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富論》讀后感 推薦度:
- 國富論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國富論讀后感(通用1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富論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富論讀后感 篇1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由亞當·斯密于1767年開始著作,歷時6年,終于完成《國富論》第一稿。之后3年,又進行重新修訂,于1776年正式出版該著作。十年磨一劍,《國富論》在經濟思想史上構建了第一個適應現(xiàn)代市場經濟關系的經濟學體系,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在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的當下,反思經濟危機爆發(fā)的來龍去脈,很多人開始從傳統(tǒng)經濟學著作中找尋蛛絲馬跡。可見《國富論》等經典著作對現(xiàn)代經濟建設的指導意義非同一般,對引導人們走出經濟危機大有裨益,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恒魅力。
《國富論》一書分別由:論勞動分工及分配,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論各國財富增長的方式,論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論國家的財政這五大部分組成。
在“第一章:論勞動分工及分配”中,亞當·斯密從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著手,經過深入研究后他認為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同時,勞動分工也促使勞動生產專業(yè)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勞動產品的交換迫在眉睫,而交換所需的媒介——貨幣也是呼之欲出。產品的最終歸宿為:勞動資本、資本利潤和土地地租三項。 在“第二章: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中,亞當·斯密開創(chuàng)性地把資產細分為用于消費的資產(維持日常生活的產品)、固定資本(機器和設備)和流動資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貨幣),這樣深刻透徹的見解史無前例。另外,亞當·斯密還劃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剖析了人們的借貸行為,分析了資本運用方法的不同對生產性勞動產生推動作用的差異。
在“第三章:論各國財富增長方式”中,亞當·斯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給歐洲各國帶來的社會結構上的巨大變革出發(fā),研究其財富增長方式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農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農村的興起推動城市的進步,最終加速國家財富的增長;第二,地主兼并農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產方式的改革,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權利、地位和財富);第三,都工商業(yè)的增加與富裕,對農村的改良與發(fā)展有三大貢獻——首先,為農村的土地生產物提供一個巨大而便利的市場,從而鼓勵了農村土地的開發(fā)與進一步改進。其次,城市資本轉入農村,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后,還有一點往往不為世人所注意,卻是最重要的:農村居民一向與鄰人爭斗,對雇主依附。工商業(yè)的發(fā)達,逐漸使他們獲得秩序、組織、個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論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中,亞當·斯密總結了不同時代產生的'兩種不同的關于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體系:其一,為重商主義,是18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種經濟政治體制。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的國力基于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于進口額——所獲得的財富,相應的重商主義政策下兩大主富國裕民的途徑就是限制進口(關稅壁壘)和鼓勵出口(出口退稅)。而亞當·斯密卻在本書中抨擊了重商主義,他更提倡自由貿易和開明的經濟政策。其二,為重農主義,重農主義由十八世紀50~70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派(重農主義學派)提出。重農主義者以自然秩序為最高信條,視農業(yè)為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認為保障財產權利和個人經濟自由是社會繁榮的必要因素。同樣,重農主義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也不為亞當·斯密所倡導。
財政問題可謂是國之重中之重,也是一個很繁瑣的難題。為此,亞當·斯密在“第五章:論國家的財政”中對于財政難題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首先,他確定了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原則,把政府的職能界定為:抵御外敵入侵、維持社會秩序和建設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國民;同時,提出了著名的四項征稅原則:公平原則、確定原則、便利原則、經濟原則。
《國富論》共五篇內容,其中第一、二篇為基本經濟理論(增加國民財富的兩條途徑),第三篇為經濟史(佐證兩條途徑),第四篇為經濟思想史(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第五篇為財政專題(一個保障——經濟自由主義),總的概括為: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國富論》主旨是富國裕民,而增加財富主要有“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換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靠資本積累和資本合理運用來提高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的比例;在實現(xiàn)這兩條途徑的過程中,堅持經濟自由主義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國富論讀后感 篇2
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與準確的數(shù)字,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shù)字與因素一并考慮,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定了基礎。讀了他的《國富論》,我有了一些認識和收獲,同時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國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于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tǒng),而亞當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見的手”開啟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兩手抓,既要給空間市場,政府也要適當?shù)睾暧^調控。
該書第一篇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人民的順序。首先就強調了分工的重要,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以扣針制造業(yè)為例,如果由工人們各自獨立工作,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制造不出來,可是如果分配每個操作給不同的工人讓他們只攻一兩方面的操作,那十個人每日就可成針四萬八千枚,即每人每日就能制造四千八百枚,因此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勞動生產力,從小小的扣針制造業(yè)就能看出,如果沒有分工,沒有成千上萬的人幫助協(xié)作,人民不可能如此方便的使用著我們再簡單熟悉不過的許多日用品了。有了分工,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只能滿足自己欲望的極小部分,大部分欲望要用自己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來交換,因此,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再接下來就是對貨幣和商品的價格的探討。斯密說,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變的勞動,才是最標準的,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
第二篇是論資財?shù)陌l(fā)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可以用來生產,制造或購買產品,然后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可以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chuàng)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斯密說,有一中勞動資本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因為可以成產價值,所以稱為生產勞動。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jié)儉,而不是勤勞。
