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城市居民孝道態(tài)度與行為的代際比較

城市居民孝道態(tài)度與行為的代際比較

時間:2022-08-17 15:53:31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城市居民孝道態(tài)度與行為的代際比較

  研究思路和方法
  結果與分析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薄靶ⅰ弊鳛槿寮覀惱砗椭腥A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性,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和基礎內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贍養(yǎng)、順從和悅親等內容。贍養(yǎng),即從物質上奉養(yǎng)和悉心照料;順從,指尊敬父母和不違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為父母意志的執(zhí)行者和體現者;悅親則是指體貼和關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悅。在現實生活中,“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為主要對象之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行為的組……
  20世紀的中國風云際會,社會急劇變遷。給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造成極大影響。孝道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同樣也會發(fā)生諸多變化。因此,本文從實證研究出發(fā),試圖以青年代、中年代和老年代的城市居民的孝道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比較,從而說明代際之間的孝道態(tài)度和孝道行為的異同、繼承與變化。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成員在社會認知過程中,一般會存在自我防御性歸因,即“自我服務的偏向”。因此,為盡量避免歸因偏差導致研究產生偏差,采用了調查對象對自身孝道態(tài)度和孝道行為的主觀報告及對他人孝道態(tài)度和孝道行為的客觀情況進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2.調查對象:本次調查以15歲以上的武漢市城鎮(zhèn)居民為總體,采用多階段定額抽樣選取調查對象。樣本構成情況見表1。年齡范圍:青年代——15-22歲。1979年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起始之年,此年齡群體深受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年代——32-55歲。此年齡群體一般均為在崗職工,基本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生,在改革開放前確立了基本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老年代——65歲及以上。此年齡段的人帶有較強烈的“邊際人”色彩,跨越了兩個時代和兩種制度。  
[表1] 調查樣本構成情況
          男         女         合計
青年代     99人(16.5%)    100人(16.7%)    199人(33.2%)
中年代     100人(16.7%)  100人(16.7%)    200人(33.4%)
老年代     100人(16.7%)  100人(16.7%)    200人(33.4%)
合計      299人(49.9%)  300人(50.1%)    599人(100.0%)

