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學語文教材體系改革的設想
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脫離社會實際的問題。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則在于語文教材的體系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和應用語文的規(guī)律。
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我國的語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國封建社會的語文課本由蒙學讀物、經(jīng)學 課本和文選讀本三大部分組成。近代以來,除建國前的小學低年級《國語》課本和建國后的小學低年級《語文 》課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學《漢語》課本外,中小學語文課本都是以文選為體系的,選用的又大都是歷代的經(jīng) 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華。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著一定的 積極作用。然而,文選體系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種種弊端,并且,同現(xiàn)代社會生活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比,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極影響已愈來愈明顯。
其一,按文選的體系編教材,由于選文的標準不同,編者的好惡各異,因而選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 ,編排可前可后,組合可這可那,課文之間缺乏較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本身就沒有嚴格的系統(tǒng)”(夏丐尊《怎 樣閱讀》)。結果,學生少學幾篇課文甚至少學幾個單元似乎都無關大局,這就大大影響了學生學語文的積極 性和語文教學的效率。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對同一篇課文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各取所需,這就更 增加了語文教學的隨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選為體系,選文便成了語文教材的主體,以選文為中心設計的思考練習題和近些年為培養(yǎng) 語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導讀之類的內容,都不過是選文的附屬。這樣,語文教學勢必以掌握選文本身為主要 目的,語文能力訓練則不得不處于從屬地位,因而不利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以選文為中心又往往導致教 學的面面俱到和評價中的求全責備,因而訓練重點不突出。
其三,文選體系的“文”無論是指“文字”還是“文學”“文章”,都屬于書面語言。以書面語言形式的 課文為體系來編課本,勢必忽視口語交際訓練。這正是語文教學長期以來重“文”輕“語”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選體系的語文課本著重選取歷史上素有定評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現(xiàn)代社會生活之間存在著較大的 “時差”,F(xiàn)代社會生活中充滿活力的語言現(xiàn)象及富有時代色彩的語文范例很難及時在課本中得到反映,這就 使課本難以擺脫滯后于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被動狀態(tài)。
由于單一的文選體系存在著上述諸多弊端, 所以葉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確指出“文章是讀不完的” ,“選古今現(xiàn)成的文章作教材,這雖已成習慣,其實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從青年生活上取題材,分門別類地寫出許多文章來,代替選文”。(《關于〈國文百八課〉》)當前,人類社 會已進入信息時代,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際交往日益頻繁,語文應用的頻率也空前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語 文教學必須大大加快其科學化、現(xiàn)代化進程,以便從語文能力上幫助跨世紀的一代新人做好適應未來社會的準 備。
二
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遵循人們學習和應用語文的規(guī)律,筆者在學習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 取廣大語文教師的實踐經(jīng)驗和語文教學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構想、設計了一個以能力訓練為主的多 元語文教材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一個主系、兩個輔系。一個主系即能力訓練體系,集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兩個輔系,一是以語文知識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常識構成的知識體系,著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一是以文學作 品構成的文選體系,著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主系好比飛機的機身,是多元教材體系的主干;兩個輔系則有 如飛機的雙翼,共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
能力訓練這一主系是多元教材體系的核心。這一體系由六大要素構成:能力訓練、知識、方法、習慣、課 文和實踐。下面分別加以簡要闡述。
能力訓練是主線
注重培養(yǎng)能力是近十幾年來教學論的一個重大發(fā)展。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 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此相適應,能力訓練便應當是貫穿語文教材始終的一根主線。新的教材體系不再把選文 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是把能力訓練放在空前重要的突出地位——首位。主系教材以語文能力訓練為序,知識 、方法、習慣、課文和實踐都為培養(yǎng)語文能力服務。
這里所說的語文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一般能力,如自學能力、書寫能力、收集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利用工具書及其他圖書資料的能力等;二是特殊能力——語言能力,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這是語文能力的核心;三是以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智能,如觀察能力、記憶和背誦能力、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分 析判斷能力、概括綜合能力等,這是語言訓練的本質。這三種能力的訓練交叉進行,既有所側重,又和諧統(tǒng)一 ,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知識是基礎
語文教材以能力訓練為主線,并不等于說知識就不重要。知識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知識就是力量”本身, 而且在于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無知”即“無能”。能力的大廈是建筑在廣博而厚實的知識基礎之上的。因此 ,知識在新的語文教材體系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集中表現(xiàn)在:不僅主系課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而且 輔系課本中還有專門的知識體系的內容。
在新的教材體系中,知識包括兩大類三部分。兩大類是:一為靜態(tài)的描述性知識,著重解決“是什么”的 問題,即通常所說的“死”知識;一為動態(tài)的操作性知識,著重解決“怎么樣”的問題,即通常所說的“活” 知識,也就是張志公先生所說的“有關語言規(guī)律的科學知識”。三部分是:一為語文知識,如語音、文字、詞 匯和語法等漢語知識;二為文學知識,如作家作品、文學形象、文學形式、文學語言和文學簡史等;三為與語 文有關的文化常識,如楹聯(lián)、書法、典籍以及同課文相關的民俗、宗教和古代的歲時歷法、職官、軍事、科舉 制度等方面的常識。這些知識都要精要、好懂、有用。