第三篇是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斯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商業(yè)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xiāng)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講的是歐洲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史。
第四篇是論政治經濟學系。所講內容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宏觀控制下的市場經濟的一個寫照,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上壟斷權的各種產業(yè),往往受到極大的鼓勵,并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yè)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yè),并引導其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也許并不十分明顯,由于壟斷提高了商業(yè)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止了土地改良……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yè)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資本的自然增加,不會增加國民資本利潤總額,而是減少了這一總額。因為大資本小利潤(薄利多銷)比小資本大利潤能提供更多收入,壟斷雖然提高了利潤率,但肯定比沒有壟斷時候少由于壟斷,所有收入的來源,勞動力的工資,土地利潤,都不如沒有壟斷時候那樣充裕。所以,壟斷是為了一個小階層的利益,而傷害了其它的所有階層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種學說,如果試圖通過特別的鼓勵,違反自然趨勢將更多的社會資本吸引到一特定產業(yè),或試圖通過特別限制,將本來可以投入某一特定產業(yè)的資本抽走,實際上都有悖于他要促進的主要目的。這將阻礙而不是加速社會真正富強的進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真正價值。
第五篇是論君主或國家收入!秶徽摗菲鋵嵤欠磳φ深A的。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就在于保護國家安全、保衛(wèi)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維持公共事業(yè)。在此他談論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他非常偉大的地方,另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稅賦四原則:平等、確定、便利、節(jié)省。
《國富論》是部偉大的著作,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應該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考慮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要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fā)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的利益的人們推動,而不是政府。
國富論讀后感 篇3
我對經濟學的認識向來籠統(tǒng)而寬泛,咱們說《國富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圣經,不如說他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圣經來的準確。通讀《國富論》,斯密大致想告訴讀者的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大致歷史及其中的規(guī)律,并且告訴咱們要如何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健康得走向富強。個人覺得,在《國富論》中是有一些貼合當時英國社會的問題,然而正如編者所說,這畢竟是3個多世紀前的作品了,畢竟會有一些對于現(xiàn)今世界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書中出現(xiàn),然而讀完《國富論》后,我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首先,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正因工人們能夠更加熟練而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情。然而斯密認為,人們在分工前,在各行業(yè)表現(xiàn)出來的天賦差異是很小的,相反,人們在社會分工才能上的不一樣是分工的結果。因而我認為,從倫理學上說,不一樣職業(yè)之間的歧視是不合理的,術業(yè)有專攻,要是在原始社會,不一樣職業(yè)之間的差別也只是物物交換時交換的物品不一樣罷了。另一方面,我本以為人們的天賦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比如有的人說我不鐘愛學數(shù)學,不鐘愛這個那個的,我分析個人經歷及對周圍人們行為的思考后認為,這些只但是是借口罷了。人們是不存在譬如“我學不好數(shù)學”的說法的。只但是是你在從事某項工作初期,是否有所成,是否得到褒獎,是否樹立了足夠的自信。當你得到認可后,一般狀況下你會鐘愛所從事的工作,從而更加多地練習,練習越多,越是精于之,漸漸地,便成為了這方面的專業(yè)人士或是能手。反之則越發(fā)認為它枯燥無味,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漸漸便遠離這一行了?突J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和工作中都能得到樂趣,然而那些只能在娛樂中找到樂趣而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是可悲的,正因他將在生計中掙扎而并不愉悅。因此,what ever you do,do it well。
斯密認為,社會要發(fā)展,市場就要廣闊,市場要廣闊,交通物流就必須要便利,這樣才能有足夠的洞來填滿人們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或者說分工程度與交換價值)。
第二,此書給了我關于貨幣的一個新的認識,雖然還不全面,然而我卻不由得對手中著看似理所當然的紙幣的存在感到驚嘆。
斯密認為,貨幣是一種每個人都想拿來交換的東西(不得不說,每個人內心對黃金發(fā)自內心的喜愛的確為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益處,且碰巧的是,黃金還很易于分割)。而紙幣代替金銀成為貨幣的方便之處在于紙幣制造費用比鑄幣便宜且鑒別假幣比鑒別黃金純度簡單。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上的,而這一信任的普遍達成從某方面說也是來之不易的。
第三,說到貨幣,咱們便不得不說財富。貨幣與財富是緊緊相關但卻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財富是與消費這個動作緊密關聯(lián)的,財富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也就是說,消費品,其實就是財富,一切能夠被耗損成為垃圾的東西就是財富。換句話說,要是黃金除了當作貨幣沒有任何作用(首飾飾品業(yè))且不會耗損,那么采金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就是零。然而就算是紙幣會被耗損,因而貨幣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消費品,一臺汽車一樣,國家要用它,因此造幣業(yè)工人勞動生產的紙幣可否認為是國家的消費品呢?但貨幣很定不是市場的消費品,因而貨幣只能代表購買力(在某種信任下 ),而不是財富。因此貨幣的價值,就應總是與國民生產的'價值相匹配的,否則貨幣價值便會改變。
此外就是作者對發(fā)展國家的一些看法,物流通商業(yè),做國內物流最能促進國家的發(fā)展,而幫其他國家做物流,商人只能得到的是資本利潤,卻為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基于前應對財富的解釋,咱們就應能夠像這樣明白,為什么像阿富汗,非洲,阿拉伯地區(qū)這樣盛產鉆石,金銀以及石油的地方卻很難發(fā)展為富足的國家,正因他們國內生產的可供消費的食物,布料是很有限的,國家超多收入來自少數(shù)產業(yè),導致貧富懸殊大,社會總體進展緩慢,貨物供不應求,超多依靠進口。
個人在書中的另一個體會是關于法律的,在說道法定最高利息時說道,制定過低的利息容易使大多數(shù)人作出違法行為,因而我認為,法律應¥%)——、該是保障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而限制少數(shù)人的行為。是故法律就應尊重客觀規(guī)律制定才能有效執(zhí)行。
書中一句話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在為自我所能支配的資本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雖然他主觀上是利己的,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必然會把資本用于最有利于社會的方面!边@是否意味著這也是最容易賺到錢的地方呢?
最后我想說的是作者對生產性勞動者明顯有偏愛傾向,然而在現(xiàn)今社會,物質條件不斷上升時服務也不失為另一種消費品,或者是奢侈品,因而我不認為女傭是非生產性勞動者,她的服務對繁忙的商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它生產的價值也應用她的工資來衡量。(我很好奇GDP是怎樣統(tǒng)計出來的,GDP與流通貨幣量是相匹配的嗎?)