  
  3.資料收集方法:本次調查采取問卷法收集資料。問卷中將贍養(yǎng)分解為“照顧父母”和“金錢資助父母”,順從分解為“尊敬父母”和“順從父母”,悅親分解為“體貼和令父母開心”和“經常問候父母”。本次調查于2001年10月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組織完成。
      結果與分析
  1.三代城市居民對孝道態(tài)度的自我報告
  附圖
  分析城市居民的孝道態(tài)度,從贍養(yǎng)、順從和悅親等三個方面來進行。表2的結果表明:就贍養(yǎng)層次看,在“中國人照顧老年父母是他們的責任”上,三代城市居民持贊同態(tài)度分別為91.9%、92.5%和92.5%,基本一致。而在“中國人在金錢上資助老年父母是他們的責任”上,贊同態(tài)度隨年齡遞增而呈下降趨勢,青年代77.4%,中年代70.4%,老年代71.6%;同時,不贊同態(tài)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青年代4.1%,中年代7.5%,老年代16.5%。這說明年齡與贊同態(tài)度呈負相關,即年齡越大,越不贊同。
  對順從層次分析的結果則是,三代城市居民對“中國人尊敬老年父母是他們的責任”均持非常肯定的態(tài)度,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態(tài)度很類似,分別為93.4%、93.5%和97.5%。而在“中國人順從老年父母是他們的責任”上年齡越大,越傾向于贊同。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比率分別為43.1%、57.3%和66.1%。
  就悅親層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在“中國人體貼和令老年父母開心是他們的責任”和“中國人經常問候老年父母是他們的責任”上,年齡越大,越傾向于贊同,也越需要精神上的撫慰和孝心表達。青年代分別有87.4%和86.2%,中年代為90.5%和93.5%,老年代就更高,分別有94.5%和97.5%。這說明“悅親”層次依然在全社會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
  2.三代城市居民對“老年人期望他們兒女履行其責任”的主觀評價
  讓受調查者對“老年人期望他們兒女履行其責任”進行主觀評價,實際上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那么,“換位思考”之后,三代城市居民對孝道態(tài)度的評價如何?
  附圖
  通過對表3的分析,就贍養(yǎng)層面來說,在“老年人期望兒女照顧”和“老年人期望兒女在金錢上資助”的評價上相差明顯,在選擇“完全是”上,青年代分別為24.5%和5.8%,中年代分別為39.6%和18.8%,老年代分別為53.7%和30.3%。但是否就說明他們之間確實存在很大區(qū)別?這種情況,雖然能表明三代之間存在差別,但更能說明被調查者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因為青年代是15-22歲,正處于被父母照顧和金錢資助時期。他們對老年人狀況的認識,主要從自己父母及同輩群體的父母中去了解,并由身邊事實去推論全社會,其比例理所當然較低。作為32-55歲的中年代,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撫育下一代,他們的父母作為城市居民,一般有國家的各種保障,不大需要自己照顧和金錢資助,在當前大量失業(yè)情況下,許多兒女還要從退休的老年父母那里尋求金錢資助,其評價較低也是情理之中。老年代完全作為自身立場的發(fā)言者,對需要照顧和金錢資助有切實的感受,評價肯定較高。
  從順從層面看,青、中、老三代城市居民對“老年人期望兒女尊敬他們”的評價一致,持肯定態(tài)度的比率分別為90.4%、97.5%和96.0%;而對“老年人期望兒女順從他們”的評價則區(qū)別明顯。青年代的評價態(tài)度較消極(67.7%),中年代次之(77.6%),老年代最積極(85.7%)。從悅親層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對“老年人期望兒女體貼和令他們開心”的評價較一致,青、中、老三代的肯定比率分別為88.2%、93.4%和94.6%。在“老年人期望兒女經常問候他們”上隨著年齡的遞增,態(tài)度也越趨肯定。盡管三代之間存在差別,但孝道態(tài)度的悅親層次依然深存人心。
  3.三代城市居民對自身孝道行為的報告和對周圍人的孝道行為的主觀評價的具體情況及對比分析
  探討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為,從他們對孝道行為的自我報告與對他們周圍人的孝道行為的主觀評價之間進行比較來進行。通過對表4和表5的對比分析,來探討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為之間的區(qū)別和共同點。
  附圖
  在孝道行為的贍養(yǎng)層面上,表4(Ⅰ)表明,三代城市居民在“照顧父母”的行為上,老年代比青年代高出很多,而表5(Ⅰ)中老年代和青年代之間的差距較小。通過表4(Ⅰ)和表5(Ⅰ)對比分析,老年代對周圍人的主觀評價比自我報告低了17.3%(65.8%-48.5%),而青年代則高出了11.9%(39.0%-27.1%)。因此可以說,表4(Ⅰ)的自我報告受到了主體實際情況的限制,因為青年代大多數正處于父母照顧;表5(Ⅰ)則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現實情況。
  對于“金錢資助父母”方面,表4(Ⅱ)和表5(Ⅱ)則呈現出相反的差異趨勢。表4(Ⅱ)表明,三代城市居民的“金錢資助父母”行為是年齡越大,越趨肯定;而表5(Ⅱ)對“周圍的人在金錢上資助父母”上是年齡越大,評價越低。其中突出的矛盾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代在自我報告中給予肯定評價超過一半(52.1%),而在對周圍的人的孝道行為給予否定評價,比率也超過一半(52.1%);另一方面表現在于青年代和中年代,他們在自我報告中給予肯定評價分別只有16.1%和24.8%,而在對周圍的人的孝道行為給予肯定卻分別是37.5%和28.9%。這既反映出老年代在對“金錢資助父母”孝道行為的現實不夠滿意的情況下,更加認同其原有的孝道行為;同時也反映出,青年代在求學和就業(yè)的重負下,以及城市中較普遍的失業(yè)現象(下崗者很多是中年代的成員),使他們從金錢上資助老年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附圖
  就順從行為來分析,三代城市居民在“尊敬父母”行為上,無論是自我報告(表4),還是主觀評價(表5)上均存在差異。而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報告與主觀評價中的肯定態(tài)度均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表4(Ⅳ)表明,三代城市居民自我報告在“順從父母”上也表現出顯著差異,青年代持肯定態(tài)度的為43.2%,中年代57.0%,老年代70.2%;而在表5(Ⅳ)中對“周圍的人對其父母順從”的主觀評價上卻較為一致: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持肯定態(tài)度的分別為33.0%、42.3%和42.9%。表4(Ⅳ)和表5(Ⅳ)對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報告與主觀評價的差額分別為10.2%、14.7%和27.1%。如何解釋這種矛盾現象?首先是因為調查對象“自我服務偏向”而導致的結果,每人對自己行為進行了美化。另外,這既是孝文化中順從觀念的深入國民性的結果,幾千年沉積下來又深入國民性的孝文化,“尊敬父母”和“順從父母”等仍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而存在國民的心性之中。因此即使“順從父母”在當代已沒有好名聲,但考慮到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卻仍然從“自我照顧”——即“表明自己是孝子或孝女”出發(fā),將自己的順從行為進行了過高的報告。而通過對“周圍的人對其父母順從”的主觀評價,則較接近社會現實。從而說明,“順從行為”仍然被認為是孝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但也必須承認,實際生活中年齡越輕,順從父母的觀念越淡,行為越少。
  從悅親層次看,表4(Ⅴ)(Ⅵ)和表5(Ⅴ)(Ⅵ)表明,三代城市居民之間,對于自身孝道行為的自我報告和對“周圍的人對其父母履行其責任”的主觀評價基本一致,而且比例均比較高。說明孝道行為的悅親層面,仍然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
      小結
  通過表2至表5等內容的分析,可以得出當代孝文化的主要特點:
  1.孝文化仍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成員中——無論是經歷過新舊社會制度的成員,還是新社會制度下成長的成員,對“照顧父母”、“尊敬父母”和“體貼父母和令他們開心”,有著相當認同性。這構成了社會成員孝道態(tài)度最堅實的組成部分。孝文化仍然是一種較為突出的中國國民性。
  2.孝文化從他律性向自律性轉變,從人格尊嚴的不平等向平等轉變。根據三代城市居民對待“順從父母”具有顯著性差異來分析,年齡越小,越趨向反對,也即表明由原來的無原則順從父母的他律性狀態(tài),向按自己的原則對待父母的要求這種自律性狀態(tài)轉變。另外根據三代城市居民對待“悅親”具有顯著性差異來看,說明年齡越輕,越趨向要求與父母擁有人格和尊嚴上的平等權。
  3.社會存在著一種以物質層次的孝來取代精神層次的孝的趨勢,社會成員較為重視生活照顧和金錢資助,但在精神慰藉、體貼、關心和經常問候方面存在不足。隨著年齡遞減,存在著一種在金錢上資助父母贊同率逐漸增高,而經常問候父母和加強精神溝通的贊同率降低的傾向。這是一種以物質層次的孝道來取代精神層次孝道的不良趨勢,這也是當前物欲主義在此領域的不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