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0篇
當讀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
自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每一年的繼續(xù)教育中,我都會陸續(xù)地接觸并學習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時也觀摩過一些在課程改革中大膽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學校,如泗縣靈童學校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等,我也曾經(jīng)想把這些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進到我的課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拋棄了,究其原因,我認為責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論水平不高、實踐經(jīng)驗不足、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同時,我也深刻意識到教育只有在不斷地探索、嘗試、實踐、反思、改進中,才能得以發(fā)展,才能有所進步。作為教師,只有勤于學習、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悄悄的發(fā)生改變。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豐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在悄悄發(fā)生變化的教室和教師,讀了這本書,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在積級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fā)展。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學生的角色在不斷地發(fā)生轉變,學生由原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探索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正是這種理念的指導和影響,有部分的教師開始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著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學中安排了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的內容,也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教師故意創(chuàng)設懸念,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確,這一系列的變化,使現(xiàn)在的教室充滿了活力,由原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學生主動探索、實踐交流,從而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然而,在變化的背后又顯露出一些尖銳的問題。
1、 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杜郎口中學的教室里把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的授課時間總和固定在不超過5分鐘,剩下的40分鐘全部交給學生,這短短的5分鐘,是否能夠有效的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這值得深思。這種對教師的授課時間進行硬性規(guī)定的做法,我認為是不妥的,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當課堂上教學秩序混亂時,教師所扮演的是一個組織者的角色;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所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時,老師應扮演一個合作者的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會的知識不說、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能夠學會的知識不說,對于學生通過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識教師要予以適當?shù)囊龑;“該放手時就放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溫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抵達知識的彼岸;“該教師沖鋒陷陣時,絕對不能退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一味地把課堂全盤交給學生,當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明確目標時,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這時教師就應該沖出來,為學生指引方向,排憂解難。
2、 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在現(xiàn)在的教室里,處處都洋溢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濃郁氛圍,現(xiàn)在的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也非常重視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于是乎,在課堂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問題探究失去價值、氣氛活躍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的話題,我認為學生只有在充滿學習激情、興趣盎然的狀態(tài)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取新知,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為他的喝彩,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書筆記。
一、為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
說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閱讀的欲望,總是以為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xiàn)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因為閱讀任務,帶著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后,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tài)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tài)度的印象。他作為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說的“一直在積極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等,看過數(shù)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里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直堅持做著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為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獲,認為“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發(fā)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為此他發(fā)現(xiàn)“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為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著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通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xiàn)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里的現(xiàn)實”。
佐教授還對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xiàn)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_息息相通”中,認為“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敘述著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終于選擇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yè)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起經(jīng)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后,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為之可惜,深深嘆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fā)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對比之下,我在為佐教授的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之余,也重新審視自己,盡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盡管一直堅持著,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為借口就放棄繼續(xù)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為潤澤的教室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去面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3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以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本書以創(chuàng)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為主線,結合課堂實踐揭示這種課程形態(tài)為實踐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從而引發(fā)課堂和學校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下面就讀了這本書后談一些我的想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沒有回頭路。在今天,教書育人僅靠敬業(yè)來支撐遠遠是不夠的。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遠遠勝于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我們的`眼光絕不能僅僅放在升學上,更要看到孩子們五年、十年之后的發(fā)展。