此時我發(fā)現(xiàn),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是5門十分有關聯(lián)的學科。
《國富論》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學很多方面,很多部分我很難看懂,例子不足無法明白,故期望以后能在一些教材中對經濟學有進一步的了解。那時再看國富論估計會明白更多其中對錯。
國富論讀后感 篇4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shù)卣撟C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于《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jié)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yè)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在國民經濟持續(xù)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shù)字可以說明,至于這個數(shù)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yè)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yè)人數(shù)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于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yè)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于農村金融市場規(guī)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yè)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xiàn)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yè)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農村發(fā)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于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yè)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fā)展農村業(yè)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后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guī)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guī)民間金融、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jié)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shù)念~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后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jù)。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么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于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放貸的人)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放貸的人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放貸的人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shù)慕洕蜕鐣袨,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xiàn)象等。
由于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于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范巨著。
國富論讀后感 篇5
這本書買來一年多了,斷斷續(xù)續(xù)的看,至前幾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實在慚愧,既沒有一氣呵成的毅力,也沒有成段自由的時間。可是,這本書給我還是很有收獲,卻不僅僅在于是對經濟學理解。
朱光潛在《談讀書》里說,要學某門學問,這門學科的經典就不得不讀,譬如學經濟就得看斯密《國富論》,如今我看完這本書的主體部分,發(fā)現(xiàn)這真是不太恰當,關于《國富論》,我至少能夠提出這么幾點:
1、斯密的經濟理論是基于一種幾乎完全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而當今世界完全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幾乎沒有,中國更是如此,大型國企占了重要領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相當之大。在此不談論這兩種體制孰優(yōu)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論與現(xiàn)實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社會體制。
2、社會形態(tài)不一樣。斯密的時代大約是18世紀,當時歐洲以農為主,工業(yè)革命正在起步,制造業(yè)剛剛興起,而各種科技產業(yè)幾乎沒有,當時社會階層大約是地主階級,工人農民(勞務)階級,資產階級,以及貴族官僚階級(我感覺斯密屬于這個階級),而此刻地主階級已經沒有了,而工薪階級卻很多存在,社會形態(tài)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樣,導致理解較為費力。斯密常常以英國地區(qū),城市,還有英國古老的貨幣單位為例,由于缺乏對此的感性認識,往往難以理解深刻。
4、由于本書成書較早,許多書中經過精細論述而提出的結論早已被之后的歷史所證偽,有些而此刻已成為常識,比如關于貨幣性質,作者仍然很多論述,顯得冗雜而煩亂;蛟S《國富論》在世界經濟歷史上意義確實難有后者,可是本書作為兩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學習,顯然已不太適合,以往經典未必此刻適宜。
當然經過本書還是了解到了許多的經濟學知識,異常是經濟學的那種推理,我想這應當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比如論述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論述勞動產物的階級分配,比如資產的劃分。
基本看完這本書,對于以后選什么樣的書,對于經典,對于權威的推薦,我感覺更能理性的去選擇了,經典未必適合,權威未必正確;蛟S一本書某人覺得讀了醍醐灌頂,另一個人讀了卻毫無感覺,讀什么書,為何而讀?自我才是主體。別人的感受能夠交流,卻不能復制。
但我還是依然深信,書里包含了別人數(shù)十年的經驗,或者包含了前人數(shù)十年的艱苦探索所得理論技術,如此方便易得,不拿豈不太可惜。所以我堅信著讀書的力量,堅信努力的力量。
國富論讀后感 篇6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撰寫而成的。這本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我覺得它有點難讀,在圖書館借書花了很長時間才勉強地看了一遍,就據(jù)此寫下自己的一點淺見。
《國富論》共分五篇。亞當·斯密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交替轉折時期,他為新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大聲吶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肆意攻擊。然而,他的勞動價值論對人類思想史的發(fā)展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經濟思想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他的學說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成長。有著名經濟學家對作者亞當·斯密給過一個概括性的評述——也許沒有任何一部當代的著作像《國富論》那樣對科學經濟思想和行政管理體制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這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xù)下去。
《國富論》被譽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作為以電子商務為專業(yè)的大學生,首先要讀一讀這本驚世之作,了解經濟方面的有關知識,有助于以后的學習成長。
研讀了這本書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認識。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國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于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tǒng),而亞當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見的手”開啟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兩手抓,既要給空間市場,政府也要適當?shù)睾暧^調控。縱觀歷史,我們出現(xiàn)的一個錯誤就是“大躍 進”活動,政府全面掌控市場,無論什么東西都是政府規(guī)定的,最終壓抑了人民的工作熱情,使當時的經濟停滯落后。
我們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
《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
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xiàn)的頑固性在堅持。
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藏書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
我認為,這是一本主張個人自由競爭,在經濟學中起著啟明燈和導航燈的重要巨著,是對當代及現(xiàn)代有重要影響的百科全書!
