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讀后感(通用2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誡子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誡子書讀后感 篇1
最近,我在背《經典誦讀》上的《誡子書》,感到寫的特別好。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覺的`文中“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闭f得特別好。這句話的意思︰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我認為諸葛亮寫的很對,我們只有認真學習,多讀書,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多看書,長大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長大相當老師或醫(yī)生,要實現(xiàn)目標,只有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通過刻苦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達到。
誡子書讀后感 篇2
今天我們學了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自己兒子的家書。這家書是誠懇又富有哲理的,表現(xiàn)出了他對兒子的`殷切期望。讓我從中看到了諸葛亮的智慧,也看到了他超越凡人的淡泊,這就是他偉大的原因吧。
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會有很多困難和誘惑,我們都要努力克服它,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誘惑,朝著目標,努力奮斗。我相信,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我會努力,朝著理想努力前進!
誡子書讀后感 篇3
近日讀書,讀到諸葛亮的《誡子書》,給了我很多啟示。
《誡子書》短短八十六字,講透了人生的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是對人的一生的教誨。
這段話,對我教益最深的是“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每每以它勵志,就像是上火喝“苦丁茶”,苦苦地卻提神醒腦、明目益思。
淡泊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它讓我們在現(xiàn)實中,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久久凝視著這兩個字,它讓我們聯(lián)想到大自然中,奔流不息的江水,日夜更迭地平靜流淌,波瀾不驚;巍峨佇立的群山,歷經風雪恒久靜默,逶迤四方;一切海嘯山崩、災難打擊,對于它們都如過眼煙云。人生要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xiàn)目標、理想而發(fā)揮自己的才干。
喝苦丁茶,一根根,墨綠色,卷成細卷,放入杯內,沖入開水,泡好的茶葉子慢慢展開,茶湯清碧,小啜一口絲絲苦味,浸入心脾。然而這種苦澀卻會讓你敗去欲火,頭腦清醒,這就是苦丁茶的彌久不絕的吸引力。淡泊于現(xiàn)代物質生活誘惑,如瓦屋紙窗下飲苦丁茶,于清苦中品味其中的辛甘與清亮。
說它味苦,是因為做到淡泊并不容易,能在各種職場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能在多種奢華物質影響下甘于寂寞,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是對人性的考驗,不是僅有“心態(tài)”就行了,而在于行為上做到。錢鐘書先生,就真正做到了終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錢先生學貫中西,被譽為中國的“文化昆侖”,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鐘書去講學,80年代一節(jié)課酬金就已經1萬美元,交通食宿費全包,但錢鐘書謝絕了。在國內他也堅決不接受采訪,各種講演、學術討論會甚至“國宴”,錢鐘書一概堅辭。文革時錢先生一家擠住一間屋子,冬天火爐都沒地方生,但他們仍然不屑于江青之類提供的大房子,堅決拒絕接受。錢先生的作為就是對淡泊名利的最好詮釋!
自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旬子等哲學家、教育家,到著《誡子書》的諸葛亮,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不養(yǎng)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則難以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更不要說承擔社會責任。懈怠便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便不能治理品性。居里夫人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之后,毅然將原來的100多個榮譽稱號統(tǒng)統(tǒng)辭掉,專心研究,終于又榮獲了第二次諾貝爾獎。這就是以淡泊而明志的又一個典范。心中無塵,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常在你的案頭沏一杯苦茶,溶解你心中的苦楚,讓淡泊常存于心,讓生命更坦然、從容!
