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网,黄色av网站裸体无码www,亚洲午夜无码精品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2-11-10 12:21:46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教案匯編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xiāng)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zhàn);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zhàn)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戰(zhàn)爭的爆發(fā)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王朝。秦的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zhàn)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紀元。自秦統(tǒng)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tǒng)一是主流。秦的統(tǒng)一為以后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后世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借鑒。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即鑒于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xù)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zhàn)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復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于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愿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匯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fā)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后,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于“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fā)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xiāng)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后,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zhàn)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 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志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對后面的封建統(tǒng)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開明統(tǒng)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鑒。以當時秦統(tǒng)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殘暴黑暗的統(tǒng)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fā)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后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養(yǎng)尊處優(yōu),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fā),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fā)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fā)、發(fā)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tǒng)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后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zhàn)爭從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fā)展到為爭奪封建統(tǒng)治權而進行的戰(zhàn)爭的過程,認識到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tǒng)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jié)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fā)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fā)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qū)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tǒng)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tǒng)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fā)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xiāng)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xiāng)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xiāng)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tǒng)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xiāng)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爆發(fā)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巨鹿之戰(zhàn)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zhàn)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yè),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zhàn)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xù)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zhàn)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chuàng)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tǒng)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tǒng)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戰(zhàn)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zhàn)爭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為爭奪新的統(tǒng)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胺笔⒁粫r”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qū)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后,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游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tǒng)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fā)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tǒng)一”,教師可制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tǒng)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yè)。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并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捎矛F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征發(fā)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fā)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fā)言和個人發(fā)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tǒng)一

 、诮洕睒s

 、鄞筮\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tǒng)一,使隋煬帝有征發(fā)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么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qū)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么看?

 、倏偟膩碚f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

七年級歷史教案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fā)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fā)現時間:1929年

  發(fā)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yè):(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fā)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4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谠齑g的發(fā)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茑嵑蛡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qū):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yōu)椤百量堋薄?/p>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fā)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ǘ┠芰δ繕

  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fā)感想,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tǒng)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zhàn),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fā)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jié)假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fā)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xiāng)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yè)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yè):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yè):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fā)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qū),感悟社區(qū)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為關注社區(qū)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fā)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于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qū)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ㄐ抡n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fā)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于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里能夠對我們上節(jié)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后,父母把我們送到這里,我們在這里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呢?

 。ㄐ抡n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獲”,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獲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后,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fā)言,我們看到盡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yōu)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里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guī)范、這種培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huán)境,讓我們收獲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qū)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為社區(qū)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并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qū)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qū)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匯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qū)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才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qū)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發(fā)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yè)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y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盡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qū)里,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qū)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qū)生活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qū):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qū)。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網絡生活嗎?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guī)定:包括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必須由其監(jiān)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為什么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歸納】網絡社區(qū)本身是個有利于我們成長發(fā)展的事物,網絡社區(qū)也需要凈化,作為網絡社區(qū)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ㄕn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著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qū)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為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fā)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qū)的重要性。在上一節(jié)課中,學生對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jié)課中,一部分學生出于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借此發(fā)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獲,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于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沖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并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fā)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fā)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fā)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yōu)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ㄐ抡n導入)

  【敘述】在上節(jié)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著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fā)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fā)),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才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后擁有很多角色。那么這些角色對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社會規(guī)定的?

  【提問】為什么社會、國家規(guī)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fā)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yōu)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為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為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么像什么。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為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為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qū)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于流動狀態(tài)中。盡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背著書包,努力地扮演著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茍──激發(fā)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為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么辦呢?