國富論讀后感 篇7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tǒng)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自然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人們做出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只“看不見的手”是什么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之“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斯密是非常重視教育事業(yè)的,他認為,在文明商業(yè)社會,對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對有身份有財產的人更需要國家關注。因為,有錢人在年青的時候有時間﹑金錢來學習。此外,有身份與財產的人所從事的職業(yè),用腦時候多,用手時候少,不至于使腦力變的遲鈍。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壓力,即缺少財產和時間,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用腦力會很少,所以窮人更需要國家教育資助。因此,國家只需要以極少的費用,就能夠使全體人民,甚至強制全體人民獲得最基本的教育。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如學業(yè)優(yōu)良者,國家應給予獎學金。
斯密認為,即使國家對下層人民的教育得不到任何利益,這種教育也是值得國家注意的。人民受了教育,國家會受益匪淺。在無知的國民之間,狂熱和迷信往往會惹起最可怕的騷亂。一般下層人民所受教育越多,愈不會手迷信和狂熱的迷惑。另外,受教育及有知識的人都比無知識而愚笨的人更守禮儀和秩序,他們都會覺得自己人格高尚,自己更能得到法律的尊重,因而他們會更看中那些法律。這樣,反對政府的文字或論調,就不能欺騙他們。這對政府來說,更是一件好事。
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的失敗,已經回歸了市場經濟。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并不充分,在諸多領域內還存在著壟斷﹑不平等﹑欺騙﹑霸權,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造成了社會的諸多不和諧。但這并不是市場經濟的錯,而是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充分,當中還存在著過多的'政府行為。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應該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維護司法的正義、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考慮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要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政府更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沒了政府,市場經濟就會陷于混亂。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fā)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利益的人民來推動,而不在政府。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會”,管理得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就如同老子所說,“太上,下知有之!闭雷约旱慕缇在哪里,這樣才是一個好政府。
國富論讀后感 篇8
讀《國富論》完全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作為一名根正苗紅的共青團員對國家如何富強十分感興趣。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國富論》是一部關于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著作,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僅有部分的指導作用。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現(xiàn)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一書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經驗,批判地吸收了前人重要的經濟學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第一次作出了較為系統(tǒng),詳細的闡述。一經出版,不僅在英國當?shù)禺a生了重大的影響,還在歐洲和美洲大陸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書中的理論和觀點被當時的學者奉為真理。
“看不見的手”是《國富論》中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它的局限性在歷史中不斷發(fā)生的資產階級經濟危機顯現(xiàn)出來。于是,曾經有一段時間,這一觀點被世人全盤否定,甚至有人認為“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都是“對私有制的公然辯”。所幸的是,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認可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并運用在市場經濟中。人的利己性在“看不見的手”的驅動下發(fā)展市場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不能完全忽略“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但同時也要注意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而不是斯密所說的完全放任自由。
《國富論》中許多觀點我都曾在經濟學課堂中學過,所以讀起來并沒有太過晦澀難懂。亞當·斯密以羅馬帝國崩潰后的經濟興起為例論訴了各國財富增長的不同途徑。在商業(yè)和生產技術不夠發(fā)達的`農業(yè)社會時,農村先于城市發(fā)展是必然需求。因為農村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原料來源,城市的發(fā)展絕不能超過農村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墒牵詮牧_馬帝國崩潰后,農民的利益被削減,農業(yè)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自由市民的制度應運而生,并進一步推動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城市的工商業(yè)化為農村土地改革提供了動力,使得社會經濟能夠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如果國家的富裕是通過土地的改革實現(xiàn),那么,國家就會長久地擁有該財富。
《國富論》對當代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運用其理論時,要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國情,而不是盲目地去運用。根據(jù)書中的勞動分工理論,中國應該加強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分工和專業(yè)化越是精細,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程度就會越高。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國際分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生產精細化產品,減少附加值低的產品出口比例,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作為當代中國的金融學學子,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讀此書,了解增加國民財富的方法,并且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情況思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道路添磚加瓦。
國富論讀后感 篇9
亞當·斯密《國富論》,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全書共分為五卷。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shù)卣撟C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本書共分為五篇,在讀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生產物自然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時,總能看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影子。價格的生成、度量,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每一種經濟學說的核心理論之一。在這個問題上,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尺度,但他并沒有將這種關系定量。在《國富論》中,價格就像一個風箏,通過纖細的線牽在“勞動”手上。亞當·斯密還給價格提供了一個參照物——谷物價格。與此相比,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理論為價格“松綁”使風箏變成一只鳥。
本書有關金屬貨幣價值變動和紙幣的部分是我最混亂的部分。我對金銀礦藏的開發(fā)導致貨幣大量涌入市場、金銀兌換比例與實際價值的矛盾、紙幣的發(fā)行等等的影響與后果并沒有理清頭緒。只是隱約覺得貨幣的發(fā)展演變是一種價格與價值的“離心運動”并愈行愈遠。方便、快捷的代價是波動和變數(shù)。將商品與貨幣,價值與價格連接在一起的越來越是一種“信任”、“共識”,對國家權威,對長久以來形成的游戲規(guī)則。這種“信任”、“共識”帶有一種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實是虛,像一個只知開始和結局,過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戲,不知道“可控”與“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在亞當·斯密看來,勞動分工是國民經濟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機器大生產的年代,實行規(guī)范的勞動分工和生產流水操作,給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的極大提高,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而對現(xiàn)在的經濟來說,勞動分工更是顯而易見。亞當·斯密能夠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發(fā)現(xiàn)這一秘密,可見他超強的洞察力!