《誡子書》,也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用以自“誡”的座右銘,要經常性地自我對照檢查,要善于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思想、靈魂深處的缺點、錯誤,認真反省、檢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覺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的不足之處;清心寡欲,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克服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始終不忘自己應當樹立和已經樹立的抱負和目標,孜孜以求,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不辱沒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只要忠于職守、只要盡到了責任、盡到了努力,哪怕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期的目標與結果,也無怨無悔。
誡子書讀后感 篇4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讀來給我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得不說《誡子書》,令我們受益匪淺。
古言今象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痹诂F(xiàn)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處在溺愛的環(huán)境中。在家庭中,子女們大多被溺愛,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漸漸得欲望愈來愈大,相比對于學習的熱情愈來愈少,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其他孩子與之競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任何的學習緊張感。最終當他們的成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們就會喪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則不能勵精”也。
而下一句則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獨生子女,那就是“險躁則不能治性!奔摧p率和浮躁的行為會讓人無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氣節(jié)和品性。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想一想幾年前的一個新聞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心愛的東西,于是就用力地撕扯母親的頭發(fā),對母親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這時一位善良的.女路人過來勸解,也被這名孩子惡語相加趕走。這難道不是因為輕率浮躁的行為失去了中國應傳承至今的“百事孝為先”的品性嗎?是啊,品性喪失了,傳統(tǒng)喪失了,反觀現(xiàn)在不少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游戲,不給買一些東西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戰(zhàn)自己
難道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說的一樣“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嗎?不,我相信這是不會的。只要我們仍有一顆“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心。就仍會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會最終悲傷困守自己貧窮破舊的家,而是變成一位有著光明前途的志士。在當代,《誡子書》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是我們的人生信條,為我們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誡子書》不愧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它的價值,對后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們?yōu)橹钏嫉摹?/p>
誡子書讀后感 篇5
《誡子書》這篇文章清新淡雅,雖不過百字,但卻以一個慈父的口吻清晰的描寫刻畫出諸葛亮對兒子殷切的期望與諄諄教誨。文章中我了解到了寧靜專一才能修養(yǎng)身心,保持節(jié)儉的作風才能培養(yǎng)美好的品德。
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也要寧靜專一,保持節(jié)儉,做一個有才德的人;不是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無法堅定志向,不是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這告誡了我們做事要有明確的志向,目標;“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辈鸥杀仨氺o心,從學習中積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明確志向就無法成就學業(yè)。
是的,學習、才干與明確志向,它們是互相貫通的;同時最后一句話也告訴我們,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蔽覀円谏倌陼r代就明確自己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夢想同祖國與人民聯(lián)系在一起,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誡子書》這篇文言文告訴了我們做人與學習的經驗,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誨,努力去落實在每一天的中具體行動中,做更好的自己。
誡子書讀后感 篇6
《誡子書》乃是臨終前諸葛亮寫給兒子司馬瞻的家書,從中讀出了一個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的父親對孩子的殷殷教誨和無線期望,如今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過此書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是《誡子書》中的名句,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通過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人不必人前顯圣高人一等,平靜淡泊的生活才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志向,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 篇7
一說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fā)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著自己的家,后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里,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wěn)坐倒數(shù)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jié)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后,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后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fā)。
誡子書讀后感 篇8
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并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斗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于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于千里之外,并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xiàn)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
誡子書讀后感 篇9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qū)區(qū)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fā)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為國,光明磊落,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范,顯現(xiàn)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于《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yè)精神,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為我們領導干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yǎng)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tài)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干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干一番事業(yè),才能得到百姓稱贊。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yǎng)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xiàn)在有些干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者就因不善于修身養(yǎng)性,于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為“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為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fā)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tài)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為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誡子書讀后感 篇10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xiàn)代化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干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yǎng),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么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泰然,穩(wěn)重,禮節(jié),嫻靜,含蓄等等!办o”在身體內部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tài)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tài)。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絡公司CEO陳天橋說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誡子書讀后感 篇11
這幾天忙于學生的復習考試,摘抄了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沒有細品,今天放假了得以靜心細讀,倍感道理深刻!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程,缺乏的就是靜,遇事急躁,好多事情沒有處理好,可事過悔矣已晚。人要有修養(yǎng),要成大業(yè)必須學會靜。人學會了靜辦事就余地,修養(yǎng)也就高。靜下來看周圍事物,花好月圓,人際和諧。平日里有好多人說粗心,其實就是沒有靜下來,靜下來就沒有粗心這事了。我雖已暮年,可還覺得應該加強自己的修養(yǎng),要下決心讓自己靜下來,不求出名,但愿少留懊悔,多些和諧與開心!
靜
“靜以修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散漫的態(tài)度、浮躁的心態(tài)是人生的大敵、青春的敵人,不能去浮躁、持冷靜,是注定難以成大器的。
靜能生慧,遠離喧囂,保持一種獨立思考、心清如水的習慣及心境,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佳境,也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意境!“無為,而無所不為”,寧靜才能致遠。
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霓虹美酒只能是一時陶醉”,多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清如水的心吧!
。ㄋ季w奔流,內心起伏。壁立千仞處,如何無欲??奢儉交錯間,當初的志向是否已無從找尋?就是拿交易來說,好的交易時機,都是在耐心等待后才出現(xiàn)的,不是嗎?)儉
“儉以養(yǎng)德”,“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過于貪圖安逸及物質享受,就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及銳意進取的精神,也難以取得進步。
對于投資界人士而言,巴老、芒老及鄧普頓等人是我們的榜樣。儉,不僅讓我們保持“靜”,也能更好的發(fā)揮復利的神奇力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俗世凡人,難逃萬象誘惑。但是,我理解,要有所成,卻定要經歷“由奢入儉難”的過程。非如是,不足以磨礪內心;非如是,難以堅定心志;非如是,難以找尋內心的本我。)
學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只有熱愛學習、追求真理和自由,才能真正成才。
我們不是天才,刻苦學習之后,我們也許仍只是很普通的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勤奮學習及大量閱讀,至少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平庸。那我們就努力學習、努力經營成功的人生吧!
