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暗問”詞義質(zhì)疑
“暗問”詞義質(zhì)疑文/謝學(xué)浩
高中語文第三冊《琵琶行(并序)》第二自然段“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的頁末注⑦中,對“暗”字的注釋為:“[暗]這里是輕聲的意思。”多年來,對這一注釋,一直無人質(zhì)疑。但是,只要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意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這條注釋于情不通,于理不合,令人費解,F(xiàn)在,我試從詞義、詞性分析著手談?wù)勛约旱囊还苤姟?
從詞義上說,“暗”的本義在《說文解字》中為:“日無光也。”成語中“暗無天日”“暗淡無光”等就是用其本義的證明。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歷史上的某些單義詞逐漸朝著一詞多義的方向發(fā)展,“暗”字也由本義發(fā)展派生出以下轉(zhuǎn)義。據(jù)1988年7月修訂版《辭源》對“暗”字條目的注釋,共含三個義項:①光線不足,不亮,“明”之對。②指黑夜,天黑。③昏亂,愚昧。我們不難看出,一項是從本義推演出的引申義;二項是形容“日無光也”類似現(xiàn)象的形容義;三項是以此打比方的比喻義。
? 由于“暗”字在詞義派生上的三個轉(zhuǎn)義各具不同義項,因而使“暗”字又具備了兼類詞的詞性。因此,在詞性劃分上我們可以根據(jù)其不同的組合能力、造句功能、變化形式作以下簡單的詞性分析。
首先,從“暗”字由上述義項中的“明”“暗”對舉關(guān)系及語法功能作用,“暗”字具有實詞類名詞的方位詞功能。如在口語中人們常對那種兩面三刀的人用“明是一團火,暗是一把刀”“明里是人,暗里是鬼”作比喻。在語法作用上,“暗”起修飾限制動詞的作用,如與介詞“向、在”等組成介賓短語,可作動詞的狀語。如“暗問”這個狀中(中心詞)關(guān)系中,因其是方位名詞作狀語,只能理解為向黑暗中詢問,不可能理解為虛詞類副詞中表虛化關(guān)系的“輕聲的”“悄悄的”等意思。
其次,“暗”字又具有實詞類形容詞詞性。它可以受程度副詞“很”的修飾并不帶賓語,如“光線很暗”。在語法上作形容詞性謂語。
再次,暗字還具備虛詞類副詞性質(zhì),它可以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某種程度、范圍、時間等意義。如“暗訪”“暗問”“暗暗高興”等。這時,虛化后的“暗”字具有“輕輕地”“悄悄地”“密而不顯地”等形容詞性的性質(zhì)。在語法功能上,它在偏正詞組中作狀語或定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了解了“暗”字在詞義、詞性上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概況,F(xiàn)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分析“尋聲暗問彈者誰”中的“暗”字在注釋中的欠妥之處可說是不言自明了。注家顯然把“暗問”中的“暗”視作詞義分析中的形容義或看成是詞性分析中虛詞類表程度的副詞,而誤注為“輕聲的意思”。
筆者認為,“暗問”中的“暗”字,在詞義上應(yīng)是“日無光也”的本義而非形容義;在詞性上應(yīng)屬實詞類的方位名詞而不是虛詞類的副詞。因而,對該句詩的理解應(yīng)為:“尋著琵琶聲傳來的水域,(派人)向黑暗中的江面大聲詢問:‘誰在彈琵琶,請劃船到岸邊來彈好嗎?”因為只有這樣分析理解,上下文意才貫通。試想,在“夜送客”“秋瑟瑟”的黑夜秋風(fēng)中,人的能見度很小,在人們只能耳聞琵琶聲而不能見其船其人的情景下,“輕聲”問詢誰能聽見,即使琵琶女是順風(fēng)耳也要大聲地呼叫才能讓遠隔江水的對方知道在叫她。再聯(lián)系下段文意理解,如不是向黑暗中琵琶聲傳來的方向大聲詢問,而是“主人”與“客”輕聲地問“彈者誰”就不可能有“琵琶聲停欲語遲”的猶豫態(tài)度,更不可能有“移船相近邀相見”的動機和結(jié)果。從“重開宴”后琵琶女拘于封建禮教束縛“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情景看,“輕聲之意”就更難于解釋了。
綜上所述,“暗問”不是“輕聲的意思”,而是“向黑暗中大聲詢問”的意思。正是這種詢問感召來琵琶女的演奏,使詩人留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