亞當斯密著重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嚴謹而詳實的論證了國家財富。在這里,他強調的是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一國財富的重中之重。而結合我們國家而言,更能充分證明這一觀點。2010年我國的凈出口貿易近3萬億,占全球的10%。外匯儲備更是達到了28473.38億美元,如今,我國外匯儲備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強大的進出口貿易,不僅增加了國家財富,更使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得到增加。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全球的經濟的影響更是巨大。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誕生,可以說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掃清了前進的障礙!也許,一個國家正處于轉型時,他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支撐,而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體系,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資產階級的認同。英國走在了世界大變革的前列,自由經濟體系不僅使英國發(fā)生了巨變,而且也推動了一個時代經濟的大繁榮!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由此形成。亞當·斯密《國富論》,讓我們看到作者對世界經濟的深入思考,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讀《資本論》,就不會知道社會主義,那么同樣,我們不讀《國富論》,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場經濟。
國富論讀后感 篇10
一次聽說《國富論》,是在初中歷史課上。我從課本上了解到,《國富論》出版于1776年,當時的英國正處于思想啟蒙時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已經發(fā)生,使用蒸汽動力機械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的工廠正在逐步替代手工工廠,生產規(guī)模和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殘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時的商業(yè)體系限制政策還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著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處于幼年狀態(tài)的資本主義迫切需要從經濟哲學、市場機制理論、自由貿易理論、國家職能理論等根基著手,為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力構建一個全新而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國富論》便誕生于這一重要時期。它被認為是一部奠定了現(xiàn)代經濟研究基礎的偉大著作,備受不同流派學者的推崇,當時的英國政府官員甚至以自稱“斯密的弟子”為榮?吹竭@本書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我不禁萌生出了想要親自拜讀一遍的想法,可是當我在圖書館找到它時,我卻打了退堂鼓,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厚了。我國目前的初高中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并不允許我拿出大量時間來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我只好先將這個想法擱置一旁。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我已經是一名積極向黨支部靠攏的大三學生了。恰逢學校推行“讀一百本經典”活動,加之寒假也沒什么事,我抓住這次機會將《國富論》細細讀了一遍。《國富論》這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書中總結了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的經驗,批判地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描述。其經濟思想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利己行為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完善了整個社會的福利;二是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它對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較和批判?疾炝瞬徽_的政策主張和學說怎樣妨礙國民財富的增長,實際上進一步論證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亞當?斯密發(fā)現(xiàn)的經濟規(guī)律如同牛頓的經典力學定律,其“看不見的手”的經濟原理就是經濟學領域的“牛頓定律”,可以說,它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的基石。
《國富論》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一個人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于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于他人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占有某貨物,但不愿自己消費,而愿用以交換他物,對他說來,這貨物的價值,等于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為我們增加國民收入水平指出了一條明路。一部蘋果手機賣幾百美元,中國裝配工人只能拿其中的幾美元,零件制造商只能拿幾十美元,而蘋果公司即沒有提供原料也沒有組織生產卻能夠拿走絕大部分利潤?创@個事實,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歸結為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剝削壓榨。我們應該認識到,收入分配取決于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中國一條流水線上的裝配工人們工作了一天,裝配了一千部手機,他們能獲得的報酬絕不會高于他們裝配這一千部手機的勞動的價值;而一個蘋果公司的員工工作了一天,寫了一個補丁,修補了系統(tǒng)的一處漏洞,應用于全球千萬部蘋果手機,他的勞動為用戶預防了難以估量的損失,難道他不理應獲得比裝配工人高得多的報酬嗎。所以,我們要潛心科研,占據(jù)行業(yè)中高端位置,從低端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讓自己的勞動價值得到提升,這才是提升國民收入水平,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
《國富論》雖然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否認,它畢竟是一部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的著作,其中的一些理念我們不能照單全收!秶徽摗分刑岢止ぁ⒅匾暯逃,這都是我國所認可并大力推行的,但它所描述的政府職責、提倡的自由放任政策卻有待商榷!秶徽摗氛J為,政府主要的任務在于對外抵御敵國,對內執(zhí)行司法,并“創(chuàng)建并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公共事業(yè)”的各種設施。這些的確是政府的職責,但卻遠遠不是政府的全部職責。《國富論》主張將生產調節(jié)交給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但它沒有看到市場的盲目性。比如說,今年的蒜賣的價錢很好,大家一看,第二年都去種蒜,這勢必會導致第二年市場中蒜的數(shù)量飽和,只會導致蒜價狠跌,所有人都虧的血本無歸。這主要是由于市場信息沒能及時傳遞導致的。政府作為管理者,其較市場中的參與者而言具有獲取信息的天然優(yōu)勢,若政府出手及時在宏觀層面上對生產進行調控,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劇。
國富論讀后感 篇11
《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干涉商業(yè)和商業(yè)事務、贊成低關稅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并延續(xù)至今。今年寒假,我拜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確實深受啟發(fā),明白了為什么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經濟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書中,亞當斯密首先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他認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節(jié)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構成這種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的物品。而勞動的生產率要受下述兩種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shù)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shù),是什么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氣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壞,必然取決于這兩種情況。
緊接著又論述道,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認為分工有以下的好處:勞動者的技巧因業(yè)專而日進;勞動置換的時間減少;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fā)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當論及分工產生的原因時,斯密認為勞動或者說職業(yè)的差異并不是分工產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帶來的結果。分工起因于交換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是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yè)。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的剩余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xié)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yè)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至于交換產生的原因,亞當斯密認為,主要源于人們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么就必須有交換的媒介。這時亞當斯密介紹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煙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么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亞當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么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于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于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亞當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边@就等于說,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勞動。但是亞當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yè),或是土地變?yōu)樗接校闆r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亞當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fā)生之后,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比N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一直影響到了后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
