產(chǎn)生多大效應呢?拉里說,發(fā)明輪子的只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引力律的也是一個人。投一塊石頭到池塘,都會改變整個宇宙。任何事情都會產(chǎn)生效應。如果我獨善其身,我的言行仍會影響他人,雖則無異于投石入池塘所激起的漣漪,這漣漪會引起第二波第三波,很可能一些人意識到我的生活方式是不乏快樂和平和的,他們反過來也可以言傳身教。
這不就是加油站的“蘇格拉底”嗎?獨善其身,他在加油站平靜的工作,無私的工作,遇到迷茫的孩子,言傳身教,有耐心,有同情心的,引導他度過難關,向內(nèi)觀,重拾信心和力量,完成一次次奇跡般的壯舉。
索菲,是我很喜歡的角色,用拉里的話說:她有著美好的心靈,有熱情,有抱負,有氣量。他為了理想可以奮不顧身。即便她自尋毀滅的道路盡頭,也不乏一種悲壯的高貴。她那是還是個孩子,我們一起坐在榆樹下讀詩的時候,我怎么也想不到,這個精瘦的小毛孩,竟已種下了精神之美的種子。我特別羨慕這種讀詩的人,我朋友圈有個每天發(fā)布一首詩歌的朋友,有時候能靜心讀一讀他發(fā)的詩,而有時候只能劃過。讀詩的人心中都有一片凈土,精神之美的種子在那兒茁壯成長。
所以看到索菲在車禍中失去至愛和孩子,自甘墮落,抽煙酗酒濫交,顯得那么合情合理,而又悲壯可憐。拉里能救她,拉里想救她,于是和她結(jié)婚。可是她沒能經(jīng)受誘惑。最終的命運也是早就預見的,哪怕不是客死異鄉(xiāng),也是疾病纏身而死。
說到底,這是一本討論如何生如何活的書,活成拉里?活成索菲?活成埃利奧特?
【《刀鋒》讀后感】相關文章:
《刀鋒》讀后感04-06
《刀鋒》讀后感06-29
刀鋒讀后感09-28
《刀鋒》的讀后感02-27
刀鋒讀后感09-24
《刀鋒》讀書心得04-05
《刀鋒》讀后感14篇04-01
刀鋒讀后感8篇10-11
《刀鋒》讀后感(8篇)09-28
《刀鋒》讀后感2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