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兒童的世紀》有感:童年去哪兒
童年去哪兒
——讀《兒童的世紀》有感
姜瑩 機司青年
從2013年10月開始,湖南衛(wèi)視的《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便受到大眾關注,各種媒體上熱議不斷。該節(jié)目融入的親子關系、鄉(xiāng)村生活、民間文化、明星效應等諸多要素,都切中了當代人的精神需求。而孩子的表現(xiàn),無疑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看點。如何對待孩子,似乎沒有什么值得疑惑的,人們首先會想到一個字,愛。節(jié)目中,爸爸們所流露出的愛的意愿和愛的能力,無疑正是觀眾的普遍期待。如果有人問,為什么應該愛孩子,那一定就顯得唐突。然而,在五百年前的歐洲,這個問題并不唐突,而且就是在這個問題的催逼下,兒童才被人們從人群中發(fā)現(xiàn)的。此話怎講呢?這正是本文要推薦的《兒童的世紀》一書的內容。該書于1960年首先出版法文版,兩年后即翻譯成英文,作者是著名法國歷史學家阿利埃斯,
如今,當我們在生活中使用"兒童"這個詞時,不僅是標志一個生物意義上的年齡段,更常用的內涵是關于一種與成人相互隔離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兒童是被特殊對待的,和成人有著不同的世界。然而,阿利埃斯認為,在西方,16、17世紀以前,人們并沒有把兒童當作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兒童一旦斷奶,就會進入成人社會,與成人一起勞動、玩耍。在生活中,兒童被直接往成人的方向塑造,而不是單獨建立一套對待的方式。阿利埃斯從4個世紀的繪畫、日記、游戲、學校以及兒童的課程中,觀察到了這些。
比如,在13世紀的一幅宗教畫中,講到耶穌將五餅二魚化作許多餅和魚讓幾千人吃飽的神跡,畫上耶穌與門徒站在一位小人的兩邊,小人的個子只及耶穌和門徒的腰部,但是這個小人沒有兒童的容貌和服飾特征,他被處理成了一個身材縮小的成人。
甚至直到1890年,在14到17歲之間的人口里,美國中學只招收了7%,而另外93%的人口和許多更加年幼的兒童一起從事著成人的勞動。一些兒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見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
試再舉一例。女孩兒一旦脫離襁褓,要被包在用鐵及鯨魚骨支撐的緊身圍腰及緊身胸衣里,以確保她們的身體被塑造成流行的成人體型。穿迷你型成人衣服,她們被期望符合標準成人女性體態(tài)及姿勢,尤其要維持直立的姿勢及緩慢、優(yōu)雅的步態(tài)。被用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裝置經(jīng)常導致女孩的身體扭曲或器官移位,有時甚至導致死亡。這里僅舉一例。有位喬治·伊芙琳的市民,他的兩歲女兒伊麗莎白于1665年死亡,醫(yī)生告訴他,緊身圍腰是她的致命傷,這東西阻礙了肺部成長;檢查身體的外科醫(yī)師說,她的胸骨凹陷得非常深,兩根肋骨折斷了,而緊身圍腰對肺部的壓力更造成呼吸困難及她的死亡。(見勞倫斯·斯通《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
這些都是兒童完全被當作成人來塑造和對待的例子。
阿利埃斯認為,當一種以對兒童的教育為中心的新型家庭形態(tài)發(fā)展起來后,父母才逐漸開始鼓勵把成人和兒童分離開來。這種分離,又逐漸引發(fā)了對建立兒童式生活方式的熱情,并最終形成了當今的兒童觀。也就是說,把兒童從成人世界拯救出來的主要動力,來自教育。
阿利埃斯此書,引爆了學術界對兒童史的關注,一批相同論題的專著隨之逐漸問世,圍繞著阿利埃斯的論點,或批評,或贊賞。好奇的讀者諸君,不妨也拿來對比著讀一讀。看到這些被歷史學家展現(xiàn)出來的"童年"的過去,或許能啟發(fā)我們去思考,"童年"的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ā痉ā堪⒗K埂秲和氖兰o》,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讀《兒童的世紀》有感:童年去哪兒】相關文章:
去哪兒了作文09-08
時間去哪兒了作文05-25
榕樹去哪兒了作文04-25
爸爸去哪兒了作文12-20
時間去哪兒作文02-17
時間去哪兒了作文04-03
時間你去哪兒了作文04-25
爸爸去哪兒優(yōu)秀作文07-08
時間去哪兒了優(yōu)秀作文09-25
年味去哪兒了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