我認為,亞當斯密在書中也表達著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勞動中,要確定兩個不同的勞動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難。兩種不同工作所費去的.時間,往往不是決定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們的不同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須加以考慮。一個鐘頭的困難工作,比一個鐘頭的容易工作,也許包含有更多勞動量;需要十年學習的工作做一小時,比普通業(yè)務做一月所含勞動量也可能較多。但是,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的準確尺度不容易找到。誠然,在交換不同勞動的不同生產物時,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上述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進行這種交換時,不是按任何準確尺度來作調整,而是通過市場上議價來作大體上兩不相虧的調整。這雖不很準確,但對日常買賣也就夠了。
亞當斯密淵博的知識和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絕對能讓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勞動價值理論、分工理論、貨幣及價格的解釋,以及利潤、工資、地租、資本、稅收、貿易等等的分析。再看書中提到的行業(yè),從英格蘭的制造業(yè)、到蘇格蘭的牧業(yè),到印度的種植業(yè),到北美的金銀礦業(yè),還有海上運輸業(yè)、造船業(yè)、農業(yè)、建筑業(yè),林林種種。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社會的現(xiàn)象,如政府的法令、貿易的限制、工會、壟斷等等。亞當斯密在闡釋自己的推斷的時候,總會旁征博引,讓讀者不得不信服。
亞當斯密的推斷從實踐的觀察中來,往往一句話就能點明背后的規(guī)律,而又給人留下許多思考的空間。試舉一例,“什么東西增加了生產食物的土地的產出力,它就不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價值,而且也給許多其他土地的生產物創(chuàng)造了新的需求,從而使其他土地的價值也增加了!边@句簡短的話一下子就點出了市場的多個規(guī)律。
所以,《國富論》真的是一部巨作,我感覺閱讀它的每一句話都需要經過認真的思考,整個寒假我就主要閱讀了前兩章。在開學之后,我會繼續(xù)把它看完,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閱讀上的極大的享受,更是對我的專業(yè)學習和未來生活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國富論讀后感 篇12
該書由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并被譽為“經濟學圣經”,雖不能拜讀到原著,但通過譯本的閱讀我還是對《國富論》有了點皮毛的認識,現(xiàn)在就以自己感受較深的一方面記錄一下對其的感悟。
或許有人會說, 《國富論》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熱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認為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經濟,而經濟的出發(fā)點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說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表現(xiàn),而《國富論》能夠經久不衰,更因為其內容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處的遇見以及大膽的猜想。
在論分工一節(jié)中,他提到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進級生產力指向或應用所體現(xiàn)出來的技能、熟練性斗士分工的結果,并用一個簡明的制針業(yè)例子完美的詮釋了它。大家都知道針是個極小的東西,但其制造工序其實是非常繁雜的,如果只是由一個人將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話效率只是十個人分開每個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樣的技術工人,因為分工合理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卻差那么遠。
在亞當?shù)姆治鲋,原因有三:其一,一個人特定做某一種活后,熟練程度會相應提高,效率自然就高 了;其二,省去了工人從一個工作轉到另一個工作花費的時間,這個很好理解了,當一個人轉入到一個陌生的工作環(huán)境中,肯定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融入;其三,當工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個工序中,就會激發(fā)他的潛力,創(chuàng)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輔助工具。以上論述清晰的闡明了分工之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其實跟我們平時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人如果都是單獨作戰(zhàn)的話,效率也會低的可憐,大家都各自為營的話就有可能被人家各個擊破,但只要聯(lián)合在一起的話就會實現(xiàn)一種蛻變,不同的人在各個領域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大家如果團結起來互相填補各自的漏洞,就將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共同體,這其中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這么多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發(fā)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頓,各自分工合作,將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全力的發(fā)展,并補給給他國,而自己的劣勢也由其他國家來支援,在短短的時間內再一次的崛起,成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體,這不正好體現(xiàn)了分工合作的強大魔力?
尤為驚人的是,亞當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樣的局面,他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都很自私,都為利益著想,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聰明的人都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發(fā)展,團結合作、各自分工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借用別人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是大自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些東西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國富論讀后感 篇13
該書由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并被譽為“經濟學圣經”,雖不能拜讀到原著,但通過譯本的閱讀我還是對《國富論》有了點皮毛的認識,現(xiàn)在就以自己感受較深的一方面記錄一下對其的感悟。
或許有人會說, 《國富論》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熱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認為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經濟,而經濟的出發(fā)點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說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表現(xiàn),而《國富論》能夠經久不衰,更因為其內容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處的遇見以及大膽的猜想。
在論分工一節(jié)中,他提到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進級生產力指向或應用所體現(xiàn)出來的技能、熟練性斗士分工的結果,并用一個簡明的制針業(yè)例子完美的詮釋了它。大家都知道針是個極小的東西,但其制造工序其實是非常繁雜的,如果只是由一個人將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話效率只是十個人分開每個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樣的技術工人,因為分工合理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卻差那么遠。
在亞當?shù)姆治鲋校蛴腥浩湟,一個人特定做某一種活后,熟練程度會相應提高,效率自然就高 了;其二,省去了工人從一個工作轉到另一個工作花費的時間,這個很好理解了,當一個人轉入到一個陌生的工作環(huán)境中,肯定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融入;其三,當工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個工序中,就會激發(fā)他的潛力,創(chuàng)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輔助工具。以上論述清晰的闡明了分工之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其實跟我們平時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人如果都是單獨作戰(zhàn)的話,效率也會低的可憐,大家都各自為營的話就有可能被人家各個擊破,但只要聯(lián)合在一起的話就會實現(xiàn)一種蛻變,不同的`人在各個領域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大家如果團結起來互相填補各自的漏洞,就將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共同體,這其中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這么多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發(fā)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頓,各自分工合作,將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全力的發(fā)展,并補給給他國,而自己的劣勢也由其他國家來支援,在短短的時間內再一次的崛起,成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體,這不正好體現(xiàn)了分工合作的強大魔力?