佐藤學教授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所謂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是指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家長和市民也參加學習,共同發(fā)展。
學校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chuàng)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教育學生不單單是學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應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豐碩的成果。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fā)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弊髡哒J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用心傾聽,更有利于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如化學《溶液的形成》一課中,我們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的導入是通過把概念設成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看書的,并在課堂中講評這個概念。學生基本是靠死記硬背掌握這個概念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學生不知道為什么會提出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這是因為學生缺少對日常生活的切身體會,只有讓他去親身體會,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懂得提出問題,并努力去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去體會,我們做了這樣的修改,假設過年的時候老師到你家去玩,你會沖糖水給老師喝嗎?老師想喝很甜的糖水,你會怎么做?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這樣一改,學生覺得這個問題比較貼近生活,會主動的去完成這個家庭小實驗,在他切實體會后,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一些想法,從而懂得溶液為什么會被分成飽和與不飽和溶液這兩種情況,有心的同學還能發(fā)現(xiàn)這兩種溶液之間的轉換。有的老師會說,“這樣改過以后,給學生的空間是大了,但是教學難度加大了,沒有以往的學案容易操作了,因為學生根本不會討論,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睂嶋H上學生遠比我們想象的能力要強的多,關鍵是我們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師不是“演員”,學生更不是“觀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的作用就是“劇本”的編寫和活動的組織。所以,請相信學生,他們遠比你想象的優(yōu)秀,他們會觀察,會思考,會提問,會解答,解放我們的思想,才能讓學生飛的更高!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4
從群共享中下載了《靜悄悄的革命》。仔細拜讀后,發(fā)現(xiàn)日本的教師和我們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虛假的主體性,懸在半空的主體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導的潤澤的教室正是我們此刻在發(fā)奮的目標,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教師的慣用語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一樣的是他們反思研究后的成果,我們遠不可及。
日本發(fā)達的原因就是政府、社會、百姓對教育重視,日本課改的實施早于中國十余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學者致力于教育改革,那時的中國恢復高考不久,進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學者擁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論,并在全世界加以推廣,我們也喊上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致力于理論研究的中國教育家卻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幾趟國門就在研究室里硬生生地搬抄了歐洲的教育體制,當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時候,我們最后醒悟,回過頭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新世紀伊始所謂的課程改革的精髓內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這樣的吻合,遠的不說孔子是萬師之表,還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國人借鑒,卻被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見,幸虧還有個陶行知能夠標榜,這豈不是中國教育家的悲哀!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并且作為一個日本人,他透過實踐居然成功了。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到,佐滕學先生,他該是怎樣一位樸實、認真、講究實效的學者啊。他流連于無數(shù)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將一切收納于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fā)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筑“相互學習的關聯(lián)”,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xiàn)”為單位的“登山式”的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佐藤學先生個性強調老師的傾聽。這一點倒是和我博文中提出的要聽懂聽清學生的回答,不曲解,有差不多意思。教師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構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持續(xù)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是的,學生之間的傾聽,在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教師要相機介入,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明白,學生的相互傾聽始終伴隨著教師對學生發(fā)言的傾聽。那種僅僅接收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有利、有用的信息的“假意傾聽”,實際上心里是容不下學生的,甚至扭曲了學生的真實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遇到過一個曾是舟山中學的某一屆全省理科狀元,跟此人聊天很帶勁,你問什么,他答什么,言簡意明,從不王顧左右而言他。我也曾不止一次比喻和此人聊天就象打籃球,相互之間的傳球,球飛得過來,接得住。巧得是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他說“……未能接住“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如果持續(xù)的話,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不生就會變得厭惡投球,甚至還會厭惡他們自己。結果,僅僅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教師棒球手套情狀況的學生,才能瞄準教師準備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過去。當然,明確地控制教學的進程是教師必要的工作,而在此這上首先讓教室里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嗎?再說深一步的話,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應對學生,去接信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是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這種以傾聽為基礎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既包含了“量體裁衣”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了“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潤澤的教室才能生成。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讓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作為發(fā)達國家的日本,實施這些尚有難度,我們肯定有更大的困難。但是,他給熱愛教育事業(yè)的精神,告訴我們當教師必須要做個有心人,啟發(fā)我們多去關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就應“視而不見”的問題,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反省、改善。在我們沒有力量改善很多的狀況下,哪怕改善一點點,也是我們的進步。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5
《靜悄悄的革命》,初聞書名,很難想象這是一本教育學書籍!鹅o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xiàn)“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二十多年來,他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與校長、教師們一道研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日本學校現(xiàn)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這種傳統(tǒng)教育挑戰(zhàn)。但是,它決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所說:“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毕旅婢臀易x了這本書后談一些我的想法。
1、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說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yōu)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獲,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guī)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發(fā)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办o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匯看似相反,其實并不然!办o悄悄”是一種學習環(huán)境,是教學改革發(fā)生過程的一種狀態(tài);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lián)系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獲。
