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讀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1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fā)現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
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愿做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丑陋,只有純凈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也忘記了家鄉(xiāng)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于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xiāng)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可我們都在人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xiāng)的歸途。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2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背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背包的兩人感覺很輕松,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wěn)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后20層。終于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背包里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里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fā)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里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guī)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松,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斗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fā)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于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里,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guī)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烧娴牟饺肷鐣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fā)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于是背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3
春節(jié)期間,我該讀一本什么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里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沖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游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蚝谄陂g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說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說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著我。我捧著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么認真,那么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于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zhàn)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zhàn)國紛爭、戰(zhàn)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他不愛說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fā)的那個機會了嗎?怎么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偨Y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里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么短的流光在我們手里,怎么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tài)決定人的狀態(tài)。在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tài),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fā)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4
人心為什么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鞓返娜,告訴我們怎樣修養(yǎng)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升華。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里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說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zhèn)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說,內心里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內斂于心而不張揚的。
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后,得出一個心得,他說: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5
《百家講壇》這個節(jié)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fā)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
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們的為人之道、心靈之道、養(yǎng)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變?yōu)槲覀冏约旱哪芰Α?/p>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得當的處世態(tài)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yè)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于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tài)面對;在確定奮斗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fā)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guī)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鬃幼约航洺Uf"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6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梢娒质鞘廊穗y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chuàng)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chuàng)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tài)與狀態(tài)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7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腵學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于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發(fā)現。這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莊子》心得體會03-09
讀莊子心得體會11-12
《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10-12
《莊子》心得體會10篇03-09
莊子的語錄11-05
經典莊子語錄03-04
莊子讀書心得09-03
《莊子》讀書心得08-22
莊子的讀書心得04-16