尤為驚人的是,亞當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樣的局面,他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都很自私,都為利益著想,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聰明的人都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發(fā)展,團結合作、各自分工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借用別人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是大自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些東西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國富論讀后感 篇14
在一個美妙的午后,筆者有幸瀏覽到現(xiàn)代經濟學之開山之作——《國富論》,筆者便懷著幾分激動與崇敬之情開始了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那里在那里說明的是,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需要在那里說明的是,《國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亞當·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lián)系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lián)系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lián)系。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lián)系。《國富論》作為現(xiàn)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因《國富論》作為現(xiàn)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許多發(fā)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于《國富論》中“分工”觀點尤為感為如此,它有許多發(fā)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于《國富論》中“分工”的觀點尤為感興趣。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于《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fā)。興趣。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于《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fā)!皠趧由a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為了使讀者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為了使讀者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扣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扣針制造業(yè)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由此,咱們也知道正因有了分工,同數(shù)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yè)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漸進步。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點,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要損失不少時刻。有了分工,就能夠免除這種損失。第三點除這種損失。第三點,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fā)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亞當·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人類有物與物交換的意愿、需求,繼而產生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圍的物與物交換。在那里亞當斯密談到亞當·談到“的物與物交換。在那里亞當·斯密談到“例如,在狩獵或游牧民族中,有個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結果,他發(fā)覺,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結果,他發(fā)覺,與其親自到野外捕獵,倒不如與獵人交換。正因交換所得卻比較多。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為業(yè)。于是,他便成為一種武器制造者。另有一個人,因長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動房屋的框架和屋頂,往往被人請去造屋,得家禽獸肉為酬。于是,他發(fā)覺,完全獻身于這一工作對自我有利,因而就成為一個房屋建筑者。同樣,第三個人成為鐵匠或銅匠,第四個人成為硝皮者或制革者。這樣一來,人人都必須能夠把自我消費不了的自我的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拿來換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這就鼓勵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種特定業(yè)務,使他們在各自的業(yè)務上磨練和發(fā)揮各自的天賦資質或才能。”
在那里筆者注意到,亞當·斯密談到的這種生產力分工中,分工得以進行的在那里筆者注意到,亞當·斯密談到的這種生產力分工中,分工得以進行的亞當一個必要條件是人們感到他從事這一份行業(yè)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發(fā)展。簡單的講,即他從業(yè)于此行業(yè),必須有勞動剩余部分同大家交換。從那里,筆者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青年擇業(yè)的現(xiàn)實問題。據(jù)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折射出的擇業(yè)觀,咱們亞當·當今社會青年擇業(yè)的現(xiàn)實問題。據(jù)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折射出的擇業(yè)觀,咱們也許能得到一種正確的引導。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其中,職業(yè)的多種多樣更是充分地佐證了這一點。職業(yè)的多樣性正體現(xiàn)了分工的精細程度。的多樣性正體現(xiàn)了分工的精細程度。人們對職業(yè)的選取正是其對社會生產力分工的用心參與。與分工之初人們選取的目的一樣,此刻,人們擇業(yè)也是為了得到盡可能多的滿足生存的資料。類似的,現(xiàn)今人們擇業(yè)也得根據(jù)自身的優(yōu)勢條件進行選取。這樣,不僅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整體進步。這樣說不免泛泛而談,從而陷入泛泛論。咱們不妨假想,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擅長的領域:物理,那這天物理學的發(fā)展會是怎樣一個局面,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于世人又是怎樣一個名詞。這一切讓人讓人不可想象,或許物理學較現(xiàn)今而言倒退對于世人又是怎樣一個名詞。這一切讓人不可想象,或許物理學較現(xiàn)今而言倒退百余年,又或許沒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現(xiàn)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可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百余年,又或許沒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現(xiàn)今更加進步。但是,有一點咱們能夠確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么以確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么在現(xiàn)今物理學中的是,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選取他所擅長的物理領域,那就不存在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愛因斯坦”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就不存在這樣一個近乎瘋狂的名詞“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成就和他對世界的貢。獻,這些種種無論對于愛因斯坦又無論是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獻,這些種種無論是對于愛因斯坦又或者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偉大的成就便得益于其發(fā)展了自身擅長領域。那里,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那便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眾人皆知那里,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那便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眾人皆知還有一個人或許更具有說服力李白在年少的是,李白在年少時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從而入朝為官。幸而李白最終未能了愿。正是這樣,他得以在自我擅長的領域發(fā)展,造就了一代詩仙。這對于李白,對于社會都是一種更好的結果。試想,如果李白順利考取功名,并且順利入得仕途,社會都是一種更好的結果。試想,如果李白順利考取功名,并且順利入得仕途,據(jù)李白的性格或許便會被埋沒在滾滾仕途之中,整日蹉跎歲月。世上也就那么依據(jù)李白的性格或許便會被埋沒在滾滾仕途之中,整日蹉跎歲月。世上也就沒有“詩仙李白”一說。他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沒有“詩仙李白”一說。他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就不復存在。而李白在文學上對于社會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幸而李白發(fā)揚了他所擅長的一面。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上對于社會的貢獻是極其重要的。幸而李白發(fā)揚了他所擅長的一面。因此,擇業(yè)對于一個人甚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根據(jù)分工論來擇業(yè)尤為重要。
以上是筆者從亞當斯密《國富論》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絲拙亞當·擇業(yè)尤為重要。以上是筆者從亞當·斯密《國富論》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絲拙見。誠然,從《國富論》中筆者還看到許多如星點般璀璨的思想,時時發(fā)人深思。這令筆者懷著更加崇敬之情,結束了這一次的旅程。
國富論讀后感 篇15
《國富論》一書講述的是分工、商品、勞動與資本利潤。學者總結了理論后得出的是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而作者亞當斯密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為什么在18世紀就會有人得出適用三百多年的經濟學理論呢?我想,應該是因為作者是亞當斯密。
為什么亞當斯密就能在三百多年前就能寫出完美的理論呢?我查看了他的事跡,才發(fā)現(xiàn),他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寫出這一理論是必然的,試問有那個經濟學家能在17世紀中如此了解世界經濟的資本情況?試問那個經濟學家又會時刻保持著一份完美主義?試問哪個人會為了一本著作而嘔心瀝血?又試問哪個人會為了完美而把自己有缺陷的理論與手稿焚燒?這就是亞當斯密。一個經濟學界的傳奇。
他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本質出發(fā),逐漸從不同的側面中論證了社會經濟的如何發(fā)展。在17世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作者充分分析了蒸汽機出現(xiàn)的緣由。這不就是因為分工嗎?分工不但促進了科技發(fā)展,還促進了生產力,無論是職業(yè)中的熟練程度與時間的消耗、還是工作的效率,都與分工脫不了關系。所以,作者在第一章就寫上了論分工這三個字。
分工使社會更好地利用了人們的能力,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當人們從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中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那個技能或制作占有優(yōu)勢,從而逐漸形成了分工。如此一來,社會就會減少了勞動力的浪費與能力的缺失。經過分工而得到的`更強生產力間也會互相競爭,這就形成了市場。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起源是什么?就是市場。在充分利用了分工的市場中,也會促進新生產力的誕生?蛇@并不是說明分工決定市場,只是分工促進了市場,市場反而控制著分工。
為什么呢?亞當斯密認為在市場上如果分工受到制約,那么這個制約因素就是存在于市場的廣狹。如果市場狹窄,社會就會有過多的勞動力與技術資源。當這個量超出了市場的最大容納值時。勞動資源的浪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需要浪費的。這樣,分工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約。這就論證了為何古文明都屬于河流沿岸了,因為河運帶動了市場,有了一定的市場就會使分工的出現(xiàn)從而更充分利用勞動力與資源,促使著市場的發(fā)展。