志
“淡泊明志”,“非志無以成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專注于一個簡單的、單純的、堅定的目標,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相信一定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志向。ㄈ娍梢詩Z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物欲橫流的今天,是否還有君子艱難守望?人浮于世,會否隨波逐流?)
性(情)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要保持好的性情,認認真真的做事,專注、勤奮、持之以恒,不要散漫、浮躁。
從事投資行業(yè),我們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過人的才華和智慧,更需要一種合適的性情、冷靜的頭腦、良好的自制力和一種內在的涵養(yǎng)。
人生只有一次,必須精心設計。青春易逝,時間不可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北府歌中有一句叫做“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必為逝去的青春而憂傷,“勸君當惜少年時”,從現(xiàn)在開始,亡羊補牢,多保持一顆感恩的、耕耘的心吧!
誡子書讀后感 篇12
《誡子書》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對我們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一、勤于開卷,敏于探索。
《誡子書》中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習不僅意味著多讀書、讀好書,同時也是一種責任,一種必備的素養(yǎng)。一般而言,一個肯讀書、肯學習的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yǎng)深厚的印象。一個不學習的人,決不可能做到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清醒與堅定,決不可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決不可能在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思深慮遠、處變不驚。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馬”,不注重學習,導致信念上的動搖、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遠是人的境界所在!墩]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眱刃膶庫o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人如果沒有一種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養(yǎng),沒有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懷,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清代學者胡達源說:“簡默沉靜者,大用有余;輕薄浮躁者,小用不足!比艘靡环N超然的心態(tài)對待眼前的'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大度,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務實,少一點雜念、多一點公心,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羈,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實實地干一番事業(yè)。俗話說:“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水之魚,亡于誘餌!泵鎸艏t酒綠的誘惑,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人不能心態(tài)失衡,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
三、勇于開拓,敢于作為。
《誡子書》中說得好:“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庇袨椴庞形唬袨椴庞型。肩負改革發(fā)展光榮使命的各級領導干部,不管處身于何種工作環(huán)境、何種工作崗位、何種工作條件,不管自己的年齡、資歷、經驗、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對自己能力方面的嚴格要求。一是要創(chuàng)新執(zhí)政理念。
為政一方就是要對一方的民生負責,對一方的資源負責,對一方的發(fā)展負責,既要立足當前求發(fā)展,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著眼長遠謀發(fā)展,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活和發(fā)展空間。二是要堅持集思廣益。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一個人的見識總有不足,領導干部要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三是要力求開拓創(chuàng)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的守舊觀念,在服務經濟、服務發(fā)展、服務群眾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顧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觀念,在精心謀事、潛心干事、專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結合起來,把他山之石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把改革創(chuàng)新與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結合起來,做事而不“作秀”,為民而不擾民,惜民力、解民難,辦實事、求實績。
誡子書讀后感 篇13
從題目中可以知道是一個告誡諸葛瞻的書信,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統(tǒng)治者推為忠軍典型《諸葛亮集》!墩]子書》是其中之一。
本文大概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行為操守,依靠屏蔽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來修養(yǎng)身心,依靠險樸來培養(yǎng)品德,不內心恬淡,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沒有什么可以拿來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要專新,而才干來源于學習,不學習無法增長才干不勵志,就無法學有所就。放縱懈怠則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則不能修養(yǎng)性情。年齡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月色而喪失,最終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窮困潦倒之人住陋室,又怎么來得及。
本文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yǎng)德、貢獻社會。本文的立論: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修身養(yǎng)的要求途徑。闡發(f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闡發(fā)“靜”價值。論征:一、“靜”與“學”“才”“志”關系。二、“淫慢”和“險躁”的害處。三、惜時勤學、奉獻社會。諄諄告誡,修身治學。
在本文中我最喜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句,因為這一句說明了現(xiàn)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我們卻不隨波逐流。迷失方向,這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但是對于后人也要警示作用。
本文主要告訴我們要讀書修身,靜心養(yǎng)德,奉獻社會。
誡子書讀后感 篇14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的養(yǎng)成,要以寧靜專一來修養(yǎng)身心,以節(jié)儉培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的高尚!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下的一封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fā),小小的一封信里 ,我讀出了: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
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說心里只有靜,才是學習的真正態(tài)度,端正好態(tài)度,才能學好習,讀好書。
“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lián)系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長,就必須學習,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
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边@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那么好嗎?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來讀,你就會領悟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用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讀后感 篇15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于世,脫與俗,尊于人,就是因為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鉆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么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后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愿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斗,只有這樣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唯有這樣才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精神的圣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狠人,他們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發(fā)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yǎng)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 篇16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諸葛亮一生經驗的總結和對兒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么偉大的父愛!也是后人教育子孫的楷模篇。誡子書的主要內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養(yǎng)性、以節(jié)儉、樸素來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要淡泊名利。學習時要清靜,努力而有毅力,要有遠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學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華隨時日流逝,意志也隨時日消磨,就會變得如枯黃的葉子一樣,被時代拋棄。最后只能悲傷地守在自己貧窮的茅廬里,后悔也來不及!