  作為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盡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fā)生矛盾時大家怎么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guī)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著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為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并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了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為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tài)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fā)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tǒng)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發(fā)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tǒng)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敝刂氐哪ルy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tǒng)一后,成吉思汗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戰(zhàn)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zhàn)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yè)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fā)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qū):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qū)。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fā)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fā)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fā)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yè)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fā)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yè),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chuàng)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y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yè)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業(yè)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fā)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fā)現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huán)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梢宰寣W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qū)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yǎng)業(yè)原始手工業(yè)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fā)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xù)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yǎng)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yè)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fā)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jié)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yè)”和“原始農業(yè)牧業(yè)”兩大階段,而“農業(yè)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yè)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說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并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并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qū)別”,“勞動創(chuàng)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tǒng)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ㄕ故尽芭畫z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fā)達了,人們從地下發(fā)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fā)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

 。ò鍟┑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ㄕ故尽爸袊h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fā)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ò鍟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于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么時候發(fā)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ㄍㄟ^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制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ò鍟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么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么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fā)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ò鍟

  二、北京人

 。ㄕ故尽氨本┤祟^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于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時候發(fā)現的,具體在什么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么不同?

  4、為什么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么特點?

 。ㄊ鞘澜缟铣鐾猎缙谌祟愡z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盡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qū)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里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這些野獸作斗爭,并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制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這些同野獸作斗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采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么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借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采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qū),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ò鍟

  三、山頂洞人

 。ò鍟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ㄕn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tài)工具制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制石器,采集,漁獵,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課程標準】

  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xiāng)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fā)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ㄒ唬┣氐谋┱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ǘ、大澤鄉(xiāng)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fā)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xiāng)起義是怎么爆發(fā)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tài)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xiāng)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ㄈ、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ㄋ模⒄n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ㄎ澹⿲W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群雄逐鹿說戰(zhàn)爭

  (一)官渡之戰(zhàn)

  分析官渡之戰(zhàn)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fā)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zhàn)的經過,說明戰(zhàn)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zhàn)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zhàn)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zhàn)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tǒng)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zhàn)

  曹操的勢力發(fā)展壯大起來之后,與黃河以北袁紹發(fā)生了沖突,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么打呢?他采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著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zhàn)》,請學生簡單復述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zhàn)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zhàn)互有勝負。后來,曹操采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tǒng)一北方→統(tǒng)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罚蠹疫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并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后,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余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fā)。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么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zhàn)

  1赤壁之戰(zhàn)前的形勢。

  公元xxx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戰(zhàn)的經過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zhàn)》,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并結合《赤壁之戰(zhàn)》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zhàn)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zhàn)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zhàn),曹操為什么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zhàn)略得當;采用火攻,戰(zhàn)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zhàn)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5、以史為鑒:不要驕傲,善于借鑒和采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zhàn),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fā)展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幫助學生區(qū)分三國發(fā)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zhàn)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tǒng)一,有利于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fā)展,為全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zhàn),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里對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

  2、學生自由發(fā)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后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板書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和發(fā)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體質特征、發(fā)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yǎng)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fā)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fā)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fā)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fā)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ㄕ埌磳W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fā)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偻瑢W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谡故尽侗本┤耸褂玫氖鲌D》,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鄹鶕侗本┤酸鳙C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莼鹋c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fā)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fā)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fā)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fā)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崾鳎饽景簦慊鸢眩涔

  9、在同一地點發(fā)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趫D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F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XX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課標內容: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tǒng)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chuàng)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tǒng)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tǒng)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fā)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chuàng)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tǒng)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tǒng)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chuàng)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tǒng)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yè):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tǒng)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tǒng)一后(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chuàng)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chuàng)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tǒng)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綜合分析以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西亞波斯灣沿岸地區(qū)為代表的干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到在干旱地區(qū)人們因地制宜,利用能夠指出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干旱地區(qū)人民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圖表比較、分析、概括一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無論生存環(huán)境多么惡劣,人們都不會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改造生活,發(fā)展生產,激發(fā)自豪感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疆的綠洲農業(yè),西亞的石油資源自然環(huán)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fā)展狀況。

  教學難點:兩個千旱地區(qū)的特點比較。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各類圖片、資料,自制課件。

  四、教學方法:

  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資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預期目標