而《國富論》中的第五章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中寫的是一個人享受的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果一個億萬富翁,他只吃青菜豆腐,那么他就對市場消費沒有促進作用。那么就與窮人沒區(qū)別。人既然不懂享受,那么他的精神是低下的。一個人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或不愿意滿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只是一個守財奴。這樣的人在亞當斯密心中并不富有。
而且亞當斯密還比馬克思的思想差不多,而且比馬克思思想早出現(xiàn)很多,他提出了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就是說社會勞動率決定了商品的價值,所以怎么在社會平均勞動率上特出個人勞動率就是市場中的競爭。而且價值又決定了價格。而不是勞動決定價格。你可以花十年做一個木馬,可我可以用十分鐘做一個比你更好的木馬。那么我就在個人勞動率上超過了你,根據(jù)社會平均勞動力中,兩個木馬價格與價值都一樣。所以,真正決定價格的是價值。由此可知增強國民財富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分工與市場競爭。
在社會平均勞動力中,可以分成社會平均成本,社會平均效率,社會平均利潤等。而成本中的地租與工資受到價格波動較大的影響。所以一般價格是維持在自然價值之間、可又有些情況比較特殊。在18世紀,亞當斯密就發(fā)現(xiàn)了在壟斷企業(yè)與機密文件中往往價格會恒定在真正價值之上。這就形成了超額利潤。這種特殊情況一般存在于高于自然價值上,可是價格恒低于價值下,這鐘情況更少見。因為價值決定了價格,所以很少存在價格長期低于價值之下的情況。
亞當斯密根據(jù)分工與價值、價格的分許與論證中得出了如果想提高個人勞動率,那么就必須要提高工資,這樣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為了市場的拓展做出努力。如果社會財富增加了,價格與利潤也隨之增加,這是一個促進與反促進的環(huán)形圈。
作為一個大學生,生活在發(fā)展中的中國上,一個急需發(fā)展市場的社會中。不管是否是攻讀財經學的,我覺得都有必要讀一讀經濟學中的《國富論》,這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不但能使自己進入市場打好一個發(fā)展基礎,也能使自己能在市場風波中看得更清更遠。
國富論讀后感 篇16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shù)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說勞動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shù)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說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文明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必須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xù);在許多文明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shù)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于三種情況:
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
第二,節(jié)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
第三,發(fā)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為在人類族群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所以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一種通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專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于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能力即市場范圍的制約。因為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余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為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相對來說,水運對于陸運有天然的優(yōu)勢:
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通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
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通過水運需要的人數(shù)和交通工具較少。
所以由于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現(xiàn)在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qū)。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后,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須拿著自己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可以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角色,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取代。這是因為金屬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于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并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通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一定數(shù)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一定數(shù)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說貨幣更容易體現(xiàn)。一個世紀來說谷物更容易體現(xiàn)。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于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必須給其相應的報酬,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guī)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己,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說,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shù)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并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同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于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一種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產,制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賣出的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于自然價格,有時低于市場價格。市場上愿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為這種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實現(xiàn)。市場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夠滿足這種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種愿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數(shù)量,他們當中有些人,寧愿支付高價格也不愿意得不到商品。于是競爭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間發(fā)現(xiàn),市場價格高于自然價格,價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貨品的缺乏程度和競爭者富有程度和浪費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場上的供售量超過了這種有效需求,這種商品就不能全部賣給愿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須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于是低于自然價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賣方怎樣急于要把商品賣出,易腐朽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賣方之間競爭更大。市場價格雖然能長期高于自然價格,但是卻不能長期低于自然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于自然價格,必然是工資,利潤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達到自然率。這樣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數(shù)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于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通過勞動不能獲取養(yǎng)活自己,那他必須通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必須要讓勞動者能養(yǎng)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xiàn)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現(xiàn)在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
國富論讀后感 篇17
繼上一次的《新賣桔者言》,這次我選擇了讀《國富論》。和《新賣桔者言》不同,這本書的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句話可以形容我剛開始看的感受:“這些字分開來我都認識,可是組合起來我就不認識了。”所以,我不得不一邊看,一邊上網(wǎng)查閱這些內容的意思。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進,以及勞動時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于開篇之位,足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yè)的.相當訓練,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但是現(xiàn)代商業(yè)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yè),并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shù)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yè)!幸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論他們怎樣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說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為改傳統(tǒng)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占據(jù)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現(xiàn)在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jié)時家里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間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時間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間。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現(xiàn)在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我現(xiàn)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希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國富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國富論》讀后感06-14
國富論讀后感04-18
國富論讀后感10-25
國富論的讀后感12-09
《國富論》心得體會03-21
國富論讀后感4篇12-04
國富論讀后感(4篇)12-04
國富論讀后感5篇03-05
國富論的讀后感2篇08-06
國富論讀后感9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