方法是手段
新的主系教材在體系、體例上的最大特點是按照能力訓練的序列,以方法指導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
從廣義的角度說,方法也是一種知識——關于人是否聰明的學問。所謂方法,是指為解決一定問題而采用 的步驟和手段的總稱。方法的重要意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科學的方法能使人聰明起來,從而提高學習、工 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質量。古人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闭Z文教學要進 一步提高效率和質量,就必須教給學生“捕魚”的本領,交給學生能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即方法。在新 的主系教材里,方法分三個層次,包括三個方面。三個層次是:一為具體的特殊方法,如閱讀的方法、寫作的 方法、口語交際的方法等;二為一般方法,如預習的方法、聽課和記課堂筆記的方法、作業(yè)方法、復習方法等 ;三為哲學方法,即辯證法,這是起指導作用的思想方法、根本方法。三個方面是:單項方法、綜合方法和系 統(tǒng)方法。在方法的指導上,也必須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力戒煩瑣、龐雜。
習慣是保證
習慣是在意識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時仍能熟練到幾乎自動化的活動方式。習慣是后天形成的。雖然并非所 有的習慣都是有意識練習的結果,但良好的習慣卻必須經(jīng)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并鞏固下來。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訓練語文能力、提高語文水平的有力保證。當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jīng)成為學生下意識的需 要和特殊傾向時,學生就能不由自主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以其良好的心態(tài)和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從事學習,并獲 得好的學習效果?梢哉f,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而且能使學生終生受益。 正因為這樣,所以洛克指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習慣!保ā督逃挕罚┤~圣陶先 生也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兩個方 面必須聯(lián)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 為習慣!保ㄈ~圣陶《略談學習國文》)
新的中學語文教材要著重從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一般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的習慣 ,集中注意力聽課、記筆記的習慣,及時復習的習慣,認真、及時、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等;二是學習和應用 語文的特殊習慣,如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三是觀察、記憶、思維的習慣。在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
課文是范例
課文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范例和憑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本 不是個終點”,“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 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夠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談語文教本》)
這里所說的課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文,二是自編方法指導短文和知識短文。后者已在前面的“知識” “方法”兩項中作了闡述,這里著重談談選文的問題。筆者主張破除單一的文選體系,但這并不是徹底否定文 選體系,更不是說選文可有可無、無足輕重。文選體系延續(xù)了一千多年而長盛不衰,這說明它確有可取之處。 因此,在新的多元語文教材體系中,它也應占有一席之地——輔系之一的文學課本仍將按文選的體系編排。至 于選文,它不僅是文學課本的主體部分,也是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過去和現(xiàn)行的文選體系課本不同的 是,在能力訓練體系的課本中,選文不再居于主體地位,而是能力訓練的從屬,是“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無論 是主系的訓練課本,還是輔系的文學課本,選文都要文質兼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要精選較大比重的反 映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品,又要選取一定數(shù)量富有時代色彩的當代作品,還要選取適量的外國作品 。
實踐是根本
新的教材體系高度重視語文實踐。這不僅是由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所決定的,而且也是由語文課的性質和任務 所決定的。語文學科是指導學生掌握語文這一思想和交際的基本工具的基礎學科。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口 頭語言或者書面語言,都是一種活動,一方表達、一方理解的這么一種活動。語言既是活動,那就應當通過活 動去學習它、掌握它。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自己聽說讀寫的實際活動去學習聽說讀寫!保ā墩Z文教學論 集》第143頁)。由此可見,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要完成這門學科的基本任務——培養(yǎng) 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指導學生反復實踐。正如葉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語言文字 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保ā堵哉剬W習國文》)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使學生由“ 知”到“會”,由“會”到“行”。
那么,新的語文教材如何增強實踐性、應用性呢?
首先,語文教材要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貼近學生現(xiàn)在和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使現(xiàn)代社會的語文“ 活水”不斷地注入到語文教學之中,從而不斷增強語文教學的活力,不斷提高學生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 語文能力。
其次,語文教材要加強指導學生聽說讀寫的練習,即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要“督促學的人多多練習”。只有 通過反復的科學的練習,才能使耳、口、眼、手、腦得到全面訓練,使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再次,語文教材要引導學生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語文是個“公器”(葉圣陶語), 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它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被廣泛而又頻繁地運用著。因此,除了在課本中和課堂上學習語 文以外,還必須將教學空間延伸到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去,引導學生“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海上通訊》),并“檢查學生的實踐”,看其“是否正確,是否熟練”.
[1] [2] 下一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