2、佐藤學先生還提出了對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來說,自由、公開和批評都是必要的。學校內的教研活動也要保障每一個老師的自由創(chuàng)造,將實踐向許多人公開,如果不能得到來自各種立場的批評的話,發(fā)展是不可能的。但是僅僅公開特別準備的活動是沒有必要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與參觀者一起探索那些與學生一起交往、進行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契機。而事實上,許多學校為了自己的面子,在進行開放活動前,不知要做多少的準備工作,有時一堂課竟然要試教八、九次,這樣的活動能保證是真實的嗎?觀摩的老師究竟能學到多少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呢?我很佩服佐藤學先生的勇氣,他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相信一定會得到所有老師的共鳴。如果只是為了面子或形式,那么改革就不會深入,只有通過對日常教學的評估,通過研討會的召開,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指導,才能使學校的改革脫穎而出,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從而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我相信每一位認真讀過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會和我一樣受益匪淺的。很多內容還是使我時常問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值得在我整個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投身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6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扎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yōu)槲依硐胫械拈_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fā)現(xiàn):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里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xiàn)出觀望、漠然的態(tài)度,那神態(tài)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愿。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發(fā)奮地探尋著、摸索著——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叭毡镜慕處熞苍谶咉w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著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fā)了我的'共鳴,現(xiàn)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于無數(shù)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將一切收納于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fā)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透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chuàng)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弊x著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zhí)著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皩W”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此刻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就應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聯(lián)為出發(fā)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xiàn)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fā),經(jīng)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透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xiàn)實,并取得豐富的經(jīng)驗。能夠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guī)砹嗽S多思考、啟示。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7
今天,有幸拜讀了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
印象中,似乎從未如此認真地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閱讀一本書,更別提這類看似深奧、專業(yè)且無生動故事情節(jié)的書了。在讀書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葉,囫圇吞棗。但是讀到書中"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語言~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這一小節(jié)時,卻讓我深深為之動容。
書中談到,對于一名老師來說,傾聽,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細細品味下來,卻獲益匪淺。在大多數(shù)孩子眼里,老師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面前,讓他們敬而遠之,難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師面前不敢動,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讓其與你心之相通,是否應該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呢。
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自己也是有一些親身體會的。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的總是那么幾個人,而且是學習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大多數(shù)學生則成了聽眾,年級越高這種現(xiàn)象越明顯。
我們不妨跟學生說一些譬如"你比老師的'思路還清晰啊","你的回答有點兒幽默呢","原來如此"之類的話,來引起孩子的共鳴共感,從而也激發(fā)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當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時,便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其優(yōu)點與特長,這時,我們是否應該適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呢;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如用愛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實的聽眾,讓其敞開心扉;對于成績差些的學生,我們不是一味地責備與諷刺,當他們做錯題目的時候,不輕易下結論,也聽聽他們的想法,然后因勢利導地予以糾正和鼓勵。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獨特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說得真好!
當我們還在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難管,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們溝通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有沒有真正放下所謂的"權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討論每個問題、每件事情呢。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終其一生,陪伴,傾聽,理解,包容,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8
從群共享中下載了《靜悄悄的革命》。仔細拜讀后,發(fā)現(xiàn)日本的教師和我們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虛假的主體性,懸在半空的主體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導的潤澤的教室正是我們現(xiàn)在在努力的目標,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教師的慣用語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同的是他們反思研究后的成果,我們遠不可及。