諸葛亮不僅告誡了他的兒子,同時也告誡了我們,讓我明白做什么事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志向!靶闹袥]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心中有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但是,光說是不行的,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努力去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少的時候要扎實基礎,充分地汲取知識,好好學習。不然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等到老的時候,才后悔,空悲切,時不再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
現(xiàn)在我六年級了,更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盡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學。考上理想的中學就要付諸于行動。這段時間,我的收獲本寫的作文進步不小,這與楊老師倡導的課外閱讀影響極深。我要讓課外閱讀積累的素材,充實我的收獲,有質有量,做好每天有價值的收獲!
“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學任何東西,首先要靜,這我深有體會,從小學毛筆時,就是練靜心,心里急躁,是學不好的。偶爾的時候,作業(yè)多了,又想看電視,然后就馬馬虎虎地做,字跡也潦草了。當本子發(fā)下來,錯的一塌糊涂,好慚愧!這就是首先沒有靜下來,長期草率、浮躁就會荒廢學業(yè)。
戒子書——一篇意義深遠的古詩文。它讓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終身受益匪淺!
誡子書讀后感 篇1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后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上攵,人們?yōu)榱思o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么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xiàn)在又有誰有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后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yǎng)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后感 篇18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晚年寫的一封家書,意在告誡自己的兒子要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以免在時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無成。
這篇《誡子書》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把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學習與成才的關系、放縱怠惰和狹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費時間、喪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讀來發(fā)人深省。這封家書是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寫的,既是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同時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人生體驗的高度概括。諸葛亮之所以成為歷代為官的楷模、民間智慧的化身,這與他一生為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這封家書一個“靜”字可謂道破了人生之真諦。當今世界,紛繁嘈雜,最難的就是這個靜字。大家見面,無非一個忙字;忙忙碌碌,爭名逐利,哪里能靜下心來讀書、思考?一個“儉”字,是陶冶情操的關鍵。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我們還貧窮的`時候,節(jié)儉是一種被迫的行為;當我們富起來的時候,就更難保持節(jié)儉的操守了。至于懶惰、急躁、浪費時間等等毛病,更是充斥著人們的每一個角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哀歌,也總是在一代代流傳著。
在一些人的辦公室或書房中,常常會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的匾額或條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種至高目標。作為座右銘,用意自然是極好的;經?纯,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好的心態(tài)。但事實上,經過縮編后的這兩句話已違背了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個“非”字、一個“無”字,深刻體現(xiàn)了諸葛亮告誡、警醒的態(tài)度!墩]子書》不是表達濃濃愛意的普通家書,而是表達了面對復雜人生必須作出的一種堅強選擇。
誡子書讀后感 篇19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yǎng)德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yè)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活得充實、輕松。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而消磨!吧賶巡慌Γ洗笸絺,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后感 篇20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教導他的兒子注意要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兒子的品德。這一句話讓我感受最深了﹗因為這一句話也是教導我們要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的良好習慣。
《誡子書》這篇文章,教導我們要想君子一樣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要看輕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寧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目標。可是,時間的流逝是那么地飛快。轉眼間,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變成了一個上六年級的大孩子了。我們小的時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過去了,現(xiàn)在才開始培養(yǎng)好的品德,好像有點晚了?墒,《誡子書》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生下來就很聰明。不用很多天培養(yǎng)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雖然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雖然他比我們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們高尚得多。那是因為他的父親教導的他嚴格。長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績。雖然他很聰明,但是他的父親還是教導的他很嚴格。我想﹕我們以后要好好學習,要想諸葛瞻學習,學習他的聰明機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們嚴也好,不嚴也罷。只要我們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兒,就可以取的好成績。我們也要像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他的機智和勇敢都已經傳到他的兒子身上了。
誡子書讀后感 篇21
《諸葛亮集》里有《誡子書》現(xiàn)與大家分享。
“夫君子之行,靜已修身,儉已養(yǎng)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陰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近乎“神人”的一朝宰相,為其兒子不可謂想的不周,教的不嚴,路不可謂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謂分得不清,其結果如何?