  一、課前檢測

  PPT展示題目5題

 。ㄒ赃x擇和填空為主,難度為0.9)

  布置作業(yè),完成后

  與學生一起校對答案,得反饋,表揚鼓勵

  拿出白紙,做題,完成后舉手反饋

  喚醒記憶、難度簡單,培養(yǎng)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4分鐘)

  二、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PPT展示圖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區(qū)分布”與“大沙漠”的圖片

  PPT展示

  同時敘述:同學們生活在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無法體會到到沒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樣的,今天我們要深入到世界上最為干旱的兩個地區(qū)去了解那里的人們是怎么樣運用智慧讓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看圖片,談感受

 。1分鐘)設置情景,激發(fā)興趣

  三、師生合作探究“了解兩大干旱地區(qū)”

  PPT出示“世界行政區(qū)劃圖”“氣候分布圖”“阿拉伯半島的區(qū)域圖”和“中國西北部區(qū)域圖”兩大區(qū)域的地理知識復習題,地圖冊

  1、操作PPT,出示圖片與復習題,闡述自主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講臺,個別交流,等待反饋。

  3、學生完成后,師生共同校對完成

  4、師生共同小結:兩個地區(qū)有個共同的特點——干旱缺水

  拿出白紙完成復習題,3分鐘后可與同桌交流補充,完成后舉手反饋。與老師共同校對,完成

  (8分鐘)系統(tǒng)地回顧兩大區(qū)域的地理知識,為接下來學習打基礎

  四、6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

  “走進干旱寶地”

  1、展示綠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觀圖與波斯灣地區(qū)的國家的現代化城市風貌。

  2、展示坎兒井的構造圖和波斯灣地區(qū)的石油輸出路線

  3、PPT展示復習題目

  1、老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個地區(qū)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區(qū)能夠發(fā)展綠洲農業(yè),在波斯灣沿岸地區(qū)國家如此富裕,實現了現代化

  2、布置小組合作完成復習題,與個別小組交流、輔導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必不可少自然條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兒井;給波斯灣地區(qū)創(chuàng)造財富的是它們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了財富才能購買先進的淡化海水的技術設備,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等)

  2、小組合作完成復習題(舉手、反饋)

  3、派代表反饋答案

 。8分鐘)系統(tǒng)地回顧、綜合性比較兩大干旱地區(qū)的不同的`生產與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區(qū)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五、同桌討論得啟示“反思干旱的寶地”

  PPT展示圖片新疆地區(qū)豐富的物產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灣地區(qū)人們富裕的生活。

  同時展示材料新疆地區(qū)的綠洲面積縮小、坎兒井水量減少、數量減少的現狀

  提問:通過學習干旱的寶地,你得到什么樣的啟示?

  (提示:正面啟示與負面的啟示)

  思考,舉手回答

 。3分鐘)從對比案例得啟示,把淺顯的知識層次學習上升為自我的啟示,為知識遷移做準備

  六、案例遷移

  PPT展示案例

  “中國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

  “衢州市的農業(yè)生產”與思考的題目

  可以提示:通過這兩個案例的學習,對于中國其他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有何借鑒意義?對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的啟示?

  同桌間合作討論,舉手回答

 。6分鐘)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思維擴散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填寫小結的表格,按表格進行小結

  PPT展示表格

  布置任務,與學生交流,進行個別輔導

  填寫表格,進行自己小結完成后舉手發(fā)言反饋、發(fā)言

 。5分鐘)自我小結、消化,培養(yǎng)學生邏輯表達能力,進一步使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化、清晰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主生成。

  八、鞏固作業(yè)

  PPT展示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巡視、答疑、師生共同完成,得反饋

  在白紙上寫下答案,完成,舉手表示

 。5分鐘)以練習進行查漏補缺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08-27

七年級歷史教案11-06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9-26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12-30

【精】七年級歷史教案12-26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12-14

【熱門】七年級歷史教案12-28

【薦】七年級歷史教案12-29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03-15

【熱】七年級歷史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