日本發(fā)達的原因就是政府、社會、百姓對教育重視,日本課改的實施早于中國十余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學者致力于教育改革,那時的中國恢復高考不久,進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學者擁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論,并在全世界加以推廣,我們也喊上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致力于理論研究的中國教育家卻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幾趟國門就在研究室里硬生生地搬抄了歐洲的教育體制,當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時候,我們終于醒悟,回過頭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新世紀伊始所謂的課程改革的精髓內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這樣的吻合,遠的不說孔子是萬師之表,還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國人借鑒,卻被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見,幸虧還有個陶行知可以標榜,這豈不是中國教育家的悲哀!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并且作為一個日本人,他通過實踐居然成功了。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到,佐滕學先生,他該是怎樣一位樸實、認真、講究實效的學者啊。他流連于無數(shù)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將一切收納于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fā)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筑“相互學習的關系”,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xiàn)”為單位的“登山式”的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佐藤學先生特別強調老師的傾聽。這一點倒是和我博文中提出的要聽懂聽清學生的'回答,不曲解,有差不多意思。教師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是的,學生之間的傾聽,在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教師要相機介入,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學生的相互傾聽始終伴隨著教師對學生發(fā)言的傾聽。那種僅僅接收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有利、有用的信息的“假意傾聽”,實際上心里是容不下學生的,甚至扭曲了學生的真實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遇到過一個曾是舟山中學的某一屆全省理科狀元,跟此人聊天很帶勁,你問什么,他答什么,言簡意明,從不王顧左右而言他。我也曾不止一次比喻和此人聊天就象打籃球,相互之間的傳球,球飛得過來,接得住。巧得是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他說“……未能接住“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如果持續(xù)的話,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不生就會變得討厭投球,甚至還會討厭他們自己。結果,僅僅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教師棒球手套情狀況的學生,才能瞄準教師準備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過去。當然,明確地控制教學的進程是教師必要的工作,而在此這上首先讓教室里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嗎?再說深一步的話,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對學生,去接信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是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這種以傾聽為基礎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既包含了“量體裁衣”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了“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潤澤的教室才能生成。
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讓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作為發(fā)達國家的日本,實施這些尚有難度,我們肯定有更大的困難。但是,他給熱愛教育事業(yè)的精神,告訴我們當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啟發(fā)我們多去關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應該“視而不見”的問題,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反省、改進。在我們沒有力量改進很多的情況下,哪怕改進一點點,也是我們的進步。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9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閱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理想。我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yè)精神、嚴謹?shù)膽B(tài)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靜靜讀來,收獲頗豐。下面我就其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閱讀之中,令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關于“傾聽”這一主題;ハ鄡A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追求一個“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因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fā)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我們的教室從表面上看,熱鬧非凡,小手如林,但真正思考的學生卻很少,同時,那些有模糊意見的學生則更是縮在了人后,不敢發(fā)言,我們看到一節(jié)課順利地進行完了,中間沒有阻礙,沒有爭議,那么這樣的一節(jié)課有多大意義?改變這樣局面的首要任務是,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用心地傾聽,在此基礎上,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用心的傾聽,那么這樣將比熱鬧的發(fā)言效果好很多。
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多少時候是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呢?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我懷里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發(fā)言不耐心聽,不加以辨析,學生回答中明顯的錯誤,也會充耳不聞,甚至還笑著鼓勵:“你說得真好!你真聰明!”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我們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認真傾聽。其實我們老師更是如此,應該學會傾聽,更要善于傾聽。佐藤學先生的分析,促進了我對孩子學習方式的進一步認識,我也將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創(chuàng)造以聽為中心的教室,培養(yǎng)合作學習、交往學習的學習者。
關于“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我在教學中也努力想做到這點,但卻感覺難度較大。如今的孩子,個性都很強,比較自我。作為教師,要把整個班級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朝著一個中心點聚集,而將潛力發(fā)揮出來,再對教學活動予以反思,及時反饋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挑戰(zhàn)。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勤于思考、反思、總結,從而讓我們成長得更快,也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我總會抱怨工作太忙碌,教學事務太繁瑣,以此作為推托反思的理由,但現(xiàn)在仔細一想,如果少了這一環(huán)節(jié),怎能讓課堂變得更鮮活、更精彩呢?
佐藤學重視學校本身的校本教研,他反復強調,每個教師都要打開自己教室的大門。而校本教研注意的途徑是聽課研討。一直以來,我總是對上教研課有抵觸情緒,一方面因為要花較多時間、精力去準備而感到煩躁,另一方面害怕在同事面前暴露出教學方面中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上課方式被他人指手畫腳……而閱讀了佐藤學的觀點,讓我有了啟示。教研課上,老師們會仔細地記錄執(zhí)教老師的教學過程,認真地思考、評析,骨干教師會將自己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傾囊而授,為青年教師指點迷津……教研組內的老師只有相互聽課,相互指出缺點,相互探討,才能讓每位老師取得進步,學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所以上公開課是正常的`,我們也應該接受推門聽課,主動讓別人聽自己上課。書中道出了我們教研課真正的目的,也讓我也明白了教研課本身的意義。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對于我們教師很有借鑒意義,令我受益匪淺。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多去關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省、改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純真活潑的生命,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教育教學所帶來的樂趣!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0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獲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zhàn)——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qū)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說,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fā)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革命”!斑@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相關文章: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8-21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8-21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9-01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08-28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08-24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5篇08-27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0篇08-24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5篇08-24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1篇08-24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通用10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