在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無論史書還是演義,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關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許記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子在父親死后,近似于“隱士”,是“無聞”之“賢達”。直至司馬昭派鄧艾入川,兵臨成都城下,才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出場。而此時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華的呢?《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可用“悲壯”兩個字概括。他們先是用“先父的'靈牌”嚇了敵人一跳,趁亂打個小勝仗。但敵人一緩過神來,便以區(qū)區(qū)偷渡陰平的幾萬人馬,殺得諸葛瞻全軍片甲不留,可嘆諸葛瞻這位“戰(zhàn)神”之后,血涌戰(zhàn)場,馬革裹尸!你不能不稱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嘆其“何其哀也”。
如若諸葛孔明在天有靈的話還不氣的一佛出世,二佛再升天。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現(xiàn)如今我們怎樣教育下一代來奮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無論從智力,地位,各方面我們都無法與孔明相比,他都沒有造就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們怎么辦?有人嗤之以鼻:“都什么社會哦?現(xiàn)在教育戰(zhàn)線上師資雄厚,軟硬件齊全,非過去可比!蔽页姓J,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你別忘了,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不良網絡的泛濫,若隱若現(xiàn)紅燈區(qū)無窮的誘惑,更使的我們對下一代擔心,對他們的教育倍感束手無策。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闭f的好啊,看來我也的先學會“靜”,再去教育下一代吧。
誡子書讀后感 篇22
《誡子書》寫于公元234年(屬漢建興十二年)。是時任屬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家書。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練的筆法闡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勸勉兒子勤學勵志,奮發(fā)圖強要從淡泊寧靜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系統(tǒng)地歸納了做人治學的經驗,圍繞靜字勸學,指出了險躁的危害性。
圍繞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諸葛亮教導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鼓勵兒子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于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系;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放縱怠慢的嚴重后果。
《誡子書》體現(xiàn)了諸葛亮重視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馬虎,作風嚴謹?shù)木瘛<葒栏褚螅盅普T,耐心引導,容情于理。讀后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寫《誡子書》時,諸葛亮尚在前線與勁敵鏖戰(zhàn)。他為了屬漢國事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盡頭,始終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只能于戎馬倥傯之際把想念兒子的情絲與指望兒子茁壯成長的希望凝結在紙筆上,留做兒子成長的永恒動力。
《誡子書》以獨到的卓見,寥寥數(shù)語,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思想,對于封建社會身居顯要位置的諸葛亮來說,提出這樣的觀點,很不容易,由此看來,諸葛亮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他的這些閃爍著智慧的家教思想歷來被人們所推崇,不僅在當時對受勸者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廣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畢竟它濃縮著諸葛亮這位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畢生生活經歷和成功的人生體驗。
誡子書讀后感 篇23
每當背誦“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兩句的時候。就會聯(lián)想起現(xiàn)實中的一些事來:有的教師職稱沒有評上的時候,或者在單位沒有評上先進的時候,或者看到別人被提拔,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的時候,就想不開,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什么呢?為什么好處總是別人的?于是就煩惱生氣,甚至得病,影響身心健康。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開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xiàn)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為我們的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yè)奉獻、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xiàn)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誡子書讀后感 篇24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于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么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里只是說“農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并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著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含。在這物欲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yè)。想創(chuàng)業(yè)、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xiàn)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夢想,就要打好基礎,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后,周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chuàng)業(yè)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里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于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讀后感 篇25
三國時期一代名相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強調了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xiàn)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樣,現(xiàn)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么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yè)。“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用通過“靜”來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誡子書》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彼ㄟ^這句話告訴諸葛瞻努力才能通過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墩]子書》說:“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通過這個告訴兒子,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節(jié)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誡子書》對我我們大學生也很有教育意義,大學生大多愛好廣泛,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諸葛亮28歲就當上了蜀國的軍師,如若不是靠著一身凌然正氣,始終保持著廉潔之心又如何為世人所稱道?而今,諸葛亮成了眾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為歷代文人與官員的楷模,不得不說,廉潔文化發(fā)揮了很大的功效。
【誡子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誡子書》教學反思02-04
《誡子書》教學反思7篇03-31
誡子書讀后感04-07
誡子書讀后感04-14
《誡子書》讀后感04-30
誡子書讀書心得12-01
讀《誡子書》有感04-19
誡子書讀后感范文05-18
《誡子書》讀后感(精選16篇)11-02
誡子書讀后感(10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